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半道而出,藉何远行

2017-12-25王天锋

江苏教育 2017年19期
关键词:扬州市科学课科学

个人档案

王天锋,一级教师,现任教于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系扬州市小学科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揚州市科学学科带头人。在科学教学中,他秉持教材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追寻有温度、有深度的课堂,努力打造“陌生化科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他曾获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扬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特等奖,江苏省科学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等,在《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广东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30多篇。

磨炼,一路参赛带来的惊喜

人生有些缘分是必然的。走上科学课程研究的道路,是我与科学学科的缘分。1995年,我从扬州师范学校毕业,回到家乡仪征市张集小学任教语文学科,工作第二年开始兼教几个班的自然课,其间陆续上过一些公开课。我的科学课研究起步于仪征市的自然优质课比赛。那节课,我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自行观察铜片加热后再也无法通过原先两根大头针间距的现象,从而理解距离与铜片变化的关系。学生完全投入到了学习中,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教学的实效性。

历史在发展,“自然课”变成了“科学课”。2000年,我参加了扬州市小学自然优质课竞赛,开始了科学教育之旅。那是一次很有趣的竞赛,赛课课题是《食物的营养》,课前我做了很多准备,结果课上学生观察瘦肉中蛋白质实验时,很多学生将烤熟的瘦肉偷吃了,瘦肉烧焦的现象终究没有机会出现。这个特别的教学案例启迪了我,尊重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而不是一味尊重,只有充分把握孩子的天性,教学才有可能性,这一条定律也深深地影响着我后来的课堂教学。

世纪之交,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我被吸收为仪征市课程改革指导组的成员,当时,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教,为什么而教,指导从何而来呢?于是,我开始广泛关注杂志上的优质课例,关注课堂教学,关注教学设计,关注教学设计背后的道理,继而产生对教学研究的热爱。其间,多次成败交织的教学实践,让自己在迷茫和清醒中不断交替。这阶段的我在语文研究和科学研究之间不断切换,时而关注,时而忽略。2006年,扬州市组织江苏省第二届科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赛的选拔活动,教科学兼语文的我顺利入围,得以参加在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举行的省决赛。只有经历过那种封闭式竞赛的选手,才能体验到专业成长中积累的意义。不知不觉,我在科学教育的路上已经走了十年,运气还不错,获得了一点成绩。然而正是这次省比赛的失利,促使我走上了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之路。

蜕变,多次砥砺获得的成长

我悄悄地爱上了科学学科,可科学离我还很遥远,因为我只是一个科学兼职教师。为成为一名科学专职教师,2010年8月,我离开了家乡仪征张集,应聘到扬州市梅岭小学——我终于可以成为一个专职科学教师了。然而,多次实践的失败让我强烈感受到,比照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标准,自己的专业基础是多么的薄弱。那么多不够科学的实验操作,那么多不甚理解的科学原理,这正是兼职教师的最大薄弱点。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学习再学习。在专职任教科学之后的几年里,我开始规划自己的理科学习内容。期间陆续参加了各种省市培训,更有幸受到苏教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曾宝俊老师的指导。我与他亦师亦友,他给了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实验教学、教材教法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理论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教学论文撰写、开讲座,我开始全面修炼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基本功。

2011年,受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网络培训项目组的邀请,我参加了网络培训的讲座活动,还先后参加了省师培中心宿迁、徐州的名师送教活动。在这期间,我潜心体悟,揭开了一些科学课的“秘密”,执教了苏教版《科学》六上《地球的形状》《假设》等课。在教学《地球的形状》一课时,面对同样是用帆船在平面上和球面上行驶,模拟发现地球的形状这一环节,通常教师们都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让学生先观察平面上、球面上运动的现象,从而总结规律。我打破常规,没有让学生分别在球形和平面上进行船只进港、出港的模拟实验,只让学生在平面上演示船只的运动,学生观察到在平面上运动的船只只是会发生大小的变化。我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出现古人说的船只进港的时候,船头先出现,船身后出现的现象呢?学生在思考比较的基础上,发现是船只运动面弧度的问题造成了现象的不同——船只在平面运动时整体大小发生变化;船只在球面运动时先出现高处的桅杆,后出现低处的船身。问题还是那个问题,知识还是那个知识,学生的头脑已经不是原来的头脑了。这样的教学转变,让学生在实验的引导下,全程思考,让学生恰如其分地进入学习情境,产生学习的意愿。此后,发展学生技能的同时,还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便成了我课堂教学的重要认识。这样的认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慢慢就联结成了课堂教学经验。

