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

2017-12-19樊婧昊秦海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9期

樊婧昊+秦海丽

【摘要】为了检验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以220名无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和180名创业大学生作为被试,通过不同被试对自编复杂机会情景的反应搜集其对社会识别的表现。测试结果表明,这两类大学生存在的知识性差异和创业警觉性差异较大,创业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明显好了很多。在既有知识的两个维度和创业警觉性的三个维度上,两类大学生的差异也较大,创业大学生明显优于一般大学生。创业警觉性各维度及创造性思维在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与创业机会识别间均起到中介作用,由此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在机理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业经历;创业机会识别

【中图分类号】B84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9-0004-02

创业机会识别,不仅是创业活动的起点同时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近些年很多学者对如何识别潜在的创业机会以及关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一众学者为了探讨影响创业机会识别的不同因素从不同视角研究了相关问题,但是对方的机会识别的内在机理没有进行深入探讨。本文从创业机会识别的主要影响因素中筛选出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警觉性所起的中介作用进行验证,从而完善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内在机理。

一、问题提出

创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创业者是否能用敏锐眼光识别机会和抓住机会是非常严峻的考验。学术界也特别注重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如何利用机会和识别机会创造出新的服务、新的产品,机会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说意义也不相同。而机会识别容易受到多种内在、外在因素的影响,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创业者处在竞争形势变化的情境中,是否能够准确发现创业机会并快速作出评估,就需要具备敏感的警觉性。所谓的警觉性,既是对知识和经验的有效识别也是对社会互动等大量认知能力过程的前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创业决策和行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被试包括以下两大类,其中一类是创业大学生,包括已经毕业、创业年限为半年~3年创业的大学生和在校创业的大学生。对创业大学生的选择依据为:在就业市场创业性的开拓新职位或新领域的学生、正在经营自己创立或加盟的公司与组织、通过校内外创业计划比赛和创新活动正在创立公司或组织的学生。本调查中,参与测验的创业大学生人数为220人,有效人数为187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62人。另一类为一般的在校大学生,共180人,有效人数为153人,其中男性为86人,女性为67人。

2.研究材料

机会识别材料采用自编复杂机会情景,材料的制作过程所示:

①访谈创业大学生搜集机会情境,由大学学生处创业指导部门推荐了十位创业大学生。所进行的访谈,采用网络访谈、电话访谈以及面对面访谈方式,访谈的内容为“请描述一下你在创业过程中是如何发现创业机会的?”“请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创业项目”;②将所进行访谈的内容录音转化为文字形式并进行语义分析,从而判定出大学生创业机会的特征;③结合并分析以往的机会特征,使大学生识别机会的特征维度初步确定。根据所搜集到的不同创业大学生判定机会的依据,确定出行业变化、市场前景、消费者需求、项目新颖性、利润空间以及资金需求六个机会特征;④编制机会情境,以访谈分析出这六个机会特征维度为主,采用创业研究广泛使用的一般化描述形式编制机会识别情境,所编制的机会情境包括机会特征描述部分和背景信息描述两部分。

3.研究程序

①以机会识别材料编制分析创业机会访谈与内容;②正式测验,对创业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通过采用发送电子邮件、集体测验以及纸笔个别测验的形式进行测验。

4.共同方法偏差控制与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所有变量均由创业者与大学生被試者回答,所以共同方法偏差在测量中可能存在。强调在测验过程中保密性、匿名性,而且把变量的先后顺序进行打乱,一部分调换顺序,另外一部分采用机会识别情景在前、而且有知识和警觉性在后的方法。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对除创业经历外的所有测验项目采用单因素检验法,结果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有8个,其中最大因子解释了中方差31.5%的变异,小于40%的临界标准,说明没有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结果分析

1.创业大学生于一般大学生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机会识别差异性比较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都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生。而对于同一个包含多种机会特征的复杂创业情境,虽然创业大学生通常比一般大学生更容易识别为机会,但是在该机会识别上的差异性两类大学生并不十分明显;两类大学生在创业警觉性的探求挖掘、重构框差异以及敏锐预见三个维度方面,差异非常显著;在既有知识的特殊兴趣与产业知识两个维度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创业大学生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生。

2.大学生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对机会识别的路径分析

为了验证大学生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与机会识别之间是否存在显著预测作用,以这两个因素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从结果中可以得知,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对机会识别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而既有知识对机会识别的预测作用并不十分明显。既有知识对创业警觉性有显著的作用的路径,既有知识通过影响创业警觉性作用于机会识别。

3.大学生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对机会识别的影响

对创业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和既有知识进行聚类分析,两个变量均可以划分为低、中、高三组,两个变量三组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分类模型非常有效。对创业大学生创业警觉性和既有知识低、中、高三组影响机会识别的效应进行方差检验,发现创业警觉性的主效应并不十分显著,而既有知识的主效应却十分显著,但是二者的交互作用却不十分显著。

四、结论

在本研究中,经过检测发现创业大学生在创业警觉性与既有知识方面比一般大学生均要高出许多。创业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在警觉性上的差异源于以下两方面:在校读书时,创业大学生大多都参加过校外的商业或职业活动,因此对时尚和商业情景更加熟悉;创业大学生比一般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要丰富许多,因此在识别和把握商业信息关系方面,要更加敏锐。结果表明创业大学生一般大学生的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方面差异显著,创业大学生既有知识对机会识别的主效应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王沛,陆琴.创业警觉性、既有知识、创业经历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5,38(1):160-165.

[2]赵立祥,张芸笛.既有知识、创业警觉性、创造性思维对创造机会识别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7(08):28-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