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阐释学视角下《呐喊》蓝诗玲译本中叠词的翻译过程及策略研究

2017-12-25卢晓娟郭黎阳

英语知识 2017年4期
关键词:呐喊阐释学叠词

卢晓娟 郭黎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

阐释学视角下《呐喊》蓝诗玲译本中叠词的翻译过程及策略研究

卢晓娟 郭黎阳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大连 )

本文主要结合阐释学理论中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提出“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并以《呐喊》小说集蓝诗玲英译本中汉语叠词翻译为语料,来阐释汉语叠词英译的过程及策略。研究发现,按照“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的步骤,汉语叠词英译需经过以下五个步骤:①对原文中汉语叠词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景的理解;②对原文叠词可以在译入语中找到相应表达的信赖;③对原文叠词涵义的侵入;④对汉语叠词意义的理解吸收以及对该叠词涵义的英语解释;⑤结合整句译文上下文遣词和语法、修辞、韵律等因素,对译文的矫正和补偿。在矫正补偿不能实现汉语叠词形意兼备的传译时,不能以形害义,而应意译变通,使原文汉语叠词的意义得以准确传达。

阐释学;阐释翻译;汉语叠词;叠词英译过程;叠词英译策略

1.引言

《呐喊》的创作正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峰期。经历了长期对封建社会文化深刻思考的鲁迅,怀着对旧制度和封建文化的评判与反思创作了大量新文学作品。《呐喊》创作的特殊历史背景和作品中所反映的深刻思想都为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蓝诗玲(Julia Lovell)为西方汉学界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译作包括张爱玲的《色戒》、韩少功的《马桥词典》(2003)、欣然的《天葬》(2004)与《中国证人》、朱文的《我爱美元》(2006)、阎连科的《为人民服务》(2007)以及最新出版的《阿Q正传及其它中国故事——鲁迅小说全集》(2009)等(覃江华,2010)。她的每部译作问世都会引发当地媒体的热议和好评。因此,蓝诗玲译作中对汉语叠词的处理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2.英汉叠词及国内叠词翻译研究现状

汉语中的叠词(reduplication)又称叠字、迭字、重叠词、叠音词或称叠音,是指相同的词、词素或音节重叠使用。叠词是体现语言韵律美、形象美、表达美的典型艺术手法,汉语大多数词类都有重叠形式(曾宪华,2010)。使用叠字不仅关系到形美问题,也是汉语音美的表现,同时叠词所构成的意义丰富着诗人主体投射的情感意向,是声、形、意多向度的聚合体(蔡华,2006:60)。按其结构,汪维懋(1999:3-5)将叠词分为AA、AABB、AAB和ABB四类,之后词汇研究学者基本沿用该分类方法,于连江(2004)在“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一文中将汉语叠词分类细化,扩展为AA、AABB、ABAB、AAB、ABB、BCAA、AABC、ABAC、一AA、A了A、A一A、A呀/啊A、A着A着、A里AB、A又A、A是A、A就A等形式。

英语中叠词数量相对较少。主要利用双声、叠韵等方式构成叠词或叠词词组。按照辅音更替和音节音韵的重叠方式不同,可将少量的英语叠词划分为头韵重叠词(alliterative reduplications)、尾韵重叠词(rhyming reduplications)、双韵重叠词(female rime reduplications)和同名重叠(autonyms)。

本文主要结合阐释学理论中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即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mport)和补偿(compensation)提出“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并以《呐喊》小说集蓝诗玲英译本中汉语叠词翻译为语料,来阐释汉语叠词英译的过程及策略,以期为叠词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翻译视角。

3.叠词翻译的阐释学视角

阐释学(Hermeneutics)也被称为“释义学”、“传释学”、“解释学”或“诠释学”(西风,2009: 56),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的神学阐释学、法学阐释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阐释学;由海德格尔开创,经迦达默尔的努力而推向高峰的现代哲学阐释学(耿强,2006: 39)。

