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楼梦》主要人物形象及小说内涵

2017-12-19霍美霞

商情 2017年41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红楼梦

霍美霞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别具一格的故事情节,以及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当今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其中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由盛转衰为辅线,创作出一个缘起缘灭,姻缘聚散,身世浮沉的家族兴衰史。其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值得仔细推敲的。本文将从《红楼梦》的主要人物出发,详细解读主要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表达,由此得出《红楼梦》的人物情怀和小说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人物形象;小说内涵;因缘际会

一、《红楼梦》主要人物概况

(一)笑看浮沉——贾宝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在《红楼梦》开篇,便说道在女娲补天后,弃之不用的一块顽石常年受仙草浇灌,灵性已通,求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想一尝温柔乡,富贵地,后历尽悲欢离合,世态炎凉。从小说后文可以看出,那“顽石”化作灵玉,谓之“宝玉”。

贾宝玉出身富贵地金陵的四大家族之一贾家,因含灵玉出生,受尽万般宠爱。父亲贾政,一心希望他在仕途上有所成就,贾宝玉却不甚在意功名利禄,不愿意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痛恨八股文,将之视作“饵名钓禄之阶”,辱骂读书做官的人,不愿与士大夫交接。这样的行为自然难得贾政欢喜,然却是贾母的心肝寶贝,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丫鬟小妾,都将宝玉捧在手心上。

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做派自然与寻常男子有所不同。他说“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女子是水做的骨肉”,日常玩乐也始终与园里的姐妹们一处。他钟爱和怜悯女孩子,钟爱她们的美丽,纯洁,怜悯她们不幸的遭遇。最为突出的表现是他与林黛玉之间的爱情,尽管园里姹紫嫣红开遍,他待黛玉依旧是不同的,依旧有着不一样的情愫。他喜欢宝钗,喜欢湘云,喜欢园里的姐妹,可是只有娶林妹妹,他才是欢喜的。当最后,爱而不得,林妹妹的离去,仕途的压迫,让他终究选择了遁入空门。到底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二)潇湘妃子——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林黛玉,传为绛珠仙草转世,只为还泪。这样的因缘,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凄凉。

她多愁善感。作为古代的封建家族,贾府绝对是一大典型。嫡庶分别,重男轻女。好在贾母是喜爱贾敏的,因此在贾敏过世后急忙将黛玉接来贾府。面对贾府里陌生的一切,黛玉是那样小心翼翼。“这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从进贾府的第一天起,林黛玉始终清楚自己只是在寄人篱下,始终知道自己跟嫡出的孙女是不一样的,她很在意别人的看法,处处防备,也十分敏感。外人无心的一句话,她可能会推敲很久,又无人可说,无人敢说,只能积压在心里。她看不得宝玉跟别的姐妹亲近,总是患得患失,也只在宝玉面前耍小性子,在外人看来,却以为她是心高气傲,不愿与她亲近。

她才华横溢。自幼学习诗文,文学天赋又奇高,却也不似循规蹈矩的读书,从她和宝玉一同看《西厢记》就可看出她是不同于礼教束缚下的普通女子。她善感,她孤独。在雨夜里,感觉自己有如飘摇的叶子,无处安放。怎一个寂寞了得。随即作出了《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从寂寥的秋季雨夜,却联想到了自己的悲凉,自己的无人问询,自己的寂寞……她的结局是凄惨的,是悲凉的。满心以为自己能和宝玉终成眷属,不曾想饶是外祖母喜爱,却也不能接受这样一个虚弱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含恨而终,抱憾而死。

(三)逢迎世故——薛宝钗

薛宝钗,出身于四大家族的薛家,自是身份上与宝玉更为契合。宝钗的性格更符合自古以来儒家学派的对女子的要求。她有大家闺秀之风范,她也博学多才,她也见识颇丰,可是她与黛玉最大的不同便在于为人处世。黛玉更倾向于真性情,而宝钗更像是隐忍,或许也不算隐忍,只是她更能看透在这样的环境中的求生法则。那便更为世故,更深一点说来,恐是虚伪。她能够左右逢迎,从为赵姨娘的儿子说话便可看出,她是能够拉拢人心的,可是她却也有距离感。因为她的“拉拢”,史湘云对她推心置腹,她却依然有所保留,不愿意,或者不屑组成小团体。在家长面前,她也表现得近乎完美,因此得到了封建大家族中家长的认同。

