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

2017-12-25潘世松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话语语言

摘 要:基于学理基础和实践需求,语言生态伦理具有自律价值。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概括为语际生态伦理、语内生态伦理和语用生态伦理三个层级。语际生态伦理层级包括语言(方言、土语)的发生、发展、习得、传播及相互间互惠共生德性;语内生态伦理层级指语言(方言、土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的发生、发展与规范应当存在;语用生态伦理层级指语际生态伦理层级与语内生态伦理层级的交汇生态自律。讨论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是构建语言生态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全球语言(方言、土语)生态、指导汉语不同领域的话语运用,进而建设语言(方言、土语)、汉语领域话语生态共同体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层级内容;语言(话语)生态共同体

作者简介:潘世松,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语言学博士(湖北 武汉 430056)

一、问题的提出

请看例子:

据新华社电“X丝”“撕X”“X格”……这些让人难以张口的词汇,现在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出版物上,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词汇。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认为,语言的更新发展不可改变,新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遣词用句应有底线,尤其是在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

(《满屏“X丝X格” 斯文何在 代表和专家建议净化语言生态》,《楚天都市报》2015.3.15 A02)

“生态”意味着多样、竞争,以及基于多样性竞争而出现的互惠共生;“净化”即某种程度的排他性。因此,“生态”可以保护,可以恢复,也可以培育;但通常不能“净化”,也不该“净化”。试想:“净化”后,生态的多样性、竞争性、互惠共生性会不会打折扣?语言(文字)生态也是如此。可是,例子里的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的确“建议净化语言生态”。怎么回事?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提出的问题,已有的语言生态理论似乎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是语言(文字)生态德性(自律性或应当存在性)的问题。而语言生态德性、自律性或应当存在性等是语言生态的伦理规定性内容,属语言生态伦理范畴。换言之,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呼吁的“净化语言生态”,实际上是在呼吁母语是汉语的个体、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在输出信息时,要释放出汉语(汉字)的自律性或德性,要追求汉语(汉字)的应当存在;呼吁语言人践行语言生态伦理理念。

那么,何谓语言生态伦理?语言生态伦理具有自律性吗?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有哪些具体内容?

我们在《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 [1 ]里提出“语言生态伦理”概念;在《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可能》 [2 ]、《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实践必要与知识前提》 [3 ]、《语言生态伦理的性质及原则》 [4 ]等文中,从理论层面论证了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学理基础、实践可能、实践必要、知识前提、语言生态伦理的性质及原则;在《赵本山春晚小品话语生态位失范现象考察》 [5 ]、《“通过……,使……”类句式生成的语言生态伦理动因及对策》 [6 ]、《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 [7 ]、《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 [8 ]等文里,从实践角度讨论了在母语背景化、汉语整体性前提下,语言生态伦理理论对汉语的习得与应用、传承与传播的对策与措施。下面,我们从理论背景与实践需求、多学科交叉的层级内容两个方面探讨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问题。

二、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的理论背景与实践需求

语言生态伦理具有律己性吗?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有何学理基础与现实需求?

关于伦理,经典哲学家认为,“可以断言,在人心中会表现出一种驱迫感,要求全然独立于外在目的,去做一些事情,即单纯为了它们会发生而去做它们,并且要求同样独立于外在目的,不做一些事情,即单纯为了它们不会发生而不做它们。就人毕竟是人,因而这样一种驱迫感在他心中必然要表现出来而言,我们把人的这种性状称为他的一般道德本性或伦理本性” [9 ]。“伦理概念完全不涉及现实存在的事物,而是涉及应当存在的事物。” [9 ]也就是说,伦理即自律或应当存在,是一种律己德性。那么,语言生态伦理呢?可以类推,语言生态伦理是语言生态的自律或应当存在,是语言生态的律己德性。

有研究提出,“就功能的终极追求来看,语言生态伦理是国家、族群、亚族群、个体的精神自律” [4 ]。另一方面,在如上所列的系列论文中,我们提出语言生态伦理理论并用该理论来解释、指导汉语母语的习得与应用、传承与传播实践。这样,“自律”除了是语言生态伦理“功能的终极追求”,还是用来阐释、指导当下汉语(汉字)习得、传承、传播实践的理论基点。

