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2017-12-20杨姗姗黄碧宁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2期
关键词:珠江流域数字化保护

杨姗姗+黄碧宁

摘 要:珠江水系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其流域铺盖南方大部分地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的水文化遗产。本文在对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简要梳理的基础上,从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意义和途径方面探讨了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策略,以期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一、引言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自古以来,我国先民就遵循“逐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在长期与水的互动关系中,逐渐产生了对水的认识、利用和治理,并且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凭借着水的孕育和滋养,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水文化。水文化遗产便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流传至今的水文化因子,包括人类治理水环境的物质建设成果、水管理的制度和社会规范、关于水的观念和认识等不同构成要素[1],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科技价值和水利功能价值等。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智慧结晶,镌刻着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和伟大精神,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简介

珠江是我国径流量第二大河流,同时也是我国第三长河流,由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等众多水系组成,流域覆盖我国滇、黔、桂、粤、湘、赣和港澳地区,以及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东北部,其中我国境内流域面积约占总流域面积的97%。作为中国七大水系之一,珠江流域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水域文化铺盖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并且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对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通八达的河网、交回的水态使珠江文化多元开放、兼容并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滇云文化、黔贵文化、八桂文化等各种文化都多元而兼容于珠江文化的范畴中。珠江流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与水产生互动关系,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且独具特色的水文化遗产,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其中,贵州安顺鲍屯乡村水利工程、广西灵渠等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云南三江并流、红河哈尼梯田等作为世界遗产也备受关注。

珠江也被称为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文化正是在第三大母亲河的抚育下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流域文化,千万年来,珠江流域人民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形成了一条波澜壮阔的文化长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作为珠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珠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更是珠江历史进程的见证。保护并利用好水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珠江流域优秀水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团结民族力量和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变、自然灾害、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珠江流域很多水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例如,广东9处陂塘,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8处存在程度不同的破坏,云南情况也类似[2],以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元阳梯田为例,由于气候干旱的原因,2010年全县19万亩梯田中有5万亩都已干涸,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水文化遗产的保护都造成了恶劣影响。诸如此类的情况不胜枚举,珠江流域很多珍贵的水文化遗产都面临着消失的危险,亟需保护。

三、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

1、珠江流域水文化遺产保护的价值和意义重大

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作为中国第三大母亲河,珠江和长江、黄河一样孕育了灿烂多彩的文化,而且珠江是外流河,珠江流域沿海港口也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所经港口,突出的海洋性和开放性特征使珠江流域兼具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特性,形成了具有突出地域性特征的珠江文化,成为我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珠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珠江流域的水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是我国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对其的保护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并且,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不屈不挠、拼搏进取的精神,这种优秀精神也是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

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是了解珠江不同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以广西灵渠为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为开拓岭南、统一中国,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并于公元前214年灵渠建成后迅速统一岭南,为促进中原和岭南文化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为平定南方叛乱,光武帝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并继续疏浚灵渠,至今广西桂林漓江边上仍有以伏波将军命名的伏波山,并流传着伏波将军的传说;唐宝历元年(825年),桂管观察使李渤下令修建了拦河坝和陡门,几经修缮,沿用至今;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提点广西刑狱兼领河渠事李师中修灵渠,将灵渠陡门增至36座;明成化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485~1487年),灵渠受到洪水破坏,全州知府单渭主持维修,并首次采用鱼鳞石护砌的方法;清朝历代也多次维修,现今所见灵渠大致就是清光绪十二年所修。作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已经有22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灵渠不仅对岭南水运发挥了重大作用,而且留下的四贤祠、飞来石、三将军墓、万里桥也是珍贵的水文化遗产。总之,水文化遗产是了解珠江不同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每一次的修缮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并凝聚着历朝历代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

2、数字化保护是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首先,任何遗产项目在申报、确认的过程中都需要参考其形成历史、地理位置、保护现状等各种资料、信息,这也是确保遗产项目真实性的必要途径之一。而在遗产保护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参阅档案资料的记载。但珠江流域幅员广阔,多元共生的文化背景形成了数量繁多、类型多样的水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如水利工程、宗教庙观、涉水的碑刻、文献典籍、镇水神兽等,还是非物质形态的涉水节日、治水精神、关于水的宗教信仰等都十分丰厚。传统的记录方式难以满足快速查阅的需求,在保存方面也是一个难题。而数字化记录方式通过录入、扫描、摄影、录像等方式将水文化遗产的各种信息进行记录,不仅可以提高水文化遗产信息的安全性,防止因火灾、虫蛀等各种原因受到损害,还可以有效地将无形文化转为“有形”,为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所需资料信息,方便查阅和管理。endprint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数字多媒体宣传方式不仅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获得更广阔的传播空间,而且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方式也使水文化遗产更能受到人们的了解与欣赏,从而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此外,数字化保护水文化遗产具有环保性特征,特别是对于一些难以恢复的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通过数字化技术进行虚拟展现,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水文化遗产,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所以,数字化保护的独特优势使其成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四、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策略

