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原来宝宝这样想
——宝宝认知与思维发展里程碑

2017-12-22吴吉屏编辑柳佳

父母必读 2017年12期
关键词:杯子符号玩具

文┃吴吉屏 编辑┃柳佳

原来宝宝这样想
——宝宝认知与思维发展里程碑

文┃吴吉屏 编辑┃柳佳

“我散步的时候,月亮会跟着我走。”“我吃了红色的西瓜,为什么尿没有变成红色的呢?”宝宝常常凭借他们的直觉建立一个幻想世界。这个幻想世界背后蕴藏着宝宝什么样的认知与思维?我们该如何帮助宝宝发展认知与思维呢?

理解宝宝的幻想世界,首先需要了解宝宝认知和思维能力的不同发展状态。宝宝的认知与思维发展究竟可以划分成哪些阶段呢?每一个阶段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可以发展出什么样的能力呢?父母该给予什么样的支持?我们具体来看看吧!

0~2岁从“做了再说”到“想想再做”

宝宝有很强的好奇心,凡事都要动手。他们运用所有的感觉能力,比如触觉、味觉、视觉、听觉、嗅觉和运动能力去抓、爬、站立,最后走路。他需要机会来运用自己的感觉和动作能力,从而学习基本的技能和概念。

0~1个月:慢慢不再像吃母乳那样吃玩具

新生宝宝主要通过条件反射动作进行活动。刚开始他会用已有的反射动作来应付一切。比如像吸母乳一样吃玩具。慢慢地,他会调整自己的动作,吸吮母乳跟吃玩具的动作会区别开来。

1~8个月:从“看不到就是没有”到“看不到知道它还在”

8个月之前的宝宝会认为,所有看不到的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放一个玩具在他的面前,玩具被拿走了,他会以为玩具彻底消失了。这时,如果妈妈出门,他可能会哭得声嘶力竭,以为再也看不到妈妈了。

等到8个月之后,宝宝开始知道,一个物体被其他东西遮挡住或者离开我们的视线范围,尽管看不到它了,这个物体仍然存在。这被心理学家称为“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宝宝已经能够把主客体分化开来。

在这个基础上,宝宝还学会了运用已经获得的物体特征的信息,如颜色、形状和大小来识别物体,并对因果关系开始有了自己的体验。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宝宝喜欢扔东西,捡起来,再扔,再捡,再扔,再捡……

8~18个月:只相信眼睛,还不会推理

8~12个月之间,宝宝客体永久性这个概念还很脆弱。1岁之后,他们就慢慢知道可以到藏玩具的地方去找玩具了。不过也会有一些小意外。比如,如果当着宝宝面捏起一颗花生,然后移动手到桌子上放到一个花瓶的后面,宝宝会去妈妈的手上,而不是在花瓶后面找花生。他还只能依靠视觉——“最后一次看到花生在妈妈手上”,而不是依靠推理——“不在妈妈手上就在花瓶后面”。

18~24个月:做事之前会先琢磨一下了

宝宝的认知达到了这个时期的最高水平,他开始能够将自己的所闻所见和动作内化成心理符号或者图像。比如,他会去够放在桌子另外一头的面包,如果够不着,会用旁边的小棍把面包拨过来。这个过程中,他需要看到小棍,然后想想小棍在手上去拨面包的情景,然后才付之于行动。这个琢磨,就是心理操作了。

他还学会了延迟模仿。比如,头天孩子看见了另外一个孩子发脾气尖叫、跺脚。第二天,孩子遇到类似情景,也发脾气尖叫和跺脚。这种模仿是宝宝将看到的行为构建成心理符号储存在记忆中,日后提取。这意味着宝宝开始有了符号思维。

父母可以怎么做

拿一个玩具放在宝宝面前,他能指出这个玩具在哪里。拿一张纸挡在这个玩具面前,问问宝宝,刚才那个玩具在哪里。如果宝宝通过了这个小测试,说明他开始建立客体永久性,可以玩下面的小游戏了。

躲猫猫。在孩子建立“客体永久性”的过程中,“躲猫猫”是个简便又好玩又能促进宝宝思维发展的游戏。当孩子凝视你的时候,你可以用手、毛巾或者书本把脸遮住,然后大叫一声“我在这儿”,露出脸来。你可以做出各式各样或愉快或惊讶的表情,和孩子一起享受躲猫猫游戏。

