APP下载

牵手“朗读”,呈现魅力课堂

2017-12-27吴婷婷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朗读初中语文

吴婷婷

【摘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无论是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的散文还是文白相杂的主旨深刻的大师级文章,以及激情澎湃的诗歌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朗读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而且效果甚好。如今,各校都在进行高效课堂改革,无论怎么改,我想朗读这种教学手段一定还是深受广大语文教师欢迎的。也希望我们奋斗在一线的老师们一直追寻下去,探究出更多更好的朗读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牵手“朗读”——引导得理

教师在一堂课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引导方式组织教学,假如面对一篇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的散文,并且很适合朗读,我们采用一种诗意的表达方式进行引导,即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多样化地朗读课文精彩片段,那么一定能做到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并且师生都会享受于有着浓郁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曾经我就深深地陶醉于我校马老师的课堂中。马老师牵手“朗读”,和学生一起分享阅读冰心先生《谈生命》的美妙历程。

一读,分清层次。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明确作者是以比喻的方式来谈生命的(“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自然将课文分为三层。可见,冰心先生虽未划分段落,但思路清晰、章法严整,通过朗读,行文层次一目了然。

二读,感知内容。马老师首先引出话题——“一江春水”从发源到入海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随后,她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自己配乐朗读,学生倾听思考,并在书中画出关键语句。等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完后,学生也将答案一一揭示了出来。(遭遇了:巉岩前阻、细细的平沙、暴风雨、疾风、大雨、晚霞和新月)

三读,感受语境。马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以上这些词的前面都有一个状语——“有时候”,于是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艰难险阻;一类是希望和力量),让男女生各读一小段,老师跟读。在这个环节里,男生读到感情平静处语调深沉,女生读到感情激越处语调激昂,声音响亮。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语言氛围,在享受诗意的同时也领悟了“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历程。

四读,梳理情节。一男生配乐朗读“一棵小树”的成长过程,其他学生梳理情节,概括其成长经历。这个教学环节与第二个教学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处,唯一不同的是教师点拨,鼓励学生配乐朗读。

五读,感悟生命。幻灯片上出示这样的句式:“我读‘×××句子,得到感悟:在遇到×××的时候,要×××。”要求学生思考和准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完善。

六读,理解主题。马老师抓住几个学生回答以上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齐读文章最后一部分,要求情调高昂,字字蕴含力量,并画下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句子。最后,再齐读一遍:“生命中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生命始终向前,蓬勃生长。”这样,就进一步引导学生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七读,质疑问难。学生读一读、谈一谈自己还不理解的语句。

八读,拓展提升。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马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用比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的写法,选择(生命、青春、责任、友情、时间)其中一个话题写一段话,之后朗读自己的创作。

纵观马老师的教学设计,意在以“朗读”为线索,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觉感知,达到对文章本质的理解把握。一堂中学语文课的教学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如果所有的内容都靠教师的讲解来完成,是不足取的。马老师采用这种“有引有导——重点突出”的方式,用朗读的魅力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变换和调整朗读的形式和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的效果。

二、牵手“朗读”——体味经典

也许,有人会质疑,《谈生命》这篇文章是以典范优美的现代白话写成的,注入了感情,写出了气势,很适合朗读,你拿鲁迅的文章试试看?那我们就来试一试《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小散文吧!

首先,我们可以在朗读中体验“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的趣味。百草园之所以是鲁迅心中的“乐园”,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神秘而美丽的民间传说,而这个传说就是通过长妈妈“讲”出来的。抓住这一点,孙绍振和王富仁先生有很好的阐释。他们认为:“或许我们更要关心的不是故事讲了什么,而是如何讲故事。”仔细阅读这一段,我们能感知到作者采用了模拟的手法,复现当年长妈妈讲故事时的情景,再有一些加工,最终形成了一种类似民间说书人的叙述语气和语调。孙先生和王先生一致认为这是需要通过朗读来体会的。比如:

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

这里,擬声词“沙沙沙”“豁”的灵活运用,“抖”“飞出”“飞回”“敛”这些动词的连用,以及长短句的配合,从三字(“到半夜”)开始,到五字(“敛在盒子里”)结束,整个叙述过程,形成“短—长—短”的句式结构,造成了一种张弛、缓急、轻重有序的语气,而且也从中隐现出讲述者的神态。两位先生认为,这一切无须这样分析,只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把读者、学生引入类似当年小鲁迅听故事的情景中,感受那样一种紧张、惊异、神秘、好奇、满足就行了。

其次,我们还可以通过朗读语气的不同处理,同时呈现出三个角色:长妈妈(讲故事者)、童年鲁迅(听故事者)和成年鲁迅(叙述者)。既进入历史现场,又走出历史现场。这是一个极有魅力的回忆和叙述。

综上所述,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对课文内容感知的过程,就是提出质疑的过程,同时也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思考、分析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无须浪费精力纠结于什么样的文章比较适合朗读这样幼稚的问题,而要多花时间研究如何让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贯穿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中,让“朗读”成为最佳教学助手。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朗读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优化小学英语朗读教学策略浅谈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