进一步而言,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有着厚实的理论背景和迫切的实践需求。

1. 理论背景

语言生态伦理律己价值的理论背景,我们从定义及理论来源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语言生态伦理的定义

在生态、语言、文化等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性话题的背景下,我们提出语言生态伦理概念、建构语言生态伦理体系。随着讨论的深入,语言生态伦理的定义也有所调整与修订。

起初,在界定定义时我们提出,“语言生态伦理是族群语言的发生、发展和个体语言的习得、運用的人为痕迹与自然状态之间道德关系的内心驱迫感,是族群语言立法与语言道德的应当存在” [2 ]。后来,出于从更宏观的视野着眼考虑,我们对定义进行了修正:“语言生态伦理是族群、国家语言(方言)发生、发展、传播和个体、族群、国家语言(方言)习得、运用的自然状态与人为痕迹关系的内心驱迫感” [4 ]。两相对比,修正后的定义增加了“国家”,把“国家”政府(行政)机构作为语言主体;增加了“方言”,凸显国家语言文化的方言亚文化构成;增加了“传播”,突出文化软实力的输出途径和语言(方言)间可能存在的互惠共生;“人为痕迹与自然状态”调整为“自然状态与人为痕迹”,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删掉了“是族群语言立法与语言道德的应当存在”,让定义更加简明扼要。修订前后,定义中的“应当存在”“内心驱迫感”等就是经典哲学家所说的“伦理”。endprint

定义的界定与修正表明,语言生态伦理是在汲取了多个学科的理论营养后才被提出的,为其提供营养的多个学科如伦理学具有律己性特征。

(2)語言生态伦理的理论来源

一般地说,新的思考总是从已有理论中孕育而出。关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理论来源,有研究认为,“语言生态伦理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叉的产物。伦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语言学既有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的社会属性,也有发生学(语言——包括方言——的产生、发展,个体、亚族群、族群甚至国家的发音器官及语音的声波传播等)的自然属性,还有语言(包括方言)传播的异语间互惠共生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综合;语言伦理学、语言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学科本身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因此,语言生态伦理是由多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营养孕育出来的边缘共生现象” [4 ]。

从发生学角度看,“由多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营养孕育出来的边缘共生现象”先出现多学科交叉,再在多学科交叉基础上产生或出现边缘共生;接着,由多学科交叉与边缘共生合作,孕育出语言生态伦理。而本身就脱胎于多学科交叉或边缘共生的语言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具有自律特质。

2. 现实需求

语言生态伦理律己价值的现实需求,表现在当下全球语言(方言、土语)参差不齐的发展状况、汉语不同领域的话语运用与规范生态等,亟需运用该自律价值理念来描写和解释、提出对策与措施。

(1)全球语言(方言、土语)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当下全球语言的发展呈参差不齐态势,英语一支独大,不少语言正在衰变、濒危甚至消失。“目前,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会灭绝,世界的部分文化、历史和多样性就会随之消亡。” [10 ]国外有学者“对英语语言帝国主义的形成进行深入分析”,“批判了5个广为人们接受的有关英语学习的信条,并指出这些信条实际上是建立在维护核心英语国家对周边英语国家的支配基础上的” [11 ]。我国也有学者提出,“反对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极其重要,它有利于保持语言的生态平衡” [10 ]。

再看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状况。“《中国青年报》记者桂杰特撰文报道说:中国的语言大约有120种。据《濒危语言研究》一书的作者徐世璇说,这120种语言近一半处于衰退状态,有几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少数民族语言地位与汉语、英语相比,它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12 ]。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近期出现的使用功能的变化,大多不是语言濒危,而是程度不同的语言衰变” [13 ]。“衰退”“濒危”“衰变”等表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汉语方言的发展情况呢?“汉语方言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相比,其中某些方言具有相当于语言甚至语支的地位,是我国也是全人类语言文化的宝贵财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地区过度推广普通话,也导致了一些方言的流失等现象的出现。” [14 ]那么,普通话的推广效果又如何?“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透露,全国现在还有30%即4亿多人口不能用普通话交流”。“会说普通话的70%人口中,只有10%的人口可以用标准普通话顺畅沟通” [15 ]。我们应该懂得,“一种语言,即使是同一民族的方言文化中的许多东西,也是‘世界语或某一标准国语难以替代的”;“不尊重语言的自然地位是行不通的” [10 ]。

