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智慧

2017-12-22韩喜平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21期
关键词:理论自信基本国情理论创新

韩喜平

【摘要】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与理论指导,始终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实践指南,紧密结合中国发展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理论创新,以理论自信体现战略定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理论创新 理论自信 基本国情 与时俱进 问题导向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21.004

思想是人类的智慧,理论是人类社会实践的总结,是智慧的结晶,是经验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不断提升理论水平的政党,正是因为他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与时俱进地根据中国国情提出正确的理论,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担负起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①

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对人类以往的文明成果进行全面总结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马克思指出:“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实验,而是它的理论论证。”②虽然,“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③“只有清晰的理论分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事实中指明正确的道路。”④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⑤列宁更是在十月革命的胜利实践中充分认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也就不可能有革命的运动”⑥。因为“没有理论,革命派别就会失去生存的权利,而且不可避免地迟早注定要在政治上遭到破产”⑦。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理论建设的党。早在建党之前,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就明确强调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他认为社会问题的解决仅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社会上多数人的共同运动,而要有多数人的共同运动,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主义作为准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在《陈独秀与新思想》一文中坚定地表示,“今日世界里面的国家,若是没有把‘新思想来建设改造了‘新国家,恐怕不能够立足在二十世纪”⑧。毛泽东认识到,正是由于没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一直在黑暗中徘徊,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向主动。正是由于有一批重视理论的共产党人,在共产党成立前的共产主义小组就把扩大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创办工人刊物等作为重要任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就讨论并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第二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最高纲领。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认识到,要发动人民起来行动,要统一全党意志,要战胜艰难险阻,都必须有理论的引领。毛泽东指出:“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把握中国发展的规律性,逐步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新民主主义主要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从未进行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毛泽东进一步指出理论的重要意义:“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人,任何国家的无产阶级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单靠老东西是不行的。”⑩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改革开放首先是从理论上展开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重视在思想上建党,是我们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每当事业发展的重要关头,我们党都注重首先抓好理论建设”?。“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正是由于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我们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总结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无法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展望未来,“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堅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中国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道路没有现成的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则,需要各国把这些原则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形成本国特色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当然,也要在面向现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科学理论。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毛泽东反复强调:“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深刻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连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正式提出。endprint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强调:“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出现了新的一系列的问题,如果不适应新的需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也是不行的。”?“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由此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就曾明确指出:“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党的事业就充满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的事业就会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挫折。”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汲取国际发展理论的精华,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对发展作出的新的诠释,是对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的创新。

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且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时代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通过艰辛的理论探索,取得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把握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質,马克思早在《哲学的贫困》中就说到:“人们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只有运动的抽象,即‘不死的死才是永恒的。”恩格斯认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有不同的矛盾集合体,有不同的解决矛盾的主体力量,理论地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新的增长点。“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特征结合起来,使之能够适应时代需要、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的高度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历史担当和充足的理论自信,围绕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在一个全新的更为复杂的现实和历史条件下展开的。它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承担着新的任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仍然需要保持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及时总结提炼,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以问题为导向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坚持问题导向之所以构成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性决定的。马克思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是改变世界的理论,是针对资本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探索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为解决中国问题的,毛泽东很早就说,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在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实现的。在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在中国思想界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此,中国人的精神由被动变为主动。endprint

共产党始终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要加强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在研究和解决重大课题的过程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问题是理论创新的母体,科学回答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动力,有效破解问题是衡量理论创新水平的重要标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实践出现了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解决的时代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内容,都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回应群众的强烈诉求和热切期盼,在聚焦问题中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成因、性质、状况、发展趋势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思路、方式方法,在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中把握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实践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品格。

坚持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

“信心是定力的前提,定力是信心的体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自信,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伟大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把唯物史观看作是“给人以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始终相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的真理性作用。早年,谈及约翰·汉弗莱·诺伊斯在其《美国社会主义史》中提及的北美社会主义实践失败一事,他仍然认为,虽然这些实践“差不多生下来就死掉了,现在人都把他们忘了,可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永远存留在国民生命之中”。当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他更加充满信心地说,Bolshevism的精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他自信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充满自信,他认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學最革命的真理。”在中国革命的实践进程中,毛泽东等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充满自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正确的思想理论是实践发展的灵魂。理论的价值归根到底在于其满足和适应实践需要的程度,正是这种适应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于自己所持有的理论旗帜更加自信。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有着坚定的自信。改革开放初期,面对西方世界的挑战,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信不疑,他坚定地说:“别人的事情我们管不了,只讲一个道理: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正是基于这样的自信,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得以自立自强,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据统计,1952~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150多倍,年均增长8.1%以上,201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74.4万亿元,占全球GDP比重达到14.84%。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理论不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使人民得到了实惠,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我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2016年的5.39万元;居民消费的结构进一步改善,近几年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从2014年的31%降到2015年的30.6%,2016年进一步下降到30.1%;在过去的2016年,中国经济仍然实现了6.7%的预期增长,这样的增长率和持续增长的潜力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非常乐观的基础,也必将继续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理论就是旗帜,旗帜指引方向。正是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二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亳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理论自信。以理论自信增强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就是要求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刻也不能失掉理论自信,只有在理论创新上足够自信,才能在实践中足够自信,才能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感谢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建楠帮助收集整理资料)

注释

《习近平在七大会址论党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永无止境》,新华网,2015年2月1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15/c_1114372592.htm。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83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603、12页。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37页。

《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1页。endprint

《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7页。

《李达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7~8页。

《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2~533。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0頁。

《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3、334页。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7月2日。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人民日报》,2017年7月28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3页。

《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8页。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658~659页。

《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0页。

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3~24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13、291、3、1287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何毅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人民日报》,2009年10月27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3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9~290页。

《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1、817页。

江泽民:《大力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人民日报》,2002年7月17日。

《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新华网,2015年7月19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07/19/c_1115970806.htm。

《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1、2页。

《李大钊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46页。

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人民日报》,2012年11月30日。

责 编∕郑韶武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It has always taken the developing Marxist theory as a practical guideline,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in light of the practice of Chinas development, made the two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rich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by taking into account constant changes, persisted in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a problem-oriented manner, and demonstrate strategic poise with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Xi Jinp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becomes the action guide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theoretical self-confidenc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keep up with the times, problem-oriented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自信基本国情理论创新
牢牢立足基本国情 科学把握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层次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
浅论初中政治中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学习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
我国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知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