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7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命题启示

2017-12-27潘源祯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题高三

潘源祯

【摘要】本文就2017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中国关键词”,结合笔者的高三教学实践,谈三点启示和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国关键词;有机关联;多样阅读;分层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高考悄然落幕,然高考作文的议论之声却不绝于耳。乍看2017年高考作文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许多考生亦惊呼始料未及。然静言思之,此题似意料之外,乃情理之中。下面结合本人高三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三点启示和一点建议。

一、三点启示

启示一: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必须细读深揣

每一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实际上都是紧扣考纲和考试说明。在2017年高考作文备课复习中,相信每一位高三一线教师都深知考试中心姜钢主任提出的“一体四层四翼”。而今年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命题选择了12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关键词,让学生任意选择两三个来呈现自己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的文章。首先,很好地体现了考纲“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学生展示大我的情怀。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时代,关心生活,做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担当青年,正是当下高考选拔人才的要求所向。其次,2017年高考考綱明确提出,各科中增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作为语文学科中的作文,会如何呈现传统文化的考查呢?高考作文题给出了“京剧、中华美食、长城”,除了显而易见的传统文化主题,更主要的是考查考生对有机关联的概括力和辨析力。而题中要求“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何谓“读懂”?就是正确地认识当代的中国。这就需要考生融通古今,说好中国的故事。而历史与文化,则自然而然地彰显于文章中。再次,2017年《考试说明》上给出的作文题型示例是2011年“中国崛起”的高考作文题,可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的继承与创新。两道作文题都很大气,纵观古今中外,着眼时代热点,让考生心头一热,激情澎湃。而展现浓郁时代气息的点赞式作文则成主流。同时,虽然说2015年高考作文改革,提出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新名词,也经历了从“显性任务”到“隐性任务”的变化,而2017年高考作文被称为“发展了的任务型写作”,但是早在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其实也包含了写作的任务指令——“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由此可见,那种泛泛而谈的话题作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而任务驱动型写作也由狭隘的就事论事转向就事说理,适度延展,强调读者意识,考查具体情境中的思辨力、表达力。

那么,作为高三的一线教师,在高考复习中,只有深揣考纲、考试说明,才能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方向,给学生指对路,那么复习才可能行之有效。

启示二:关心生活,多读时评,加强思想积累

今年高考作文题一出,很多考生感觉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中国关键词中诸如“一带一路”“共享单车”“中华美食”“广场舞”“食品安全”“空气污染”等,都是时下的热点、焦点。相信今年很多考生在备考时都读过一些相关时评,比如《为“一带一路”注入中国动力》《共享单车,更需共治》《在“中国味道”中感受文化自信》《“广场舞”与“时代病”》《在“更”字上书写“舌尖安全”》《“治理雾霾”:天蓝不能等风来》等。陌生的是题目中的任务指令“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何谓“有机的关联”?孙绍振教授认为:“有机的,就是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不仅是一种联系,而且是一种矛盾,矛盾是在对立中的联系,其有机性,表现在对立面在统一体中,是互相依存的。更重要的,是相反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的。这是更高意义上的有机联系。”

举些例子,比如长城和“一带一路”在表面形态上是没有联系的,但是在深层形态上是有联系的。长城代表着千千万文化遗产中的精神财富,说明我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厚重的历史。“一带一路”的背后,是盘旋而起的中国巨龙。“一带一路”既展现历史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又展现当代沿线各国互联互通、共同发展、共享和谐。诚然,厚重的历史与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是我国正努力在古老文化与现实文明间寻找融合点。这么说来,长城和“一带一路”便有了内在联系。又如京剧和广场舞,表面看似毫无关联,但细心一想不难发现其中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京剧代表着阳春白雪的传统文化,而广场舞则是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化。但如果是把“一带一路”和“广场舞”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那么看似更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还是能发现其中存在的有机关联。“一带一路”不仅将带动经济的开放共享,更会促进国民先进的观念意识的传播与培植。加快“一带一路”这一黄金线路,还将带动国民、沿线人民甚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进步。总之,“一带一路”彰显中国腾飞,而“广场舞现象”是与之经济实力形成的尴尬断裂层。“广场舞现象”充分印证了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但更反映的是人们公共意识不足等刺目的观念贫瘠问题,其背景是刚富起来的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领地没有有效对接。于是出现当代中国人觉悟意识的参差不齐甚至中低,这就造成中国特有的“广场舞现象”。那么,一个代表物质发展,一个代表精神落后,便又形成了对立统一的有机联系。