其实,“人类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大家庭里的普通一员;因此,人类不能把自己放在跟自然相平行的位置,更不能自诩为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生物多样性与语言多样性的对应关系、语言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研究,为语言与自然的平行性伦理规定提供有力证据” [4 ]。这样,树立语言生态应当存在的自律理念,运用语言与自然的平行性原则来描写、解释全球语言(方言、土语)发展的不平衡现象,提出对策与措施,必要而亟需。

(2)汉语不同领域的话语运用与规范生态

汉语领域语言的应用与规范生态问题,学界有所关注。“近些年,中国的各项改革都进入‘深水期,语言矛盾易于由少增多、由隐转显、由缓变锐,许多社会矛盾也可能用语言矛盾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中国也可能进入了语言矛盾容易激化甚至容易形成语言冲突的时期。” [16 ]比如,医疗、新闻等行业的话语应用与规范生态,如果运用语言生态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理念来描写和解释,是一条新的思考路径。

医疗领域的话语应用生态研究,包括医患沟通的现状、原因、规范、对策等。有数据显示,“医患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恰是沟通不够。统计表明,70%以上的医疗纠纷由此引起” [17 ]。“中国医师协会发布过一组数据,超过80%的医患纠纷来自沟通不良,而不是技术问题。” [18 ]也有观点指出,对当下的医患矛盾,媒体负有责任。“医患双方,屡屡发生暴力冲突,有人就认为与舆论的推波助澜很有关系。”“对医患纠纷,要实事求是,客观理性看待,带着弥补而非扩大医患鸿沟的心态,才是对这种偏见的矫正。” [19 ]医患沟通不够也好,舆论推波助澜也罢,医患矛盾说到底还是语言人对医疗行业话语生态应当存在的自律价值的坚守(是否坚守、坚守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实践中,如果践行职业话语生态自律价值理念,语言人的人际交往会更顺畅,相应的职业领域的社会生活也会更趋和谐。例如:

那一年他9岁,长得很小,可是特别听话,打针吃药特别乖,他住在7床,每天早晨,都会听见“7床,快来称体重”,“来啦!”是他清脆的声音。可是他却被诊断为尿毒症,只有肾移植才能活下去。

一天,他对我说:“阿姨,别叫我7床,请叫我的名字。”突然,我意识到,这些孩子他们不仅仅是一个床号,他们是人,背后是一个家庭。作为合格的儿科医生,要治病,要避免各种诊疗手段对孩子的生理影响,更重要的是要避免诊疗过程对他的心理影响。到底怎么做呢?我想,首先就从他们的名字开始吧。从那天开始,病房里不再听到床号,因为我们会叫着孩子的名字,给他们起小昵称,跟他们聊他们关心的话题,很多孩子慢慢开朗起来了……endprint

(仇丽茹《叫出患儿的名字,给他们尊重和安慰——一个儿科医生的倡议(节选)》,《楚天都市报》2017.1.14 A03)

面对“阿姨,别叫我7床,请叫我的名字”的請求,儿科医生的话语生态“应当存在”自律底线会是怎样的?“我倡议,叫出患儿的名字,给他们尊重和安慰,最大程度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每一位儿科医生应该做的。” [20 ]仇丽茹医生的这一倡议堪称践行医疗行业话语生态“应当存在”德性价值的典范,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比如,楚天都市报评论员屈旌特地撰文:“期望,让尊重和理解呼唤和谐的医患关系”,“让尊重和关爱,从一声名字的呼喊开始传递” [21 ]。这就说明,汉语职业领域话语生态应当存在自律价值理念的确立与践行具有现实迫切性。