在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以施莱尔马赫和乔治·斯坦纳为代表的翻译理论家发展了阐释学的翻译观。他们认为“由于译者受到原作和原作者的种种限制,想要完全表达原文之意是不可能的。因此,译者的任务是如何缩短原作者和译语读者之间的距离”,要么“不打扰原作者,让读者接近原作者”,要么“不打扰读者,让原作者接近读者”(陈德鸿 张南峰,2000)。前者推崇原本至上,强调翻译过程中译者阐释对原文本的忠实,后者鼓励译语读者至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阐释主要出于对译语读者视野期待的考虑。20世纪70年代,美国翻译理论学家乔治·斯坦纳在他的《通天塔之后》提出了基于阐释学的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他认为“译者在具有先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信赖与原文本相遇;通过入侵原文本,抢夺自己需要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理解;通过吸收,将理解完成,获得自己的解释;然后通过矫正补漏等补偿过程,最终形成译本”(黄劲,2006: 202)。

汉语中叠词数量众多,具有音、形、义多维美,因其绘声绘色、朗朗上口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文学作品中,充分凸显了文学作品塑造形象的生动性,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因此,在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准确、传神地翻译汉语叠词成为传释原文情感、诠释原文形象的重要一环。

按照阐释学理论的观点,汉语叠词英译前,译者对原文叠词的审美价值和意义首先要有一定的理解,对译语读者的期待有一定的预判;翻译过程中首先要信赖原文,认定原文中的叠词可以在译文中准确传达意义,能够通过矫正、修辞补偿等手段传递原文叠词的多维审美价值;若不能通过译入语特有的语言表现手段有效地转换或弥补原文中汉语叠词的多维美学效果,译者则需完全侵入原文,理解原文叠词要表达的信息,并形成自己的理解;经过对原文叠词所表达情感和形象的理解和意识加工,吸收原文叠词意欲表达的意义,获得自己的解释;最终,选择英文中功能和意义相近的词来表达汉语叠词的意义,形成最终的译本。阐释学视角下的汉语叠词英译过程可得到如下模型:

图1 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

4.蓝诗玲《呐喊》译本中的叠词翻译

鲁迅的《呐喊》小说集主要涉及两两重叠(AABB)和单一重叠(ABB)两种类型的叠词,其中AABB叠词19个,ABB叠词22个。蓝诗玲《呐喊》译本中对这两类叠词的处理首先要信赖英文中有类似修辞表达或效果的英语叠词,从而采用一些修辞手段来补偿翻译为主(类似翻译策略共10处),对于无法转换为英语叠词的汉语叠词,采取侵入原文叠词所表达的形象和意义,经过理解吸收从而意译的方式,舍叠词之形保欲达之意。

4.1 汉语叠词英译的转换与补偿

表1列举和分析了蓝诗玲《呐喊》译本中10个汉语叠词译为形义兼备的英语叠词的翻译策略:

由上述仿真结果可知,无限幅机构作用时,钻杆的最大变形为14.0 mm,钻杆与钻头间连接处的局部最大应力为247 MPa,应力集中比较严重。在钻杆的中部挠度最大区域增加限幅约束后,钻杆的最大变形减小到1 mm,局部最大应力减小到69.4 MPa,结果表明在钻杆中部添加支撑机构可以有效提高钻具支撑刚度,改善钻具受力状态。因此有必要对钻具进行辅助支撑,防止钻具形变。

表1 汉语叠词英译的转换补偿

在对《呐喊》进行翻译前,译者首先对原文中汉语叠词的音、形、义等美学要素进行品鉴,对其表达的效果和形象有一定的理解,能够识别需要着力笔墨的美学要素,这正是阐释学视角下翻译模型的第一步——先理解。在信赖原文汉语叠词可以通过矫正、修辞补偿等方式在译语中体现的基础上,译者着力从译语(英语)中挖掘可以精准传达汉语叠词音乐美、形象美的英语叠词,对于不能完整再现原文效果和形象的部分,译者采取英语中头韵、尾韵、中韵、语义相符的英语词组、并列结构、拟声词等形式形成叠词词组来补偿原文叠词中美学信息的缺损;最终形成形意兼备的译文。

由上表统计可见,在蓝诗玲《呐喊》译本中,对汉语叠词的补偿翻译,涉及到押韵6处,其中头韵4处、尾韵1处、谐韵1处,并列结构3处,语义相符的英语词组1处。

押韵(rhyme)的使用可以使英文译文读起来铿锵和谐,充满音乐感,能够在声音效果上补偿原文汉语叠词缺损的声音效果。根据单词中重复音韵位置的不同,可将押韵分为头韵(alliteration)、尾韵(rhyme)和谐韵(assonance)。头韵重叠是通过首字母相同的词语构成语义相关、形式对等的复合表达(曾宪华,2010: 132);尾韵由词尾辅音的重叠构成;谐韵是指只重复元音,不重复其后的辅音(朱娉娉,2010: 7)。在蓝诗玲译本中通过韵律补偿的头韵有:

1) 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的睁着怪眼看我:spoken by the farmer-stare strangely,smirkingly at me.

