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文学滋养心灵,以养成管理班级
——浅析班级管理的文学渗透

2017-12-25张婷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4期
关键词:座位心灵读书

◎张婷

用文学滋养心灵,以养成管理班级
——浅析班级管理的文学渗透

◎张婷

教育是一种唤醒,而教育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本文从文学对人心灵的滋养及养成等方面分析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文学渗透的手段唤醒学生,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人生的信念和追求。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美好与神奇,成功的教育应当可以唤醒生命意识,创造生命奇迹。

然而,伟大的教育都是自我完成的,人最根本的是自我的教育。在自我教育中你树立了什么,放弃了什么,改正了什么,这个教育就完成了。所以人在柔软的时候才是最伟大的教育,柔软里面才会诞生刚强。这种自我教育的最佳途径,莫过于阅读。

通过阅读,在一次次与往哲先贤的文字沟通和心灵沟通中,学生的心灵成长了,精神丰富了,学会独立自主的思考,学会品味感悟人生,学会体察洞悉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从文学中寻找到人生的答案。于是,班级管理也就水到渠成。笔者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时,出于对阅读的兴趣,以及对学生专业发展(初等教育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的考虑,尝试着在班级管理中进行文学渗透,故而有了以下的思考和感悟。

文学是生命的自我教育

在当今社会,一切都在商品化,我们追求产品的最大利益化,追求最快速高效的利益产出,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精神信仰,失去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当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发生变化,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必定也会产生偏差。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成绩较差,知识底蕴明显不够,其价值观上的迷失更甚。当这种精神上的空虚与苦闷无法得到解答,他们不能真正认清自己,了解自己在社会和生活中的定位,就会产生苦闷、无措,或颓废、迷乱的情绪。在行为上多表现为对学习、活动没有兴趣,对未来没有信心或目标,对身边的人缺乏足够的理解与尊重等等。对已届成年的他们来说,严格的制度管理或枯泛的说教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那么,就引导他们走向阅读,走进文学,从文学中去寻找人生课题的答案,在阅读中寻求自我教育。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语言文字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载体,或者说最重要的智慧都是用语言文字铸就在书本里的。而阅读典籍并非单纯的文化传递,阅读不在于多认了几个字,多读了几个故事,多看了几处热闹,而在于透过语言文字这个媒介,去觉解生命。因为文学面对和表现的本就是形态各异的生命,也符合生命本质的规律,所以阅读是一种人格的熏陶、更是心灵的唤醒。通过阅读,使学生的智慧得到觉醒,力量得到增强,同时也确定了某种人生信念和价值,使他们成为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适合未来长久发展的人”和“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所谓“润物细无声”,这种熏陶和唤醒是缓慢和细微的,但一定是行之有效的。阅读,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更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使“真的教育成为心心相印的活动,从心里发出,打到心灵深处”(陶行知)。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读书,“这是一种静悄悄的教育存在改革”。 他曾在“乡村教育发展的原动力在哪里”的论坛中明确提出,“读书乃教育之根本”。他说,什么是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他认为教育是的目的无非三条,一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教给学生好的读书方法;三是养成读书的习惯。通过读书,养成读书兴趣、方法和习惯,就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终生学习的底子,一个终生精神发展的底子,有了这两个底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都能从容应对。

文学与养成教育

我们现在总在谈养成教育,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看则为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内心的觉醒和意识的养成。没有足够的认知做支撑,养成教育便成了无源之水。

我们的古代典籍,如《庄子》、《老子》、《论语》、《中庸》、《孟子》,谈的基本上都是人的定位,人性,很少技术、知识,又或者利益上的东西。再如十九世纪时一些人文主义很强的作品,如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也有很多人性的思考和沉淀。另如唐诗宋词,在读李白杜甫,读苏轼辛弃疾时,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那些发自灵魂深处的人性的东西,或潇洒飘逸,或沉郁顿挫,或旷达洒脱,或激昂大气。我想这才是文化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根本,通过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基础品德、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离开了这些根本的、属于人性的东西,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我们的青年总会有问题。而有了这些深层的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养成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文学与班级管理

用文学,而非知识滋养心灵,以养成、而非制度管理班级。在笔者进行的文学渗透式班级管理中,有以下具体做法:

以不同形式推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如果说阅读是一片森林,有着你无法想象的广阔与茂盛。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进入森林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前路。所以,老师应耐心的引导学生,将他们带到这片美丽富饶的森林,让他们去探索、去采摘、去感受、去成长。在阅读引导中,首先帮他们明确阅读的目标,用老师的阅读兴趣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

同时,必须肯定他们的阅读兴趣,尊重他们的阅读热情。比如他们喜欢看的一些网络文学,我也会听从他们的推荐进行浏览阅读,可以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同样,我也会推荐一下我认为比较优秀也适合他们阅读的作品,和他们聊聊自己的感受。比如我推荐了周国平的《妞妞》给他们后,他们都爱上了这本书,书中深沉的父爱以及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使学生更珍视生命及身边的每个人每一份感情。

同时,在班级开展各种与阅读相关的主题活动,譬如每周一书,每个星期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由一名同学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看的书籍。譬如精品书屋,会不定期向大家推荐精品书籍,或是一些精彩的书评。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爱上阅读,推动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用写作引导对世界的判断。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当学生们有了对世界、社会个性化的发现,有了对世界的判断,他们就会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举个例子,我们经常看到地铁里有这样一句话:请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一个孕妇需要座位,我上了一天学或上了一天班累得不行,我也需要。这么说的话,“请把座位让给有需要的人”那么,我们是完全不用让出座位的,因为我们自己确实需要这个座位。怎样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表达呢?“请把座位让给更需要的人”,我需要,别人更需要,所以我们应该让座。这样,我们不仅学会了合理得体准确的表达,同时也有了对世界的判断。所以许多老师都会布置学生写周记,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也会每周让他们写一篇文章,不命题,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也不谈写作技巧,写作手法等等。 刚入校时,有的同学写的内容空洞无物,而且连文从字顺的基本要求都达不到。写着写着,写生活,写自己,就慢慢有说话的愿望了,写起来也更流利顺畅。

所以,不要求每个孩子都成为李白杜甫,但是通过写作抒发自我,觉解生命,判断世界,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自我教育过程。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不是有文化,而是有智慧,有觉解,有判断,有认知。在班级管理中,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找到人生的信念和追求,这才是教育的本质之所在。

文章为武汉市高教处教学改革课题《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文本阅读现状及对策的分析研究——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语文教育专业为例》(2014176)阶段性成果之一。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初等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座位心灵读书
换座位
我爱读书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唤醒心灵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