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2017-12-22俞永军

初中生世界 2017年45期
关键词:小童木棉卡斯特罗

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人教版语文七(上)第四单元拓展阅读

本期主持

俞永军,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市浦口区袁爱国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现任教于南京市第一中学明发滨江分校。

主持人语

亲爱的同学们,“人生之舟”该怎样驾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今天,初初和你在此相约,一起阅读、思考和成长!

人的一生虽然短暂,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是不能小觑。从这点来看,初初以为,本单元的内容很值得品味,它们体裁丰富,形式多样,情感浓烈,有的礼赞,有的憧憬,有的回顾。品读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规划人生,懂得珍惜和呵护生命。

《纪念白求恩》是纪念性文章,作者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号召全党学习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植树的牧羊人》是小说,讲述牧羊人在荒漠中种树的故事,展现他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走一步,再走一步》是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写“我”小时候在一座悬崖上发生的故事以及从中学到的影响“我”一生的经验;《诫子书》是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谓作者的一生总结。

初初还觉得,好文章既要用口诵读,还要用心感受。从上单元开始,我们就训练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宋人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因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默读,用心、眼,不用口、耳,有助于聚精会神地品味揣摩,领略文章内容,提高阅读速度,也有助于理解记忆,乃至提升朗读的整体效果。

如何进一步加强默读的能力呢?初初提出如下建议:借助注释加强理解,理出文章脉络及大意;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定量文字,力求有较快速度;在默读、悉心领会后,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触类旁通。

好了,就让我们开始本单元的阅读之旅吧。

历史和人民将记住他

◎国纪平

悠悠历史,英雄辈出,引领时代。

怅怅别情,英雄千古,万流景仰。

2016年12月4日上午,古巴圣地亚哥市圣伊菲赫尼亚公墓举行葬礼,古巴革命领袖菲德尔·卡斯特罗从此长眠于民族英雄马蒂之畔。连日来,随着卡斯特罗的骨灰沿着他在圣地亚哥宣布古巴革命胜利后一路来到哈瓦那的相反路线行进,途经古巴10多个省,无尽哀思浸透古巴大地。来自世界的纪念与追忆,又如潮水一般涌向这个英雄国度。

卡斯特罗逝世后,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发出唁电,并亲自前往古巴驻华使馆吊唁。习近平指出,卡斯特罗同志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建立的不朽历史功勋,对各国正义事业的支持将被永远铭记。

时至今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依旧珍藏着一件当年卡斯特罗送给毛泽东的礼物,一把刻着西班牙语“毛泽东”名字的手枪。这件特殊的礼物成为中古两国半个多世纪友谊的一个标志。

中古关系从建立到发展,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卡斯特罗发挥的作用无可替代。对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卡斯特罗同志生前致力于中古友好,密切关注和高度评价中国发展进程,在他亲自关心和支持下,古巴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建交56年来,中古关系长足发展,各领域务实合作成果丰硕,两国人民友谊与日俱增,这都与卡斯特罗同志的关怀和心血密不可分。”

中古牵手,共同经历复杂严峻的国际风云。卡斯特罗曾写道:“1960年8月底,古巴革命宣布,它行使其主权和自由意志,向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愿意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从此断绝与美国第七舰队军舰所支持的台湾政权的关系……我记得在联合国大会上,古巴揭露联合国矛盾的做法,它剥夺中国人民的权利,而中国人民曾与美国士兵一起抗击过同一个敌人,在同一个大陆上献出生命……”

同为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古两国志同道合,感情相融,这是两国关系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革命使两国人民结成兄弟,肩并肩为社会主义而斗争。”“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的提升表示钦佩。”这些都是卡斯特罗的心里话。

1995年,卡斯特罗首次访华,行前他对中国媒体表示:“有机会直接接触到令人敬佩的中国人民及其古老文明,这是我期盼已久的。”2003年,卡斯特罗再次访华,抵京的第二天晚上就与18位中国友人在古巴驻华使馆叙旧。上海浦东再次被写入访问日程,卡斯特罗高度评价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汶川特大地震后,古巴医疗队投入到抗震救灾第一线,卡斯特罗亲自打电话慰问医疗队员,并指示医疗队全力配合中方做好各项救治工作。2008年正在术后康复中的他,还以《中国的胜利》为题撰文,在台湾、西藏等重大问题上给予中方支持,产生广泛影响。

人民日报记者曾经独家记录过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瞬间:2004年11月,卡斯特罗因为左膝和右臂骨折,只好坐在轮椅上接待来访的中国领导人。但是就在两国国歌奏响的时刻,他竟然颤抖地拄着前一天特别赶制出来的拐杖忍痛站立起来,表达对中国的尊重。出人意料的举动,让现场很多人的眼睛湿润了。