2) 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 pursue their prey with secret plans

3) 各家大半懒洋洋的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officer, mumbles your model citizen, sleepwalking out to stick a faded old rag up.

4) 眼巴巴的想见阿Q Ah-Q was the man of the moment.

上述4例中,译者在处理“笑吟吟”“鬼鬼祟祟”“懒洋洋”“眼巴巴”这样的重叠词时,首先对汉语叠词所描绘的形象有一定的形象构想和先理解,信赖汉语叠词可以通过修辞等手段在英文译文中传达原文神韵和效果;随后侵入原文充分理解这4个叠词所表达的意义,经过理解吸收,用多个英语单词来解释;将对汉语叠词的释义放入整个句子语境,考虑整句用词,从众多释义中选取一个在韵律上和谐的词,通过词性、句法等语法矫正最终形成译文。限于篇幅,本文仅分析例1叠词翻译的阐释学步骤。对“笑吟吟”的翻译,可以有smile,laugh,giggle,chuckle,smirk等多种释义,译者首先对佃户笑的神态有一定的预先构想,对其情感和心理有一定把握,经过理解吸收,排除哈哈大笑、咯咯笑等形象,取“傻笑”之意,选取smirk。再结合句中的spoken, stare, strangely等动词或副词形式,经过语法矫正,选用smirk的副词smirkingly来做伴随状语。这样的译文既达意传神,又运用头韵补偿汉语“笑吟吟”中缺损的声音效果,使译文读来音韵和谐,乐感十足。当然,原文声音效果的补偿除了头韵,还有尾韵、谐韵等。在《呐喊》蓝译本中,同样是对“跄跄踉踉”的翻译,却用了两个不同的译文,在“阿Q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蓝诗玲将其译为“staggered forward”,而在“跄跄踉踉退下几步”中,译者却译为“She took a few unsteady steps back”。汉语中同一个叠词,英文译文却并不一致。这主要取决于译者对原文形象和语境中叠词表达的形象的解读和诠释。阿Q的“踉踉跄跄”是向前,而老女人的“踉踉跄跄”是退后,形象不同、方向不同。对于前者,译者译为staggered能形象地表现出阿Q蹒跚、错叉双腿跌进去的情景。考虑到原文叠词损失的音韵效果,译者选取forward与staggered连用,二者以/ d /形成尾韵,有效地弥补了原文声音效果的缺失。后者译者选用unsteady一词来凸显老女人紧张、害怕的情绪,与steps连用,重复中间的/st/音素,构成谐韵,补偿原文叠词的音韵之美。

蓝译本中用到的第二种汉语叠词翻译手段为并列结构。对于这种汉语叠词英译的方法,雷蕾(2008: 164)曾直接提出“用复数形式翻译汉语叠词”所举例子为“三三两两——twos and threes”与蓝诗玲在《药》中对“三三两两”的翻译一致。于连江(2004: 16)提出“将汉语叠词译成英语的平行结构”,在《药》的译本中蓝诗玲将AABB型叠词“红红白白”译为“red-andwhite”,将ABB型叠词“笑嘻嘻”译为“smiles and greetings”都属于这种汉语叠词音韵补偿译法。

《呐喊》蓝译本中汉语叠词英译的第三种翻译策略为选用语义相符的英语词汇,如《鸭的喜剧》中将“欣欣然”翻译为英语词组“as happy as could be”。

4.2 汉语叠词英译的意译变通

在蓝诗玲《呐喊》译本中,汉语叠词共41个,通过修辞补偿或译入语叠词转换的方式翻译的只有10个,其他大部分(31/41)属于意译变通译法。正如杨志红(2007 : 15)对汉语叠词英译策略的归纳:(1)利用目的语中现有的对应叠词,做到翻译时形音义的自然结合;(2)在对应叠词缺失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其他方法做到形音义的尽量结合;(3)在上述两种均不能满足的情况下,应舍形取义。

