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到老,必须学到老

2017-12-25张燕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0期
关键词:新技能写字大脑

活到老,必须学到老

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对成年人从零开始学习新技能持乐观的看法,而认为大脑会老化的悲观看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不少超过30岁的人在学新东西时会自嘲“人老了,脑子不中用了”……这是为自己偷懒找借口。

科学研究发现,虽然50岁或90岁的人会面临额外的困难,但他们的大脑仍然有惊人的学习能力,能够学会很多新技能。此外,掌握一门新学问的努力还会带来额外的收获:它能够保持并提高人们的大脑健康。

因此,活到老学到老,应该成为常态化的生活模式。

新案例与老观念

如果评选终身学习模范的话,那么肯尼亚农村那代拉的助产士普莉斯拉·希蒂昂妮有希望入选。当她决定学习写字的时候,已经90岁了。希蒂昂妮的年龄是她同学的10倍,那些同学中,有她的曾曾孙子和孙女。希蒂昂妮出生在二战前,那时她的家乡还是英国殖民地,也没有免费的小学义务教育,所以她一直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不过,她近来有了个新想法,计划把自己一辈子的经验和知识记录下来,传给下一代。于是,她开始在本地的学校听课,打算掌握了写字的技能后就开始动笔。

在很多人看来,读书写字这样的复杂技能,对希蒂昂妮这样90岁高龄的文盲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这种陈旧的观念被老奶奶实力“打脸”:几个月的学习后,希蒂昂妮不但学会了拼读写字,而且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学习没有年龄上的限制。”希蒂昂妮说。

西方有句谚语,“马戏团的老狗学不会新把戏”,意思是老年人的大脑无法像小孩子一样吸收那么多的信息。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对成年人从零开始学习新技能持乐观的看法,而认为大脑会老化的悲观看法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论文《论记忆》中,把人类的记忆力比作一块蜡板。出生时,蜡很烫,可塑性很强,但是随着它渐渐冷却,就会变得又硬又脆,无法形成鲜明的印象——我们的记忆力就会受到影响。

后来科学家对大脑的理解似乎呼应了这一观点。神经科学家甚至用“神经可塑性”一词来描述大脑的适应力,不禁让人联想起亚里士多德的蜡板。科学家认为,随着人的衰老,大部分可塑性会一同消失。

学习的关键并非年龄

科学家还认为孩提时代是记忆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时期将要结束时,大脑的回路就会开始固定下来,导致学习复杂的新技能的难度大大增加。

这一理论的有力证据似乎来自人们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例如,儿童到新的国家后,似乎会比其父母更快达到语言流利的程度。不过,仔细研究数据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加拿大约克大学的艾伦·比亚韦斯托克教授通过分析移民的调查数据后发现,移民的语言流利程度并非在过了关键时期后就急速下滑,而是呈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下滑的趋势。部分原因可能是儿童有更多的学习语言的机会,有学校和同学的帮助。或者儿童对犯错并不那么在意,因此有更多的练习。

学习的关键并非年龄,而是练习的频率。亚历山大·埃蒙的经历就为这种观点提供了有力佐证。他原本来自前南斯拉夫的萨拉热窝。在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爆发后,他被困在美国——尽管他几乎不会讲英语。

“发生了很多事情,所以我迫不及待地要写作,就像吃饭的需要一样,但是我不会书面语言。”他回忆说。

埃蒙开始到街上去,学习身边的语言。在三年内,他就在美国的期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后来他写出三部受到好评的小说,两部短篇小说集,一部自传式散文集,并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

如果语言学习达到真正的流利程度必须在特定的年龄段完成,那么埃蒙就不可能精通英语表达,但是他的决心为他提供了学习的动力。

LncRNA-GHET1过表达胃癌细胞株的构建与验证 … ………………………… 刘娟娟,等(12):1365

好的养生之道

上年纪的人经常伴随着各种网络神曲铿锵的节奏,在广场上翩翩起舞,他们将这当作一种健康的运动方式。其实在养生方面,学习的效果不比广场舞差。

但是在进行大脑学习锻炼前,老年人首先要克服普遍缺乏信心的障碍。很多年长者和退休人士会担心自己认知能力下滑,学习前的畏难情绪高涨。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的黛娜·图尔农博士最近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60岁以上的成年人常常低估自己的记忆能力,并因此养成了一些坏习惯,无法充分发挥大脑的能力。

在一项故意设计的冗长的研究中,参与者把一个写满比如“狗”和“桌子”这样成对词语的表格和另一个表格进行对照,找出哪些词没有出现在前面的表格里。成对词语并不难记,到最后,所有年龄段的人本应该能够背诵出来,但是60岁以上的人比较不愿意依赖自己的记忆,而是喜欢费力地来回对照两个表格,尽管这浪费很多时间。出于某种原因,他们没有信心认为自己能够准确记忆这些成对词语,所以采取了较为谨慎而费时的分析策略。

缺乏信心可能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不经常使用记忆能力,会导致记忆能力逐渐衰退。不过,图尔农也发现,对年纪较大的成年人给出积极的反馈,强调他们记忆的准确性,会有助于他们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回忆。“我觉得这提供了一个乐观的方向”,她说。

只要打破这些心理障碍,大胆开始学习,老年人就可能很快发现好处,头脑整体会变聪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活力老年中心”的丹尼斯·帕克博士进行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帕克首先把200名老年参与者分为多个小组,并为他们布置了一系列的不同活动,要求在三个月内完成,每周15小时。一些人获得了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比如缝纫、数码摄影,或者两个都学。

在随后的大脑扫描中,帕克发现,学习缝纫或数码摄影的人脑回路持久改变,也就是说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得到改善。

总体来说,学习新技能越活跃,大脑活动就越有效率,就像年轻人大脑的情况一样。关键在于,这些益处的影响是持久的,在参与者完成学习后可维持一年以上。

自我发现的过程

信息时代对老年人提出了新的挑战,让他们不得不学习新技能,掌握新工具。而且这些新技能和新工具中,有些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的必选项。正因为如此,不少老年人已经拿着智能手机认真学习怎么使用微信,怎么使用输入法,以及如何在超市买完菜后进行移动支付。

技术的进步给不同行业都带来冲击,即使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也难以置身于外,因此唯一靠谱的应对方式是变成终身学习者。不少老年人也作出了和希蒂昂妮一样的选择,只不过他们要完成的是“数字扫盲”。

如果不通过积极的学习完成这种“数字扫盲”,那么老年人会面临一些“信息化鸿沟”带来的歧视。在为惠普和思科等硅谷企业工作了40年后,鲍勃·克拉姆离开了科技行业。而在思科的合同期结束后,他曾试着到其他公司找工作,但他很快发现,在如今的科技行业,他的“丰富经验”被视为障碍,而不是强项,因为现在不少公司都将一些经验看作“上个世纪过时的技能”。

然而,通过努力学习和积极的心态跨越了这道无形的鸿沟后,即使是上年纪的人也会感觉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老年人忽然发现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宽广了。一些年过花甲的人甚至开始科技创业,比如62岁的威廉·阿古什就建立了一家应用企业。

当通过学习更新后,老年人那些“上个世纪过时的技能”又会被赋予新的价值。从这个角度看,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人们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

文/张燕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猜你喜欢

新技能写字大脑
答题、拍照、必微博、求关注…… 减了老负担,又练“新技能”
我学写字
宅家学到新技能
学写字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新技能
街拍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