她对黛玉是特别的。因为最后的结局是“黛死钗嫁”,故通常会将宝钗放在与黛玉对立的角度。黛玉真实,那么宝钗便是虚伪:黛玉适合宝玉,那么宝钗便不适合宝玉:甚至认为宝钗一开始便费尽心思拆散宝黛。其实不然。她是打心眼里喜欢黛玉的,甚至或许她也希望能像黛玉一样真实地展现自己,可是家族的衰败,兄长的无能,使她不得不选择世俗的方式求生存。此外,她也是深受儒家思想所影响的传统大家闺秀,礼教上说的她都照做,礼教上否认的,她绝对不沾。也是因为这样,宝玉对她始终有一层隔膜,也是宝钗始终走不进宝玉心里的原因。尽管最终和宝玉成婚,却也是尤为痛苦。贾府衰落,她必须肩负起贾府内部的管理责任,也同样希望宝玉考取功名,重振家族,这样的她,注定不会太幸福。

(四)机关算尽——王熙凤

“凡鸟偏不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王熙凤,贾琏之妻,王夫人的内侄女。长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她精明强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成为贾府的实际大管家。她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口才与威势是她谄上欺下的武器,攫取权力与窃积财富是她的目的。

王熙凤的首次出场在林黛玉初进贾府。先写她爽朗的笑声与不受约束的语言,后才写她满身锦绣,珠光宝气,“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恍若神妃仙子”,这样强调了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又刻画了一个笑里藏刀、及有计谋的凤姐形象。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核心人物。在《红楼梦》这一张人物大网中,王熙凤应该处于网的正中心的位置。她需要时时刻刻关注贾府的动态,上至长辈祖宗,下至奴仆丫鬟,中间还有各种兄弟姐妹,叔侄关系等。每当提起王熙凤,都是“泼辣”,“圆滑”,“心狠手辣”等来形容。首先泼辣体现在她的日常行为中,管束下人时。在宁国府请她去料理秦可卿后事时,就充分地表现出了她的雷厉风行,当然,面对这样一个大家族,如果没有威严,只怕也是难以受人信服。其次是圆滑,体现在她面对各方面的势力都能平衡,都能处理得当。在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先是极力称赞黛玉,从外表到内涵,“倒像是老祖宗的嫡亲孙女”可以表现出,接着又能将情感拉到悲伤的氛围中,表现出对黛玉的同情,真正是一个当家做主之人的大气风范。此外,她也是个心狠手辣的人,设计害死贾瑞,大量敛财,收受贿赂,毒打仆人等都是出自她手。然而她又是有怜悯之心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王熙凤对她还是面面俱到,接济刘姥姥,大概是她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因果报应,最终让巧姐有了个去处,不至于被践踏。她对林黛玉也是极好的。没有因为她是外孙,就有何嫌隙,尽管她明白身份始终不同,但至少她对黛玉是怜悯,疼惜的。最终,她的骄傲,她的毒辣,让她晚景凄凉。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的下场。或许她也是值得同情的,任何一个女人都不能容忍丈夫的朝三暮四,更何况她那样高傲。

二、《红楼梦》人物情感分析

《紅楼梦》中的人物情感主线自然是宝玉,黛玉之间的爱情了。对于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宝黛的感情自然是要比后来的宝钗,湘云等要深。