英语中叠词数量较少,因此采用现有的对应叠词翻译做到自然结合的情况不多;而运用阐释学阐释翻译步骤进行的修辞补偿也只能作为优先考虑,并不能做到所有汉语叠词都得到相应方法的补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存形害义的翻译方法均不足取。译者应在先对汉语叠词所表达的形象充分理解的前提下,侵入原文,理解吸收原文叠词欲表达的涵义和所塑造的形象,用多种译文词汇释义,比较词汇的不同含义,从而选取最贴近的词汇作为汉语叠词的译文。

以《呐喊》蓝译本中表示“黑”的叠词翻译为例分析译者在阐释学视角下阐释翻译的意译变通过程。原文中关于“黑”的叠词“乌油油”“黑沉沉”“黑漆漆”“黑魆魆”在蓝诗龄译文中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修辞或押韵顺应手段来补偿,而是根据语境意译变通。分析如下:

1) 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社戏》,p280)

Everyone agreed, and the boat pulled up next to a dark field bristling with healthy bean plants.

根据阐释学理论的观点,译者译前首先对“乌油油”的庄稼田这一形象有一定的先理解。然后侵入原文,理解“乌油油”这一叠词到底指的是黑色还是油绿,经过吸收,得出“乌油油”应为油绿、茂盛、黑而润泽之意。故选取dark field来描写田地中长势茂盛的罗汉豆。

2)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狂人日记》, p48)

The street was sunk in a heavy darkness that obscured everything except the ashen road before him.

根据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翻译模型可知,译者在译前先对原文描绘的场景有所构想。接着充分信赖原文叠词“黑沉沉”可以在英文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达其意义,如black, dim, dark等。译者侵入原文,理解“黑沉沉”这一叠词描绘的是漆黑无比的背景,经过吸收理解,得到darkness这一释义,并用heavy这一形容词来表示“漆黑”的程度。虽然在“形”上有所缺损,但意义却通过意译变通精准传达。

3)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狂人日记》,p22)

There is darkness all around me. I cannot tell day from night.

据阐释学理论观点,对原文叠词所描绘的“黑漆漆”进行先理解,得知“黑暗”遍布的范围广,而不是程度深。侵入原文,并运用英语中表示广大范围的固定词组all around来修饰darkness,通过词组补偿获得叠词“黑漆漆”的释义。

4) 月亮已向西高峰这方面隐去,远想离城三十五里的西高峰正在眼前,朝笏一般黑的挺立着,周围便放出浩大闪烁的白光来。(《白光》,p238)

He saw the moon was now slanting towards the west. The western hill, some dozen miles from the town, now loomed darkly before his eyes, bathed in a glittering white light.

翻译前先对西高峰像朝笏般黑魆魆挺立的形象有所理解,并信赖这一形象可以在原文中传达。侵入原文中叠词“黑魆魆”的意义,经过理解吸收,发现只是与“白光”相对的“暗影”的涵义,所以仅简单的darkly一词,便可释义。

5.结语

汉语叠词形式丰富,数量众多,审美效果显著。英语叠词数量相对较少,不能与汉语叠词做到形音义的自然对等。本文将阐释学理论中阐释翻译的四个步骤发展为包括先理解在内的“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以蓝诗玲《呐喊》英译本对汉语叠词的翻译为语料,分析汉语叠词英译过程及翻译策略。研究发现:对汉语叠词进行翻译之前,译者应首先对原文中汉语叠词所表达的形象和情景有相当的先理解,并信赖原文中叠词可以在译文中找到相应的表达;然后侵入原文理解汉语叠词所表示的意义并用若干英文单词来解释该汉语叠词的涵义;结合原文语境译出整句,从而理解吸收汉语叠词的意义,从众多释义中选取意义内涵更贴近原文表达形象和意义的英文释义;根据上下文遣词,结合语法等因素,矫正所选释义的正确形式,并运用修辞、押韵等补偿原文叠词缺损的声音、意象等效果,从而得出音韵、意境相符的译文。在矫正补偿不能实现汉语叠词形意兼备地传译时,不能以形害义,要按照本文提出的“阐释学视角下汉语叠词英译模型”步骤意译变通,使得原文汉语叠词的意义准确传达。

[1] 蔡华.2006.陶渊明诗歌叠词的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10):60-64.