而事实上,很多考生面对此题时,是很难道出几个关键词之间深层次的关联,而只能进行浅层次的关联。比如选择“环境污染”和“美丽乡村”,就写城市环境污染,乡村空气清新。这样的关联就很肤浅。

可见,决定此次作文高下的关键是词与词的有机关联。而此前大量“争议型”“权衡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训练,更多集中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今年高考作文则更强调融合性、贯穿性、包容性,考查考生在无序的对象面前,找到其内在的联系,从所选的两到三个关键词中衍生出新的关键词,成为行文脉络。这是对考生思维能力、思想积累的新挑战,而在高考备考中,多读时评、加强思想积累则是重中之重。明末清初著名的散文家魏禧曾言:“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积理而炼识。”所谓积理,即积累社会人生的理性认识;而所谓炼识,则是锤炼自己的思想,使认知深刻化。而多读时评,才能提升自我对社会现象的认知。特别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时事,还需要多读不同角度的时评文章,做好群文阅读,这样认知才能全面深刻。而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在考场上犹如“皎洁圆明内外通”的明珠,必定脱颖而出。endprint

启示三:写好作文,完成“任务”,还需读书打底

两年前,任务驱动型作文兴起之初,特别强调“就事论事,议不离事”,虽然说消除了标题作文、话题作文写作的“封闭性”,也消除了材料型作文写作话题过于随意的“泛角度性”,但是由于开始之初,许多一线教师狭隘地理解“就事论事”,片面地强调对材料的分析说理,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稍长的例证,就判定其脱离材料,给予低分。而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的学生而言,是很难写好一篇纯说理的文章。那么,一味强调说理势必出现了很多空洞的议论。加之,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很多文章说理则是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读之味同嚼蜡,甚至一些中低层次的学生更是误偏误信,以为现在写作文不再需要积累名言和事例。虽然说孙绍振教授曾经痛批过“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应试作文模式的弊端,但并不等于说,我们就要视例子和名言如洪水猛兽,因为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自古以来都是议论文必备的论证方式。哪怕是高考作文的发展等级分仍然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所以说,要想真正写好作文,能够理解参透命题的旨意,有效地完成任务指令,还需要心沉书海,踏踏实实地多读书,读好书。北大教授温儒敏说:“把培养读书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而事实上,到了高三,很多学生,包括老师和家长,对于“读书”都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三时不我待,分秒必争,读书是浪费时间,而主张多刷题。其实,如果从小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发现读书像是吃饭、睡觉,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太多的限制。欧阳修在《归田录》中坦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可见,到了高三,就搪塞说自己没时间读书的学生,根本原因是自己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而每一年的高考语文高分的考生无一不是爱读书的孩子。语文的底子厚了,无论是高考如何改革,考题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读书多、底子厚的孩子能脱颖而出。琦君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有书伴寝梦亦香,即使高三,即使临考,读书都会给你更多你意想不到的收益。

二、建议:构建“多样阅读,分层写作”的高三作文复习模式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之于写作,就是那“源头活水”。可是,高三复习毕竟时间有限,如何有效地指导高三考生阅读与写作?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构建“多样阅读,分层写作”的高三作文复习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如何实现多样阅读

1.坚守一周一次读写课

(1)时间:

语文晚自习第一节课。

(2)内容:

阅读《名报名刊时评(2016)》。

(3)要求:

a.阅读新闻事件,5—10分钟内写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建议;b.阅读时文评论,画出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词;c.对比自己的表述,进行修改;d.摘录文中的重要概念、新颖词语;e.学习标题拟写,试着重拟标题;f.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件做群文搜集和阅读;g.一节课完成2—3篇时评读写。

(4)检验:

用随机点名器抽3—5个同学,做素材面批指导。

2.坚持两周一期群文阅读

及时跟进时鲜素材群文阅读,既有围绕核心事件的不同评论,比如罗一笑事件的相关评论;也有围绕对立词组的群文阅读,比如个性与规则、继承与创新等。

3.适时补充一些精彩文章至班群

我自己在平时阅读时,读到精彩的名言、文章、论文,觉得适合学生阅读写作,就会转发或拍照传到QQ群,供小群体阅读,比如经常关注的公众号有“思辨读写”“吐槽青年”“壹学者”“审辩式思维”“凤凰读书”等。