三、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的层级内容

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我们概括为“语际生态伦理、语用生态伦理和语内生态伦理三个层级” [4 ]。

1. 语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

语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主要包括语言与语言、方言与方言、土语与土语、语言与方言、语言与土语、方言与土语之间的互惠共生生态,以及它们的发生、发展与习得、传承、传播等应当存在的德性。该层级主要讨论囿于特定的生存空间、实物可能、劳动场景、思维类型、认知范畴等自然与社会条件制约下的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的语言(方言、土语)的发生、发展、习得、传承、传播以及相互间的互惠共生。

有研究表明,“任一亚族群、族群甚至国家都活动在特定的生存空间,特定的生存空间为他们繁衍生息提供实物可能,在特定空间里为获取赖以生存的可能实物,族群、国家必须开展劳动,劳动的季节、方式、规模、流程等等场景特性影响着族群、国家思维类型的产生与发展,上述诸因素最终制约族群、国家认知范畴的形成” [4 ]。“后来,出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族群间的接触和交往随着探索自然、认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的强化而变得必不可少。尤其是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受生存空间、实物可能等因素制约的族群彼此间的竞争、协作越来越频繁,相互间的冲突、合作逐渐演变成彼此需要甚至相互依赖。这时,源头对立的语言及书写/视觉符号系统在族群交往中相互影响、彼此渗透。” [1 ]这样,语言(方言、土语)间的交叉、互补生态内心驱迫感便逐渐形成。比如全球语言(方言、土语)多样性与生物文化多样性、抢救与保护全球濒危语言(方言、土语)、我国少数民族母语衰退(濒危、衰变)现象、汉语与境外非汉语、汉语与境内非汉语、少数民族语言与境外语言、少数民族语言与境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跨境语言(方言、土语)、汉语方言(土语)间等生态应当存在及规范的自律。“这一层级跨越的历史幅度长、涉及的空间范围广,显得宏观而相对静态。” [4 ]

实际操作中,该层级可分为国际、国家两个层面。国际层面,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牵头制订诸如“世界‘自然·语言·文化多样性纲领”,敦促(监督)各成员国对该类纲领的实施与执行。目前,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与立项建设工作已经启动,其中的语言(方言、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所占比重偏低。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当下知识界,语言与自然的平行性、语言与自然及文化的多样性、语言与自然、社会的互惠共生性等观念已深入人心,语言(方言、土语)间的互补理念也取得共识,世界濒危语言(方言、土语)的保护工程已经启动。接下来,如何从语言生态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角度把语言(方言、土语)的保护实践推向纵深,是摆在学者们、各国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语言(方言、土语)战略的规划与实施应体现出语言生态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就我国而言,国家颁布的语言(方言、土语)法律(法规、规章)、实施规划应基于下列学理考量:汉语与非汉语的历时演变生态及应当存在德性;共时层面,汉语与境内非汉语生态及应当存在德性,汉语与境外非汉语生态及应当存在德性,境内汉语与境外汉语生态及应当存在德性,汉语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生态及应当存在德性,等等。目前,我国已出版《语言规划研究》 [22 ]、《中国语言规划研究》 [23 ]、《语言规划》 [34 ]、《中国语言规划论》 [25 ]、《中国语言规划续论》 [26 ]、《中国语言战略》 [27 ]等著作,也翻译了《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 [28 ]等。这些论著为我国语言战略的部署、语言政策的制订、语言规划的实施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基于语言(方言、土语)生态应当存在德性价值理念,就语言与民族形象、语言与国家实力、多学科交叉与母语传承等问题,我国的语言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

2. 语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

语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指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的语言(方言、土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的发生、发展与规范生态的律己德性。“这一层级具有微观而相对静态的特点。” [4 ]某一语言(方言、土语)能够传承、传播到当下,其子系统的发展、规范生态如何?这种生态是否具有应当存在的自律性?进一步说,这种语言(方言、土语)的语音、语汇系统怎么会这样,语法规则、语义结构为何具有那样的特点,等等,有其发生、发展、演变的生态过程;可是,这种生态过程是否释放出其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其应当存在的自律程度如何?怎样使其应当存在的自律程度趋于最大化?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理思考和对策支持。