[2] 陈德鸿 张南峰.2000.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3] 崔敬林.2013.目的论视角下唐宋词中叠词的翻译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4] 杜文彬.2013.从英汉比较视角分析杨译本《红楼梦》中拟声叠词的翻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10):149,151.

[5] 符赛男.2010.论再现中国古诗词中叠词音乐性的翻译策略[D].重庆:西南大学.

[6] 耿强.2006.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3):39-44.

[7] 黄劲.2006.论阐释学翻译的哲学模型[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201-202,204.

[8] 焦爱红.2011.从哲学阐释学角度看《九辩》的英译[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

[9] 雷蕾.2008.汉英叠词比较与翻译探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4):162-164.

[10] 李亮.2008.从功能对等角度看《西游记》中的叠词在两个英译本中的翻译[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

[11] 李雪.2016.试论唐诗叠词的英译[J].牡丹江大学学报,(2):144-147.

[12] 李亚峰.2016.模糊语言学视角下我国古诗中叠词英译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2-108.

[13] 刘惠文.2013.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14] 路璐 姚剑鹏.2014.从“三美论”角度浅析许渊冲对叠词的翻译——以《元曲三百首》为例[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3):55-59.

[15] 覃江华.2010.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观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5):117-121.

[16] 孙芸珏.2011.论《声声慢》叠词翻译中“美学对等”的再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29-133.

[17] 王纪红.2003.论《诗经》中叠字的英译[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18] 王纪红.2011.论《诗经》中叠词的英译[J].怀化学院学报,(1):89-90.

[19] 王闽汕.2015.从美学角度看《诗经》中叠词的翻译[J].武夷学院学报,(10):39-41.

[20] 汪维懋.1999.汉语重言词词典[Z].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21] 西风.2009.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3):56-60.

[22] 夏惠君.2011.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毛泽东诗词英译研究[D].镇江:江苏科技大学.

[23] 严晓江.2013.论《楚辞》的叠词翻译——以许渊冲《楚辞》英译本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0-74.

[24] 杨志红.2007.英汉重叠词的比较与翻译[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11):14-15.

[25] 于连江.2004.汉英叠词对比及翻译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3-17.

[26] 于紫萍.2014.用许渊冲“三美说”评李清照词中叠词的翻译[D].南昌:南昌大学.

[27] 曾宪华.2010.汉英叠词比较初探[J].新西部,(9):132-133.

[28] 张国华.2009.许渊冲的诗歌翻译思想与中国古典诗词中叠词的翻译[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9] 张宁.2013.从“三美原则”看《诗经》中叠词的翻译[D].青岛:青岛大学.

[30] 赵亮亮.2011.李清照词英译对比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31] 朱娉娉.2010.从翻译补偿视角看许译《西厢记》中叠词的英译[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5-8.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ng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Reduplications in Julia Lovell’s English Version of Na H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Based on the four steps, namely trust, aggression, import and compensation, of interpreting translation in Hermeneutics, this study proposes“the English Translation Model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s under Hermeneutics” (ETMCRH). Taking Julia Lovell’s English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the Chinese reduplications in Na Han as linguistic data, the paper explains the translating 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cedures of ETMCRH, five steps should be followed: 1) the pre-understanding of the images or the circumstances that Chinese reduplications describe; 2) trust on the existence of the relevant English expressions for Chinse reduplications; 3) the aggression of the reduplication’s implications;4) the understanding and import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s meaning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duplication in English; 5) the grammatical and cohesive correction of the chosen English word and the rhetorical and metrical compension. If correction and compension cannot make the Chinese reduplication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reduplications fre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hould be taken to ensure the precise transmission of Chinese reduplications meanings and images.

Hermeneutics; interpreting translation; Chinese reduplications; English translation procedures of reduplications;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n reduplications

H059

A

2095-4891(2017)04-0063-06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翻译风格研究”(项目编号:16BYY0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卢晓娟,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词汇学、翻译学。郭黎阳,编辑,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编辑学

通讯地址:1. 116044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 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2.116044 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6号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处

猜你喜欢

呐喊阐释学叠词
实际生命的阐释学处境
——关于海德格尔的“那托普报告”
“阐释”与“训释”——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妙用叠词我来说
不同翻译研究范式与批评中的批评者阐释学立场①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阅读《呐喊》《彷徨》的记忆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