4.推荐培养思维品质的书给学生阅读

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里,我推荐学生阅读两本书:一本是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的思考艺术:你最好让别人去犯的52种思维错误》,可以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更清醒地认知和评价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另一本是《民国语文》,目的是让学生感受20世纪国学大师们的经典之作,向大师学议论文写作。由于是在暑假,学生的时间较为自由,我时不时地与学生在线进行阅读互动交流。

(二)如何实现分层写作

分层写作,不是要将学生进行分层,而是作文教学按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实现分层教学。基础等级的作文复习按审题立意、开头立论、概念界定、让步说理、因果分析、措施分析、适度泛化、语言扮美、结尾提升九个专题进行复习。这是高三作文一二轮复习的主线。发展等级的作文指导,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这是高三作文复习的辅线,一轮复习作文阶段提升时穿插训练,直到二三轮复习时,学生总体思维品质较之前提升后,做重点突破。

1.分层写作——基础等级

对于以上提及的九大专题中的重要專题还要细分指导训练。比如开头立论专题又分为以下几节课:第一节,新材料作文该如何转述材料;第二节,如何实现名言、材料、论点的有效对接;第三节,如何使用连接词,其中第一节,新材料作文该如何转述材料是重点。我的课堂流程是这样设计:剖析病文——诊断病因——归纳共性——厘清概念——具体指导——修改升格。

2.分层写作——发展等级

着眼于发展等级中的“深刻、新颖”,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驳论能力。

第一阶段,理论储备。从高二开始,我就有计划地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逻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相关书籍,如《写给中学生的逻辑学》《清醒的思考艺术》《学会提问》等,做一些理论储备,比如幸存者偏误、沉没成本、假性因果等。

第二阶段,思维风暴。选取一些伪心灵鸡汤的素材,指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审视素材,比如哈佛假校训、于丹谈雾霾、柏拉图甩手、雄鹰的重生等。

第三阶段,实战演练。进入高三,指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素材(作文题),并原创了批判性思维审视素材三步法(第一步,了解素材、原本意图;第二步,反思素材、提出质疑【生活经验+逻辑推理】;第三步,独立思考、形成观点),让学生通过质疑,实现观点的深刻、新颖,同时批判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去伪存真、守脑如玉。当然,还总结了批判性思维写作的基本流程供学生参考。

第四阶段,实战总结。要让议论文绽放思想的光芒,让文章显得深刻,功夫体现在原因分析的深浅上。而很多时候,我们评价社会现象时,透过现象看本质,都可以从时代特征、社会体制、民族文化心理、价值观、人性、心理学、逻辑学、哲学、管理学、教育学等角度进行剖析。比如抓住时代特征进行背景分析,几乎是写好每一篇议论文必备的分析角度。我们来看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无论是“小陈举报老陈”的叙事体作文,还是“唇印与掌印”的漫画型作文,哪怕是今年的“中国关键词”作文,哪一篇分析能脱离时代特征来谈。那么既然背景分析需要抓住时代特征,那么我们在备考时,就可以预先准备好时代的相关特征。笔者就给学生总结了以下几大特征:快速发展、迅速变迁、信息时代、转型期、道德滑坡、不平等、金钱至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价值观多元化等,以供学生写作时发散思维,众横捭阖地议论说理。

第五阶段:融会贯通。作文教学历来讲究一个顺序,就是先入格再出格。无论是之前的基础等级训练还是发展等级训练,在训练之初、之中,老师都需要指导学生建模,让学生学会议论文写作的方法。但是到了高三的后期,特别是第三轮复习以后,则不必要太强调模板和框架,换句话说,更应该鼓励学生脱离套路,顺着自己的思想来写。武侠小说里说:“无招胜有招。”那么,真正的好文章,是行云流水、自然天成的,是学生将老师所教和自己所学融会贯通。

总之,高考作文,年年都在变,与其花很多时间去琢磨某种作文形式的套路,倒不如实实在在地多读书、多积累,打好语文的基础,练好文字的功底。管他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还是材料作文、命题作文,我们都能写出掷地有声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2017考试说明全解[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7.

[2]俞发亮.高中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北京:文汇出版社,2016.

(编辑:陈岑)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题高三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高三后期如何做到有效复习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我把高三写成诗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