1、全面普查,建立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据库

全面挖掘整理是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但珠江流域地域广阔,水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全面普查具有一定难度。针对此种情况,应由国家统一规划和指导,联合各省(区)水利、文物等相关部门和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机构,本着兼收并蓄的原则,全面普查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资源,对各项水文化遗产进行真实、准确和科学的记录,确保数字化采集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并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明确清晰、内容完备的数据库。

首先,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于已知现存的水文化遗产,应进一步考证以获取准确数据,保证数据库的每一项遗产项目、每一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对于现有但不明确的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如桥梁、碑刻、庙观等,可以利用遥感等技术进行实地调研、测量,并运用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测量记录,对于非物质形态的水文化遗产如涉水节日等,要尽可能实地采集,以最大程度的保留水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土性。总之,要尽量做到无论是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到非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还是从历史到现状都有详实的数据做支撑。再者,在数据采集基础上,进行数据库的构建,利用数字化存储技术将采集来的图像、音频、视频等建立数据库,并按照水文化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进行分类整理,发挥其在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统计分析、科学研究、应用开发、保护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2、实时监测,动态保护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

相较于文化遗产出现重大问题时才采取措施的被动保护方式,实时监测、动态保护文化遗产是更值得选择的主动保护方式。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全面监管具有较大难度,因此,对于一些分布偏远的物质形态水文化遗产可以借助卫星遥感技术等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通过数据信息的采集进行集中化、规模化的监测与管理。例如,可以通过GIS系统,对地面建筑进行全方位测量,或者通过航空影像、遙感图像、干涉雷达等获取准确数据,然后将数据导入ERDAS软件中进行操作处理生成实景三维地形景观等[3],以实现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另外,水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一旦破坏,就很难恢复原状,而气候变化、气象环境变化、人为破坏等各种原因也会对水文化遗产造成破坏,如洪水泛滥曾多次对广西灵渠造成严重破坏,云南气候干旱造成部分梯田景观废弃等,因此,通过数字化监测,及时采取措施,实施动态保护成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

3、勇于创新,探索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产业化路径

纵观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常因缺乏市场机制的参与,而难以形成规模效益,所以在完备的数据库基础上,结合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数字化技术促进产业化发展成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创新路径之一。将市场机制引入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过程中,探索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多元化运作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所需资金、设备等,而且可以调动市场积极性,提高水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从而促进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长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来说,可以通过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网络聚集人气的强大功能,将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结合起来,开发市场,形成固定的客户群,以提升水文化遗产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为例,云南红河州与深圳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启动了红河哈尼梯田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在网络上育苗、插秧、施肥、耕田和在现实中收获真实劳动成果的方式,大大提高了哈尼梯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一方法也可为珠江流域其他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产业化提供经验借鉴。另外,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创客”的作用,使之不仅可以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保障,更要发挥其在带动动漫、电影、出版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作用,以通过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促进其传承、发展。

4、数字化宣传,提高社会对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首先,基于数据库对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与分类整理,利用网络搜索技术和网站开发技术搭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网络共享平台,一方面,平台要承担起展示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另一方面,作为全社会学习利用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服务平台,要树立服务意识,以促进水文化遗产交流、发展为首要任务。其次,建立统一的官方宣传网络平台,整合珠江流域覆盖地区的水文化遗产资源,以“中国三大流域文化之一”的定位打造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品牌形象,并通过网络传播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共享,扩大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高人们对其的审美与认知,从而激发保护欲。第三,借助网络以及各种新媒体对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进行宣传介绍,如利用精心制作的小视频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宣传介绍水文化遗产等,不仅可以提高吸引力,而且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认知,促使他们自觉保护珍贵的水文化遗产,从而促进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五.结语

数字化技术可以使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不仅表现在数字记录技术在资源普查方面的优势,同时表现为作为一种新兴传播手段——数字化传播在提高水文化遗产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力方面的巨大潜力。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领域的重要成就,同时是了解珠江不同历史时期环境变迁的重要载体,对珠江流域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传承祖国优秀文化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郑晓云. 气候变化中的水文化遗产保护——以云南为例的一个水文化前沿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战线, 2013(10):149-154.

[2]白寿彝.中国通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03.

[3]郝建斌, 王泽烨. 民间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12(20):15-16.

本文受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及卓越学者计划项目(桂教人2014[49]号)资助

作者简介:

杨姗姗(1985-),女,河南舞钢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黄碧宁(1993-),女,安徽阜阳人,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珠江流域数字化保护
基于CMIP6的珠江流域未来干旱时空变化
古椰贝丘遗址的历史价值
水咸潮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
浅谈珠江流域内灯塔旅游的开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
岭南神巫文化对珠江流域民族人格心理的影响
主体功能区划下的生态补偿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