藏东西。当孩子有了“客体永久性”概念之后,你就可以和孩子玩“藏东西”的游戏了。把各种物品、玩具藏起来,比如毛巾下面,比如藏在身后,让孩子来找。还可以玩“捉迷藏”:自己躲起来,让孩子来找;或者互换角色,孩子藏起来,让你来找。

父母可以怎么做

移情教育

抓住日常在生活中的机会,进行移情教育。比如说,当宝宝抢了别的小朋友正在玩的玩具时,就可以问他:如果你玩玩具的时候,突然被别人抢走了玩具,你会是什么感受呢?那么,你抢走了小朋友的玩具,他会不会很生气、很难过呢?

角色扮演小游戏

宝宝可以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换位思考。在亲子共读或角色扮演游戏中,宝宝可以在短时间内扮演多种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

2~4岁开始有抽象思考了

喜欢假装游戏

宝宝喜欢玩假装游戏,会用小棒当枪,用碎纸片当菜。这说明宝宝已经出现象征性思维,会运用象征性符号来进行思维了。这对宝宝的思维能力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假装游戏可以不断锻炼宝宝的符号化表征能力,让他对人、物体和活动的认知获得迅速发展。

开始使用表征符号,比如语言和绘画

宝宝开始能够运用语言或其他符号来代表事物了。比如,在言语中,宝宝开始运用概念术语,比如大和小,轻和重,方和圆,早和晚,等等。

有概念,但不完整,分不清个别和一般

如果拿出一顶和宝宝一模一样的帽子,问他:这是谁的帽子?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往往会说:“这顶帽子是我的。”因为在此时的宝宝看来,帽子就是专指他戴的那顶帽子。此时,他还分不清个别和一般,往往是从一个个别推到另一个个别。因此,宝宝此时虽然开始发展更类似成人所运用的那些概念,但是与成熟阶段的概念相比还不完整,所以往往被称为“前概念”。

父母可以怎么做

游戏是宝宝发展对符号功能的理解力的主要途径,符号功能的理解是今后抽象符号理解的基础,如数字、字母、书面词汇等。那么,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和宝宝玩哪些游戏呢?

“过家家”。 “过家家”是一种典型的具有符号功能的游戏。比如,用自己的手作为花,假装给花浇水后,就把手就举高一点,表示花长高了;手张开一点,表示开花了。比如,拿纸当菜,拿棍子当勺子,表演烧饭、吃饭的游戏。宝宝一旦学会“过家家”的游戏,就会展示出比成人更丰富的想象力呢!

“谁不见了”。 准备一个盒子或一个篓子,用来盛放玩具。一开始数量可以少一点,比如选3个孩子熟悉、喜爱的玩具,放入盒子中。让孩子闭上眼睛,拿走一个玩具,问孩子:“少了哪个玩具啊?”孩子猜完之后,可以把玩具再放入盒子中,继续玩这个游戏。等孩子渐渐熟悉这个游戏之后,可以通过增加不同玩具的数量来提高这个游戏的难度。

3~5岁去“自我中心”的时候到了

宝宝只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观点相协调。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自我中心”。

如果布置一个假山,然后在假山的4个方向摆上娃娃、鸭子、小车和摇铃。让宝宝从4个方向观察。然后,妈妈坐在鸭子一侧,宝宝坐在娃娃一侧,问宝宝:“你能告诉我,妈妈看到的是什么吗?”宝宝会说:“娃娃。”这说明,宝宝还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和立场看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宝宝有自我中心的特点。比如,他知道自己有个哥哥,但不知道他的哥哥是否知道有他这么一个弟弟。比如,他经常会跟小朋友一起玩,但各玩各的;经常自说自话,不理会别人在说什么;不太愿意主动分享,等。这些都是 “自我中心”思维的表现。在这个年龄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阅读等方式帮助宝宝慢慢去“自我中心”化。

4~7岁考虑问题还不全面

宝宝的思维倾向主要集中在他所看见的物质的最显著的特征上。当物质在形状或空间排列上发生改变时,宝宝会认为它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改变。

如果两个一模一样的杯子A和B里装有等量的水。然后,把A杯子里面的水,倒入另一个又高又细的杯子里;B杯子里面的水不变。拿着细长杯子和B杯子问宝宝:“这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吗?”有一部分宝宝可能会知道,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是一样的。更多的宝宝则会说:“这两个杯子里面的水不一样多,那个又高又细的杯子里的水多一些。”