2015年5月,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联合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举办的“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举办得如火如荼。本着“教材为学生成长服务,学生主导课堂”的宗旨,我围绕教学活动中的一块“非典型”磁铁,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从学知识转化为运用知识,围绕学生思维定式——条形磁铁的磁极在磁铁的两端,磁极指向南北方向,运用所学的知识,探索这块指向东西方向磁铁的奥秘,结果初赛、决赛一路顺风,获得了展评活动的特等奖。这次教学竞赛让我认识到:教材上有的只是知识,如何设置情境,基于知识产生验证和质疑,带领学生探索发现才是科学教学的本质。顺着这一思路,我开始了“陌生化科学课堂”的研究。后来,我将自己的心得总结成文章《思维引擎:科学探究的核心价值追求》,参加了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模仿到创新,一步步扎实的前行,都是多次徘徊的定夺,点点滴滴的积累,成就的是致以千里的跬步。课堂上的尝试,课余的思考,论坛的交流,交织成一双隐形的翅膀,带领着我不断飞翔。

理性,教学主线梳理的盘整

多少个宁静的夜晚在阅读中度过,多少闲暇的时间被文字所牵,越是向纵深处远行,越发觉得厚积才能薄发。我越发觉得,作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教师,无楫以凭,何以远行?应将肤浅的学识和狭隘的视野迅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以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不断贴近教育教学的本质。以教学设计的需要为起点,我开始阅读《小学自然教学》杂志,继而不断扩大阅读的范围,搜集《路培琦自然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究竟是什么》,逐步扩展到教育类书籍。近两年,我还喜欢上了阅读学习心理学的书籍,如丹麦学者克努兹·伊列雷斯的《我们如何学习》、皮连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学》。以此对比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围绕“系列教学案例”,我仔细梳理着教学历程,提炼教学主张,其过程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围绕让儿童喜欢科学课,从实验的吸引到形式的创造,围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教学,将语文教学中于永正教师扮演奶奶考古诗的形式,吸纳到我的科学课中,这一行为后来还慢慢演化为对儿童主体的研究和儿童学习的研究。“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第二阶段,我关注灵动自然课堂的建构,让教学成为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虽然环节简单,但是内涵深刻,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三阶段,我力求表现出科学课的典型特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在科学课堂上行走,探寻科学本质的味道。科学课作为一门课程,是一种认识世界的视角,在科学课堂上形成科学智慧,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和创造智慧,以孕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科学是人类经过不断探索而形成的阶段性认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学习科学知识,就是经历人类探究科学的历程;理解科学知识,就是继承人类科学研究的智慧;探究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学习的交汇点,就是要经历科学的发展过程,理解科学,感受科学的智慧,形成创造意识。

带着对科学课程的新理解,2017年3月,我接受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教学新时空”栏目的邀请,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演播厅参加了科学教研直播活动,执教的苏教版《科学》五下《质疑》一课,初步践行我的科学教学主张。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表达流畅,整个直播活动受到了省教研室科学教研员卢新祁老师的肯定,他鼓励我追寻个人的教学风格。

同行,携手共享专业的幸福

在教師专业化发展的路途中,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很远。近年来,扬州市教育局、邗江区教育局先后成立了扬州市实验教学研究工作室(小学科学工作坊)、邗江区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教研途中,我有幸寻得一个可以进行深度研究的平台,有幸能和更多的教师共同交流、碰撞、争鸣。在名师工作室的支撑下,我将工作室教师分成小组,组织工作室教师上课,开展工作室项目月报,与更多的教师一起听课,一起研课,一起成长。工作室的教师们先后获得中国教育电视优秀教学课例竞赛一等奖、江苏省实验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与扬州市优质课一等奖等。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度人的同时其实也在度己,在不断催促他人进取的过程中,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科学教师也汲取到了很多营养。

二十多年的专兼职科学教育生涯,需要一种随时而行,随遇而为的坚持,需要在否定和涅槃中新生。因此我常常自省:在科学教育研究路途上,半途而出,无以凭借,藉何远行?只有将这种不断吐故纳新的行变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站在讲台上的我才会有一点点心安,才能向科学教育的纵深处远行……

猜你喜欢

扬州市科学课科学
难忘的科学课
我的发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为一二年级小学生准备科学课
科学拔牙
这样的科学课,我喜欢!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