比如,语法子系统。以现代汉语、现代英语语法为例。

如前所述,生存在亚欧大陆两端的英语、汉语族群,其繁衍生息空间里的光照、辐射、风、土壤、水域、地心引力等等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导致植物、动物、矿物等出现不同,族群获取植物、动物、矿物等的方式(季节、工具、规模、流程等)也就随着不同,族群的存在方式影响甚至制约其思维的产生与发展,这诸种因素最终制约族群认知范畴的形成。“言语是族群劳动场景认知范畴的心理投射。” [29 ]从人种学角度就差异明显的汉语、英语族群,其言说方式包括话语规则彼此独立、各成体系,再正常不过了,也是生态精神的体现。可是,我国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似乎喜欢以现代英语语法为参照,用汉语实例来填充英语语法的条条框框。这样的汉语语法规则释放出了现代汉语生态应当存在的自律性了吗?针对这种现象,黎锦熙早在1924年就提出:“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 [30 ]启功更是说得直白:“1989年我又把八十年代写的一些探讨汉语现象的文章集结为《汉语现象论丛》,在香港出版,1996年又由中华书局在内地出版。这本书说白了就是针对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语法体系而发的。我认为《马氏文通》的葛郎玛(grammar‘语法)体系,以及‘以英鉴汉、‘以英套汉、‘以汉补英等流派对很多汉语现象都难以作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解释,更不能说明种种复杂而灵活的古代汉语现象。如英语没有对偶、没有平仄、没有骈文、没有五七言等诗句,当然无法对这些现象进行规律性的论述与总结,于是许多中国的葛郎玛书也就不把这些作为研究的对象,马建忠甚至说‘排偶声律之说等之自郐以下,这是说不屑研究呢,还是套不上而放弃的遁词呢?汉语不研究排偶、声律等还研究什么呢?又如在汉语中常出现主、谓、宾成分不全的现象,中国的葛郎玛派便常以‘省略来分析它,但省略太多也难以服众。再如汉语的词用法太活,用英语词汇的分类法来套,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决非葛郎玛不好,而是套的方法可议。假如从汉语的现象出发,首先承认汉语自有规律,然后以英语为鉴岂不很好?” [31 ]就我们的理解,启功的这番话包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汉语语法生态有其应当存在的空间;二是,现代汉语语法思考者要确立并践行汉语语法生态应当存在的自律德性,并使之趋于最大化。endprint

3. 语用生态伦理自律层级

语用生态伦理自律层级主要讨论语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与语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的交汇生态及律己德性。“个体、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在特定空间内,在语境、传媒、方式、功能类型等方面基于民族语言(方言、土语)的具体运用,这种运用可以跨越语际层面;时间上,语言人在不同领域对语际层面和语内层面特定语言(方言、土语)的具体运用。该层级是语际层与语内层的交叉融合,具有相对微观、动态明显等特征。” [4 ]

空间层面,即语用发生的介质,语言人在运用民族语言(方言、土语)时,会面临一个语体要素适宜性的问题,也就是怎样使话语的“实际表达与应当存在表达之间的误差趋向于极小值” [3 ],包括语境、传媒、方式、功能类型等;而语境、传媒、方式、功能类型等又是语言(方言、土语)生态的构成要素,能反映语言人的语言生态自律德性倾向。比如,语际间的语码转换问题。语码转换是一种语言符号选择,是语言人对语际语码转换生态应当存在的一种价值追求,能反映与之成正比的自律德性。

时间维度,语用生态的应当存在德性表现为语言人在领域方言或地域方言运用中对自律价值的认可与坚守。以地域方言为例。说起方言,常识中与之相对的似乎就是普通话(现代汉语普通话);其实,普通话本身也是一种方言。有研究表明,由于普通话的过度推广,我国不少少数民族语言、汉语非普通话方言出现衰退或衰变现象。从语言生态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角度看,普通话存在不少让人困惑的地方。

首先,从外围来看。我国封建社会的都城主要有咸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等,为什么北京语音能成为普通话的标准音?要知道,上述封建都城中,北京的历史不是最悠久的;元代以前,上述都城所在的朝代,北京未必是当朝最大的城市,也不是当朝国土的核心区域;从方音的认可度、凝聚力来看,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一线构成的大片空间,理论上要大于不处于汉人腹地、靠近当时的异域的北京地区。如果说北京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一个封建社会都城,是我国较长时期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语音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今天广大北方方言区甚至普通话语音的标志;那么,北京语音是代表了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一线以南汉语人口的数量,还是代表了汉语方言区的个数?