认为“又高又细的杯子里的水多一些”的宝宝,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只注意到了杯子最显著的变化特征:高度。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了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维度,不能同时注意到事物变化的两个方面或维度。

另一方面还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的思维还缺乏“可逆性”,还不能从心理上反向思考所见到的过程。他不会认为,高而细的容器中的水与原来容器中的水是一样的,如果把它倒回原来容器,仍会恢复先前的高度。

所以,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还不能在物体的外观某些表面特征上发生变化时,仍能认识到物体的特质(如容量、体积、数目)并没有改变。而这种认知能力被皮亚杰称为“守恒”。可以

父怎母么做

不必提前让宝宝学抽象的数字符号

守恒能力是宝宝已经准备好进行抽象符号性活动的良好指标。但这同时意味着,在孩子还没有具备守恒能力的时候,如果让孩子对着数字符号来学习“3+5”“6-1”等数学运算,实际上是违背了宝宝的认知与思维发展规律。

生活中的数学小游戏来帮忙

最好的数学学习方法是在游戏和生活中,运用实物来进行有关逻辑和数学方面的练习,比如匹配、分类、排序、点数等。

匹配:让孩子来分配苹果,问孩子,是不是家里每个人都有一个苹果了?或者问,家里有几个人?(比如孩子回答出了3个人)现在有几个苹果?那么这么多苹果,够不够每个人一个苹果呢?你来分苹果看看吧!

分类:根据提示,让孩子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颜色、形状、功能等,将他们的玩具进行分类。

排序:和分类一样,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比如大小、长短等,将不同的物品进行排序。

点数:让孩子将数数字和实物一一对应起来。比如说,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个小汽车有几个轮子?你有几个手指头呢?也可以给孩子一些玩具,让孩子根据你的指令,分别取出和1、2、3、4的等数量的玩具来。

守恒认识的发展顺序

有研究结果表明宝宝认识到物质的特质没有改变,对物质的不同特质的认识有一定的发展顺序。从六七岁开始,最先掌握的是数目,接着是物质守恒、长度、面积和重量,最后是体积。

7岁以后思维逐渐成熟

7~11岁:学会多维度思考,开始了解别人的观点

宝宝开始了解到,即使物体的外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会变化。宝宝对物理世界的逻辑性、规则和预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思考,逐渐学会从别人的观点看问题,能够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

11~成年:会假设推理,可以逻辑、系统地解决问题

宝宝能够以逻辑和系统的方式学习解决问题,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开始宝宝只能在联系具体事物时才能解决问题,逐渐地,宝宝能对命题进行运算。比如,问宝宝:“小明比小兵白,小明比小红黑,在这3人中,谁最黑,谁最白?”这类的问题时,如果这3个人站在宝宝面前,那么六七岁的宝宝也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但如果是用抽象命题的形式表达出来,10岁的宝宝也常常感到困难。因为宝宝常常在11岁以后,才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

父母可以怎么做

注意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和逻辑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用数学、逻辑等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如果有3个小朋友想喝果汁,现在A杯子里装有满满一杯果汁,还有B、C两个形状、高矮都不相同的两个杯子。问宝宝:该怎么把A杯子里的果汁倒入B、C两个杯子中,使得这三个杯子中的果汁是一样的?此时,需要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发明自己的方法。再如,可以让孩子计算在饭店里吃的一顿饭的花费;计算班级里每个人都需要固定数量的物品,总共需要多少数量的物品等。还可以通过观察红绿灯变化的规律,教孩子看懂地图、自己制作地图等方式进行运用符号的思维训练。

鼓励宝宝自己设计小实验

孩子真正可以做“小实验”了。他们能够通过控制变量来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可以鼓励孩子来自己设计实验,比如通过一个实验来分析影响单摆振动速度的因素等物理现象;也可以引导孩子就一个社会现象进行观察和统计,比如判断各种共享单车的市场占有率等。可以引导孩子学会用图表统计数据和进行分析等。

猜你喜欢

杯子符号玩具
学符号,比多少
杯子里有什么
“+”“-”符号的由来
杯子
粘在一起的杯子
变符号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神奇的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