从贾宝玉的角度说来,他喜欢女子,讨厌泥做的男子,故从小到大都是在府里的女孩中间玩耍,他跟女孩之间似乎没有那么多忌讳。他身旁有袭人,晴雯等人,一心照料着他,他似乎不懂何为男女情感,所以在小说的前面部分,似乎很难看出宝玉的感情归属。他对袭人,晴雯等丫鬟的态度已经超越了主子对下人的关怀。他很重视她们的情绪,在左右迎合他们。在现在看来,在古代大家族中,门第观念很重,素有高低贵贱之分,可是在贾宝玉那儿,丫鬟甚至还耍起了脾气,随意对着主子撒气,这可以看出贾宝玉对她们是极好的。他在同情丫鬟们的身份,同情她们因为身份低贱受到的不公,他在努力平衡这种不公,可也正是如此,才导致他的感情模糊,是他给了袭人等人的错觉。当宝钗到了贾府,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外表靓丽的温柔女子自然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和力,宝玉也喜欢和宝钗一起玩,因此更加模糊了他对林妹妹的情感。宝钗能迎合世故,比起黛玉心高气傲,自是更得人心,连王夫人也都更喜欢宝钗,对黛玉心有戚戚。但是宝钗是儒家风格的大家闺秀,她自是劝说宝玉向仕途上进步,就因这样,也有形的拉开了她与宝玉的距离。而林黛玉,与宝玉一样,追求婚姻自由,追求叛逆,追求离经叛道,因此,贾宝玉毫无疑问更愿意与林妹妹在一起。当听说林妹妹要回家去了,他恐慌,他不知如何是好,便看出他对黛玉是不一般的。

从林黛玉的角度,她的感情十分清晰,她喜欢宝玉。她只有在面对贾宝玉的时候才表现出嫉妒的一面,她不喜欢他跟着别的女孩玩,尤其是宝钗的出现,让她产生了莫名其妙的危机感。她对宝钗是有敌视的,因此她的患得患失也让她与宝玉之间的感情得不到快速发展。她很委屈,但她的委屈只有宝玉能知道,她只对宝玉耍脾气,要么就是一个人躲起来,悄悄地难过。黛玉是一个本就令人心疼的女子,她在贾府寄人篱下,不愿招惹是非,她开心,是因为宝玉,她难过,大部分也是因为宝玉。有下人说她尖酸刻薄,可是她需要这样的语言来保护自己,她也始终是温暖的,她对紫鹃的感情表现出她并非如其他人所言那样。她喜欢宝玉,却一直不敢肯定是否宝玉跟她有一样的情感,她患得患失,她希望和宝玉在一起,却也知道在这样一个家族里,她这样的身份,她这样虚弱的身体,是不可能被许配给宝玉的,可是就算这样,她依然期待着,到最后,也依然期待着。

至于宝钗等人,不过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宝钗是知道自己不能反抗的,对于婚姻,对于其他,她都不会多想,对于宝玉,她或许是喜欢的,可是她的喜欢比不上黛玉的真实,她更像是一位长者,在指导着宝玉前行。被许配给宝玉,她并不是那么欣喜,却也不会反抗,因为她知道礼教上只有顺从,然后做好她分内的所有事,仅此而已。

三、《红楼梦》内涵分析

《红楼梦》作为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以其独特的手法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气势恢宏,声势浩大的故事形象。开篇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大体上是揭示了一个大家族的由盛转衰的家族兴衰史,其中蕴含的却是对因缘际会的理解。

缘起,则聚,缘灭,则散。因果报应,屡试不爽。作者从角色的名字开始,就布下了这样一张大网。例如,甄士隐的女儿名叫“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被人贩子贩卖流落他乡,落入薛蟠手中,开始悲苦的一生,实在应怜。而甄士隐家的仆人名叫“霍起”,也对应“祸起”,正是他把英莲抱出去弄丢的,这也就是灾祸的根源。

其次,整个《红楼梦》都给人一种“大厦将倾”的感觉。一开始的铺张奢靡,兴建大观园,壮丽得不真实,到后来一损俱损,随着元妃的失宠,一座大厦也轰然倒塌,到最后凄凉不已。

此外,整个小说都笼罩着神话之感。从开篇的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的携带顽石人世,到他劝说甄士隐把女儿给他们,到最后的出现带走宝玉,似乎证明了一切的开始,到一切的结束都是有定数的。从宝玉梦里游太虚幻境,看见判词,也能说明这一点。

四、结语

总的说来,《红楼梦》作为著名的小说是当之无愧的。无论是里面的诗词歌赋,还是人物的形象,以及情节,都是那样真实,那样饱满。《红楼梦》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红楼梦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作家阅读的方式
强化形象思维进行歌曲表演创作
谈历史传记题材的古装影视剧化装造型设计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