其次,从普通话内部系统来说。当下普通话权威理论认为,“声调的重要性一点也不次于声母和韵母,因为它同样被用来区别意义” [32 ];普通话声调系统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不包括轻声。可是,“普通话里有一些词或词组靠轻声音节与非轻声音节区别意义和词性” [33 ]。也就是说,轻声也可以“被用来区别意义”,却不能成为继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之后的第五个声调。为什么?另一方面,调查发现,从《诗经》到北宋词,几乎不怎么出现的轻声和儿化现象,普通话里似乎成为一大特色。怎么回事?

这就让人怀疑:第一,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不能解释更无法包括西安、洛阳、开封、南京一线以南尤其是长江、南岭以南众多的非普通话方言语音,而长江以南尤其是南岭以南方言区语音是古代汉语语音保存相对完整的地区;第二,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与古代汉语语音之间缺乏连续性,二者似乎是一种断裂关系;第三,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不是汉语口语文化纯正基因的真正携带者,等等。这些疑问表明,现代汉语普通话与古代汉语的传承生态、现代汉语普通话与现代汉语非普通话方言的共生生态是否趋向于应当存在?当下这种状况能不能或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语言人对自律价值的认可与坚守,从而释放出汉语生态的律己德性?

概言之,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的三个层级中,语用层级贯穿语际层级和语内层级两端,出于运用,语际间可能发生接触、碰撞并互惠共生,语内层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子系统才可能得到丰富和发展;基于语际层、语内层提供的话语交际可能性,语用层才能不断满足语言人现时交际的动态需要。三个层级形成向心结构,语际层、语内层以语用层为旨归。至此,语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语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和语用生态伦理自律层级构成语言生态伦理自律价值的基本内容。当然,该自律价值最终能否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还要取决于是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必要的前提条件,也取决于能否制定并执行相应的对策与措施。限于篇幅,这个问题我们将另外撰文讨论。

四、结 语

“理论探索的真正意义首先不在于提供已有的结论,而是展现未来的可能。” [34 ]语言(包括文字)是一種生态现象,面对语言(包括文字)生态,个体、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有其规范自律(应当存在或律己德性)。回到“问题的提出”。例子里,“X丝”“撕X”“X格”等词语,原本因为“粗鄙”而“让人难以张口”,可现在居然“堂而皇之出现在网络上、出版物上,成为一些人口中的时髦词汇”。客观地说,“粗鄙词汇”是一种语言或方言词汇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但是,“粗鄙词汇”的使用有其前提条件,比方说,在“网络上、出版物上”如果“肆意滥用粗鄙词汇”,就可能“污染”族群、国家的“语言文字”。这一认知折射出语言(包括文字)生态自律的德性价值。正是基于这种德性价值,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才集体发声:“语言的更新发展不可改变,新词汇的出现不可避免”,“但是遣词用句应有底线”。“应有底线”的“应有”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应当存在”,“底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律”。这些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是从国家层面来倡导语言(汉语)生态应当存在的德性价值,呼吁个体、亚族群、族群、国家等语言人践行汉语(包括汉字)领域话语运用与规范生态应当存在自律,“尤其是在教育、传媒、出版等领域,应防止肆意滥用粗鄙词汇,防止污染语言文字”。再如,“新华社发布《新华社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2016年7月修订)》。在2015年11月发布的《新华社在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45条禁用词、规范用语基础上,这版新增57条内容” [35 ]。新华社为什么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发布、修订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慎用词?可能的解释有:(1)新华社以族群、国家(政府机构)语言人的身份对我国社会语言生活进行跟踪干预。(2)几个月时间里的连续发布,说明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慎用词、规范用语等形势紧迫。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新华社的连续发布释放出了族群、国家(政府机构)语言人确立、践行新闻传播领域话语生态应当存在自律价值的自觉担当与引领意识。“这种自律并非奴役性存在,而是基于语言生态人性,实现人的自我并使人走向崇高,最终内在于人。” [4 ]自律价值成为语言生态伦理的“人之为人的象征,是人类趋善向善的内在释放,是个体、亚族群、族群乃至国家实现自我、走向崇高的重要标志” [4 ]。endprint

