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我们与诺奖得主谈话时能谈些什么

2017-12-16李雪萌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奖得主跨界科学家

李雪萌

对方“不明觉厉”时,你能做些什么

诺贝尔又颁奖了、日本人又获奖了、诺贝尔奖不让你熬夜……诺贝尔奖又连续数日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条。这大概是一年到头,科学仅有的能享受到这种万众瞩目的待遇的时候。

就算我们不懂引力波、冷冻电镜、生物节律,但对几位获奖者仍然无限崇敬。科学令人不那么愉快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越往上走,圈子就越小,越拒人于门外。面对自己仰慕的人却难以与之对话,实在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

有的科学家十分善解人意,因为他们横跨好几个领域,总有一个领域你能插上几句话,比如罗纳尔德·霍夫曼。这位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还是一位诗人,出版过3本诗集、3个剧本,写过2本艺术著作,其中一本叫《超越局限:艺术和科学中的崇高感》。霍夫曼还担任过电视科普片的主持人。中国汶川地震后,他还与人合作发行了韦唯歌曲《爱的奉献》的英文版。谈不了化学时,就谈谈诗歌吧,这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由于来自有着几千年诗歌传统的中国,你说不定反过来会受到诺奖得主的景仰!

文学即人学,每个人都能对自己的学问发表看法,无所谓对错。跟文学家说“莎士比亚是文学巨匠”,没毛病;说“莎士比亚不是文学巨匠”,也完全讲得通,说不定对方还可能更有兴趣跟你深入交流。但坐在对面的是一位化学家,你说“水的分子式是H2O”,可以;要是说“水的分子式不是H2O”,这谈话基本就没法进行下去了。

不会做衣服的厨子不是好司机

“学霸”们最可恨(厉害)的地方在于,不管哪一门功课都能考第一。你觉得你游戏打得更好,那是人家没认真去打,要是有打游戏这门课,人家照样能打成第一名。

科学一方面有着鲜明的学科边界,另一方面似乎又并不那么排他,精通多个学科的高手屡见不鲜。

相信很多人的朋友圈都曾被一个叫海蒂·拉玛的好莱坞大美女刷过屏。据说她的名言是:“比我聪明的没我美丽,比我美丽的没我聪明。”她创办过自己的电影公司,是世界上第一个全裸出镜的女演员,最主要的,她还是一位通信技术专家。她发明了“跳频技术”,为CDMA技术奠定了基础,更重要的是为今天人们须臾不可离的Wi-Fi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位美女演员是真正的科学家,获得过“电子前沿基金会”的先锋奖,入选“美国发明家名人堂”。

久远的跨界名家就不必多说了。比如牛顿,数学上发明微积分、光学上发现七色光、力学上提出力学三大定律、天文学上提出万有引力定律,还研究炼金术,从事过行政管理,担任过皇家造币厂厂长、皇家学会会长。

比如“人肉百科全书”达·芬奇,不仅是画家,还是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基本就是一位活在人间的上帝。

中国科学家在跨界方面并不逊色,顾毓琇可作为这个排行榜的代表人物。作为科学家,他在电机自动控制方面有过重要贡献;作为诗人,他创作过7000多首诗词;作为戏剧家,他创办了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作为音乐家,他担任过音乐学院的院长;作为教育家,他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大学创办过电机系。

诺贝尔的历史上也从不缺少跨界的名人。居里夫人就曾既获得物理学奖又获得化学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这家伙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叫司马贺),除了经济学,在管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领域都得到过最高奖。这位天才1972年作为美国计算机科学代表团成员访问中国,其后又多次来访,“为推动中国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的科学影响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各个学科,包括经济、管理、政治、计算机、法律、财政金融等领域”。他还曾在北大做过关于心理学的讲座——跟诺奖得主面对面交流并非完全不可能!

“天才只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在努力工作”

有人说达·芬奇能成为一个全才,是因為那时候还太早,所有理论都还在胚胎状态,奠基比较容易,放到现代已经不可能了。然而面对这些在各个领域都不给别人留活路的人,才知道跟时代没有关系,主要的问题还是智商。你以为在诗歌、文学、电影这些门槛基本为零的领域多少能跟人家对话,但没想到这些地方人家也是一剑封喉,随便一个“三一律”就能让人晕菜!

小时候,每个年级都有那么几个让人羡慕(讨厌)的孩子,每次考完试都说“哎呀,昨晚没复习,又没考好”,然而发下试卷又是满分。后来才知道,人家昨晚可能真没复习,但除了昨晚,每一天都用功学习到深夜!用鸡汤语言来说,就是“必须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前文提到过的赫伯特·西蒙,那个横跨10多个学科的逆天存在,似乎总是在游山玩水、弹钢琴、画画,“用一年中喝咖啡的时间就拿到了诺贝尔奖”。然而在自传中,他说:“我诚然是一个科学家,但是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我曾经在科学迷宫中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角色之间有时难免互相借用。但我对我所扮演的每一种角色都是尽了力的,从而是有信誉的,这也就足够了。”

他一直都很努力,70岁高龄开始学习汉语,并很快可以用汉语写信。“大神”就是这样炼成的。

所以是时候祭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了:“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努力。”不管这话还有没有后半句,也不管这1%和99%哪一个更重要,总之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爱迪生还说过:“天才只是一个有天赋的人在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吧,就算永远没机会跟诺奖得主共进午餐,至少朋友圈转发文章时能更容易分辨清哪些是谣言。当全社会都在一个认真学习工作的氛围里,我们的诺奖得主也会越来越多!

猜你喜欢

奖得主跨界科学家
跨界天才之西方篇(上)
假如我是科学家
学霸也是人 那些跨界的大拿们①
跨界•匠杰
The Lonely Ward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2014年搞笑诺贝尔奖
跨界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