人们还记得,两年多前,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特意为卡斯特罗带去辣木和桑树种子。对于这两种有助于解决粮食和牲畜饲料问题的植物在古巴推广种植,卡斯特罗表达出特殊的喜悦。今天尽管卡斯特罗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正如辣木和桑树在古巴茁壮生长所预示的,中古两党、两国、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必将得到巩固和发展。

“我们将继续向前,改善一切应该改善的事物,用不懈的忠诚和团结的力量,和马蒂、马塞奥以及戈麦斯一道永不停歇地前行。”这是卡斯特罗人生最后一次演讲所表达的意志。联合国的讲台上依旧回荡着他的发问:究竟还要等多久才能实现联合国民主化,各国的独立和主权平等才能成为现实?不干涉各国内部事务和进行真正的国际合作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占有它应有的位置?今后几代人能否到达半世纪以前应诺的希望中的乐土?有多少人已成为压迫、掠夺、贫困、饥饿和不卫生生活条件的牺牲者……

卡斯特罗终其一生追求公平正义,在理想之光的照耀下不懈奋斗,在世界发展进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人。中国人民和古巴人民一样,深深怀念他,他的伟大业绩将永载史册。

鉴赏空间

当今世界,数十年间能一直受到本国民众拥戴并得到各国认可的领袖屈指可数,卡斯特罗是其中一位。这是他离世后《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悼念性文章,阅读这篇文章,你肯定会受到强烈的震撼,并对其一生产生由衷的敬佩和无限的景仰。

卡斯特罗留给世人最经典的一句语录就是“我终将离去,但理想不朽”。几十年来,美国对古巴一以贯之的是不友好政策,外交上孤立,经济上制裁,贸易上封锁等。但这一切都未能动摇卡斯特罗的理想信念。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发展举步维艰,但中古两国友谊犹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古巴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拉美国家,卡斯特罗“一直关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国际影响的提升表示钦佩”。他尊重中国,他认为“中古两国志同道合,感情相融”,终将会结成兄弟,肩并肩为社会主义而奋斗。

读有所思

1.从选文来看,作者回顾了卡斯特罗与中国的哪些友好往来?

2.为什么说卡斯特罗是“我们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伟人”?

南滩的野木棉

◎郭红艳

①去南滩看草场,得坐好几个小时的车。车在“哒哒、哒哒”跑的时候,可看到路旁各色的山花。其间,就有野木棉。

②姑且叫它野木棉吧,乡野的木棉。

③南滩是令人讶然的。转过山头,在它几十万亩一望无垠的辽阔里,藏着一个山坳,箕形,背靠岭冈,满山遍野怒放着野木棉。这是我没有料想到的。我以为南滩只长草,不生花。三十多年,我走遍江南,也从没看到过这样茂密成片的木棉。我以为,成片的木棉只绚丽在我的梦里,只美丽在我母亲如缎的嫁妆画卷里。

④山坳中,一棵一棵的野木棉,精神抖擞地立着。它的脚下,是薄薄的黄土,裂着风干的泥巴缝。野木棉的生长似乎并不需要多少营养,在我的印象中,它总长在田埂上、大路边,都是些干燥的地方、坚硬的地方、少土的地方。但它细细的筋骨,却总是挺得很直,啥时候看它,都蓬勃着饱满的力量。有人说,这饱满的坚挺,许是对贫瘠的对抗。想来,可能。细细看,这一米来高的小野花儿,确实浸染了林木的气概。

⑤小时候缱绻在母亲的棉被里,日上三竿也不管,母亲一遍遍喊:“太阳晒屁股咯!太阳晒屁股咯!”我也不愿意起。只因迷恋棉被上那些旖旎的图案。美丽安然的木棉花哟!日日夜夜盼望长大,出落成大姑娘,在嫁人的时候也让母亲学着外婆,送一长溜更多美丽木棉图案的嫁妆给自己。

⑥这情愫经年不变,蛰伏深藏。多少年,都折服于野木棉的静美,折服于野木棉对大自然的取少予多。

⑦在山坳里,不时有三五成群的村里婆姨经过。年迈的老妪,总驮着背篓,手里牵着蹒跚学步的孙辈儿。孙辈儿一眼瞟到木棉,雀跃欢呼,总要捋几枝去,捧在手心,或揣在怀里。一个小女孩,捋木棉时被旁边的茅草叶儿划破了手,血渗出来,想来是又痒又疼的,她竟然毫无觉察。一片欢心,全在木棉上。她的头巾上,绣着木棉图案。难道这小姑娘和她母亲蛰伏的情愫更甚于当年的我?