上面,我们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背景、迫切的现实需求等方面,讨论了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概括为语际生态伦理、语内生态伦理和语用生态伦理三个层级;其中,语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主要讨论语言(方言、土语)的发生、发展、习得、传播以及相互间互惠共生的德性,语内生态伦理自律层级包括语言(方言、土语)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的发生、发展与规范等的应当存在性,语用生态伦理自律层级指语际生态伦理与语内生态伦理两个自律层级的交叉融合生态及其自律性。从展现未来的可能角度看,讨论语言生态伦理的自律价值是构建语言生态伦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全球语言(方言、土语)生态(比如,探寻、保护武汉语言文化生态及传承应当存在),对指导汉语不同领域的话语运用,进而建设语言(方言、土语)、汉语领域话语生态共同体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潘世松.异语文字符号夹杂现象的学科理据[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6-140.

[2]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可能[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44-149.

[3]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概念提出的实践必要与知识前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6):8-14.

[4]潘世松.语言生态伦理的性质及原则[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151-156.

[5]潘世松,黄盼.赵本山春晚小品话语生态位失范现象考察[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10):70-72.

[6]潘世松.“通过……,使……”类句式生成的语言生态伦理动因及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5):5-11.

[7]潘世松.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刍议[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117-119.

[8]潘世松.基于语言生态伦理的“现代汉语”教学内容的选择[J].教师教育论坛,2016(9):22-27.

[9]费希特.伦理学体系[M].梁志学,李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4,67.

[10]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6):23-28.

[11]菲利普森.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出版前言.

[12]娜么塔,胡书津.语言生态与双语教育[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381-384.

[13]戴庆厦.“濒危语言热”二十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6.

[14]张洪莲.语言生态观对中国语言规划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49-50.

[15]我国尚有4亿多人不能用普通话交流[N].楚天都市报,2014-09-22(A24).

[16]李宇明.和谐语言生活减缓语言冲突[J].语言文字应用,2013(1):10-11.

[17]本报评论员.为何仅10%的患者信任医生?——代表委员“会诊”医患矛盾[N].楚天都市报,2013-03-09(A03).

[18]本报评论员.90后护士总结护患沟通“五妙招”[N].楚天都市报,2017-03-21(A17).

[19]吴双建.对医患纠纷别带偏见[N].楚天都市报,2013-12-14(A13).

[20]仇丽茹.叫出患儿的名字,给他们尊重和安慰——一个儿科医生的倡议(节选)[N].楚天都市报,2017-01-14(A03).

[21]屈旌.尊重和關爱,从呼喊名字开始[N].楚天都市报,2017-01-14(A03).

[22]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3]姚亚平.中国语言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4]资中勇.语言规划[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5]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6]李宇明.中国语言规划续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7]徐大明,王铁琨.中国语言战略(第一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8]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M].张治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9]潘世松.说“农民工”[J].湖北社会科学,2011(10):57-60.

[30]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订正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29.

[31]启功.启功自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4-155.

[32]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73.

[33]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94.

[34]胡范铸.《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专栏主持人语[J].当代修辞学,2014(2):12.

[35]记者论坛.新华社新增一批禁用词:装逼、草泥马、特么的、撕逼、玛拉戈壁……[EB/OL].[2017-07-20].http://www.sohu.com/a/158648238_387170.endprint

猜你喜欢

话语语言
画与理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用鲸鱼“语言”通信
White Lover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我有我语言
话语表达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