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艺术性朗读断想

2017-12-27马炳芳

课外语文·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朗诵者语速语调

马炳芳

【摘要】朗读教学是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古诗词阅读教学发效益,就必须加强艺术性朗读的指导: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韵美;把握内容,读出含蓄蕴藉的情感美;把握诗风,读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关键词】古诗词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因为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富有语言美、声韵美、意境美、含蓄蕴藉等特点,能带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丰富细腻的感情,因此它是最适合朗读的文体。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意蕴。”那么,怎样的朗读指导才能让学生在读中玩索出古诗词的意蕴呢?笔者以为,只有指导学生读出古诗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让学生通过文本走进作者,对话作者,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让古诗词阅读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就如何做好初中生古诗词艺术性朗读教学指导,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把握节奏,读出抑扬顿挫的声韵美

四季更替、潮起潮落,有自己的节律;诗词歌赋,都有自己的节奏。在朗读古诗词时,应以句子的思想及情感作为创作依据,并将节奏布局的把控调整在整体框架结构上,适当对声音节奏、形式进行补充。此外,如若节奏强、多变,那么在朗读过程中应贯通上下结构,选用自如自得的方式,如欲扬先抑的手段,这种方式通过先升后降的方法。朗诵者首先提高个人音量,将音量提高至一定的高度,这一过程被称为扬。而在朗诵者压低声音、保持低沉的朗读节奏时,则被称为抑。扬与抑两者的区别,不仅体现在声音高低,同时内容的主次也是两者明显的区别。如若在朗读过程中采用重、快、高的方式表达,那么该部分便是在借助扬的手段,突出效果。而若是采取轻、低、慢的方式表达前面的内容,那么该部分便是在借助抑的手段,使得主题部分得以更加突出。相反的,如若采用轻、低、慢的方式表达重点,则该非重点内容部分为扬,即欲扬先抑。

例如朗读《行路难》,未表现出开篇中的欢乐场面,使人感受到高涨的现场气氛与作者壮阔的胸怀。前篇的朗读声音应保持轻快。之后在拔剑四处回顾于停杯投箸之时,为了使人们更好地感受感情跌落时内心体现出的空洞,从而产生更加强力的冲击,与首句保持对比。那么这两句在朗读时就应逐渐放缓语速,将声音压低于开篇。随后在诗人重新看到希望,重新产生活力时,我们便应转变语速和态度,提高声音,提快语速。如同欲扬先抑方法一般,采用強烈的冲击对比,衬托作者变幻莫测的创作思路。最后两句依旧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以沉稳叹惋的节奏,诵读行路难。概括中心思想,表达对生活郁闷的哀愁。最后一句中,作者瞬间被倔强的性格予以了足够的支持,因此最后一句应饱含信息,以高亢的朗诵热情表达出作者对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二、把握内容,读出含蓄蕴藉的情感美

“诗,从本质上说是情感的产物。”古诗词由于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在语言结构上具备了相对固定的节奏格式,如若仅停留在这种保守格式,仅能达到标准朗读范畴。而真正饱含情感的朗读则应该透过每个句子乃至每个词语,去推敲隐含的细腻情感,在此基础上对诗词的语调和节奏进行更为细腻灵活的处理,才能真正通过声音传达出诗词的情感。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两首词,有相似的语序及结构,是 朗读气氛的关键要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朗读节奏,在具体朗读中,语速、语调、重音及一些细节的处理,就会有很大不同。前者是伤春词,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惜花惜春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它的整体语速是舒缓的,语调是较为低沉的。后者是忆昔词,写尽词人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沉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时的整体语速是轻快的,语调是欢悦的。细节上,前词中一连两个“知否”,要用略带责备的语气,读得比它前后的语句急促一些,而且后一个语调要比前一个高一些,以表现女主人公对“卷帘人”粗心大意的不满。后词中的一连两个“争渡”,应在轻快的语调中略带焦急,以便表达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三、把握诗风,读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美

诗风,就是诗歌的风格和形式。面对不同风格与形式的古诗词,犹如欣赏气质不同的美人,小家碧玉的清新自然,大家闺秀的雍容华贵,各有妙处。只有确定好诗人及作品之间的联系与风格,并在接下来完成对诗人作品中情感的理解,体会诗篇中所表述的思想感情,产生丰富细腻的情与景的联想。之后再次朗读,必然收获更加出色的成效。

如朗读曹操《观沧海》、王湾《次北固山下》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首诗歌为例,这三首诗篇全部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只不过三者在体裁与风格上存在些许不同。因此,才要在朗读过程中注意避免出现求同的情况。曹操所作的诗歌在风格上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更多是体现在悲凉的气氛、慷慨的陈词、雄厚的气韵上。即便书写的内容和景色有关,也多表达出其天下大一统的雄心壮志,及开拓进取之情。《观沧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前六句写实景,后四句是想象之景,但是气势都是恢弘辽阔的,因而在朗诵过程中,朗诵者应调节气韵,气沉丹田并用高亢的气氛,表现出强大的气势,从而使他人若影若现地看出怪石嶙峋、耸立山岛、丰茂草木壮丽的景观画面,由此体会出诗人气吞山河、囊括宇宙的博大胸怀。为了更好地展现诗歌意境,教师还可以采取齐声朗诵诗篇的方式,而《次北固山下》则就是另一种情致的表现。首先在题材风格上,这首诗所表达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同时兼具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因而在朗读时朗诵者必须将这种思想感情贯穿于整个朗诵过程,采取平淡自然的语调,渗透一丝的乡愁与激情色彩。《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的风格和《次北固山下》是迥然不同的,简简单单的几笔,构画出了绝妙的晚景色彩。从中我们能够看出作者对于游子那种凄楚的情感。在整体基调上表现出来的是低沉且凄凉,因而在朗读时,教师应示范凄凉的朗读意境,并将这种寄托情思的朗读方式全数教给学生。不难看出,这三首诗歌在题材和意境上的区别是大不相同的。教师可以借助这三种不同的诗歌题材,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不同风格。

古诗词朗读教学,是新兴的也是传统的,是技能的也是语感的,是审美的也是文学的。朗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永不过时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在常规的朗读指导基础上,更加注重古诗词的艺术性朗读指导,以此来促进初中生古诗词朗读水平的提升,促进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效益的提升。

(编辑:李艳松)endprint

猜你喜欢

朗诵者语速语调
辩论赛之语速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开启文化类节目的霸屏时代 成就文学与电视的完美遇见
关于朗诵者朗诵与诗文作者朗诵的比较分析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我是小小朗诵者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说话人识别中语速鲁棒性研究
语速里的微妙心理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