⑧山路上,过往的婆姨和人群,来来往往,往往来来。

⑨站在岭冈上,极目望木棉,乡野的木棉,在满山遍野的怒放中,竟如万千劳动妇女的面。那矗立在山岗中的木棉,温顺、克制、冷静,在偌大的几十万亩的草场深绿中,静静地紫红。微风拂来,阳光下,呈现着悠远深旷的美。朴实中,透着万千过往后,和融浩荡的底气,动人心魄。

⑩我想,忘不掉南滩,戒不掉对南滩的不竭思念,理由,莫过于此。

鉴赏空间

我们在生活中,总能见到非凡、难忘的人,尽管他们有时擦肩而过,但还是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牧羊人的坚持,产生了奇迹——昔日荒无人烟的废墟,现在处处显露着生活的幸福与安适。南滩的野木棉,矗立在山岗中,温顺、克制、冷静,亦是山坳里婆姨们的真实写照。读完《南滩的野木棉》,你也许觉得和《植树的牧羊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作者忘不掉南滩,戒不掉对南滩的不竭思念,难道仅仅是因为野木棉的默默矗立吗?想要获得较为全面准确的答案,还是需要继续默读,进一步品味、咂摸作者的情感态度。

读有所思

1.阅读文章③④两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野木棉?

2.作者“忘不掉南滩,戒不掉对南滩的不竭思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苏小童的夏天

◎姚 讲

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随自己一起去城里挑担子,子承父业,卖鸡蛋。

很不幸,苏小童连当地分数线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

到了城里,他发现门没锁,父亲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喝了口冷茶,就向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了他,连忙向他招手道:“儿子,过来替我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以前放暑假,他也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甚至在长途跋涉的清晨,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单独的小菜市场。

早上四点钟起床,四点二十分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场,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的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

小菜市场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钱。他学着父亲的样子,把钱装进母亲缝的贴身小布袋里,再牢牢地系在腰带上。等到菜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一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他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时间稍微一长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上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去卖,并且叮嘱他,要告诉顾客,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就这样独自卖了几次这样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不要买。那人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不知道过了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他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心里却有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逃离父亲。最后他决定,用暑假的时间来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子承父业!

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场卖鸡蛋,然后在菜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低价买过来装进鸡蛋篮子里,准备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的晚市上卖。这些菜的卖相不是太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又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上午从小菜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来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午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要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做卖冰糕的生意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样做生意,想回学校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说:“就你那点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零钱的总数算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元三角。“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元的‘建设费’,一年的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看着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的眼睛湿润了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鉴赏空间

本文和《走一步,再走一步》都属于叙事作品,叙述作者人生经历中一些重要、难忘的往事。对于读者,尤其是学生来说,如若将解决个别特殊问题的经验提升为具有普遍性的人生发展经验,会大大有利于成长。

《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最为精彩的部分,是“我”站在悬崖上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紧张、害怕,乃至绝望,但最终还是在父亲的引导下爬下悬崖,从而获得“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苏小童的夏天》中的主人公苏小童,是个不安于现状的孩子,他经历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夏天,典型而丰富的心理、动作等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性格的多个侧面,文章也因此显得更加真实、鲜活、感人。文中最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是苏小童不肯按照父亲的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为了能够继续上学,他历尽艰辛,凑够了能让自己继续读书的钱,他的自强、自信,为了梦想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精神,令人钦佩与感动。

读有所思

1.“父亲”的形象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苏小童的故事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哪些启示?

临终诫子

◎萧 嶷①

人生在世,本自非常。吾已年老,前路几何②。居今之地,非心期③所及。性不贪聚,自幼所怀④,政⑤以汝兄弟累多,损吾暮志耳。无吾后,当共相勉励,笃⑥睦为先。才有优劣,位有通塞,运有富贫,此自然理,无足以相陵⑦侮。若天道有灵,汝等各自修立,灼然之分无失也。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圣主储皇及诸亲贤,亦当不以吾没易⑧情也。

注释:

①萧嶷(四四四年~四九二年),南北朝时期南齐高帝萧道成第二子,齐武帝萧赜之同母弟。

②几何,多少。

③期,期望。

④怀,心里包藏着某种思想感情,这里指志向。

⑤政,通﹃正﹄,只。

⑥笃,忠诚、厚道。

⑦陵,侵犯,欺侮。

⑧易,改变。

鉴赏空间

魏晋时期政局混乱,作为皇亲国戚的萧嶷也历经了诸多人与事的悲欢离合。然而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丝毫的悲悲戚戚,反而看到的是一位知足、恬淡的普通人形象。既然是临终诫子,就应该言为心声,对儿子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认真品读,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共相勉励,笃睦为先”,“勤学行,守基业,治闺庭,尚闲素”,这些话语在今天看来,仍是规劝后代的金玉良言。

读有所思

1.作者“性不贪聚,自幼所怀”,却为何“损吾暮志”?

2.阅读全文,想一想怎样做才可以“足无忧患”。

(选自201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本刊有删改)

(选自2017年第3期《散文百家》,本刊有删改)

(选自2016年第9期《中学生阅读·初中版》,本刊有删改)

(选自《中国历代古文精选·下》,王水照主编,东方出版中心一九九六年版)

猜你喜欢

小童木棉卡斯特罗
南疆木棉红似火
爱拖延的米米
木棉红了
歌颂伟大的新时代
木棉开尽时
书里掉出来一幅画
不放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