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7-12-16白学峰鲁植雄常江雪戚锁红刘奕贯

农机化研究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业机械机械化农机

白学峰,鲁植雄,常江雪,戚锁红,刘奕贯

(1.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南京 210017;2.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南京 210031;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07)



中国农业机械化现状与发展模式研究

白学峰1,鲁植雄2,常江雪3,戚锁红1,刘奕贯2

(1.江苏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南京 210017;2.南京农业大学 工学院,南京 210031;3.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 210007)

通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化水平、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作业各环节机械化水平及各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方面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指出制度体系不完善、农业机械保有量总体较低、农业机械技术质量与科研水平落后、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偏低及农业劳动人员作业素质偏低等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基于政策、农民、土地、机械相协调的新型发展模式,指出土地适度集约化将是农业发展的趋势,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农业机械化的根本,先进农业机械的研发是关键,而政策的引导将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手。详细分析了政策支持、农民职业化、土地适度集约、农业机械技术提高等各要素的具体要求,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农业机械化;现状;发展模式

0 引言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迎来发展的黄金10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4年的35.7%增长到2015年的62%,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进入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1]。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及土地集约化的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将是必然。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一环[2-3],因此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农业机械化现状,摸清农业机械化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探索新型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加快推动农业机械化,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及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1 农业机械化现状

1.1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图1为我国2002-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情况[4]。

图1 2002-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变化情况

由图1中可以发现: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自2004年开始增长较快,增速每年都在6%以上,2009年增长趋势放缓。虽然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1.2 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水平

不同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偏差较大,表1为我国201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情况[5]。

表1 2012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情况

由此可以发现: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大豆、水稻、玉米也已达到较高水平,而棉花、马铃薯、油菜、花生等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以上只是主要农作物,而经济作物机械化许多环节还是空白,烘干、高效植保及初加工环节机械化也刚起步。

1.3 作业各环节机械化水平

图2为2012年主要农作物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率情况[5]。由表2可知:小麦、大豆耕地、播种、收获各环节机械化率相对平均,而水稻、玉米、棉花、马铃薯、油菜、花生耕地、播种、收获各环节机械化率差别较大。其中,水稻机械化播种率只有31.67%,棉花机械收获率仅有7.93%,严重影响总体机械化水平。

1.4 各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我国各区域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差异明显,目前全国只有9个省份的机械化水平在70%以上,还有4个省份低于40%,贵州只有22%。图3为2014年部分省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黑龙江、福建为2013年数据)。由图3可以看出:东部发达地区、东北地区机械化水平较高(黑龙江农垦地区、江苏的江阴市、常州武进区已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西部地区水平较低[6]。

图2 2012年主要农作物耕地、播种、收获机械化率情况

图3 2014年部分省份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

2 农业机械化发展问题探讨

2.1 农业机械保有量总体较低,结构不均衡

2013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预计达10.39亿kW,大中型拖拉机527万台,小型拖拉机1 792.2万台,联合收获机127.88万台。2009年,美国拖拉机保有量为438.58万台,联合收割机保有量为34.55万台,我国在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但我国是以小型为主。以拖拉机为例,表2为中国、美国拖拉机保有量数据情况。我国拖拉机以小功率为主,14.74kW以下占78.7%,中大型仅占21.2%,而美国以中大型为主,中大型占比68.4%,差距较为明显。

表2 中国、美国拖拉机保有量对比

其他类型的农业机械保有量同样较低,表3为2012年我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5]。由表3可以发现:油菜、小麦、大豆等作业机械严重缺少,保有量较低,严重影响全程农业机械化的推进[8]。

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依然不均衡[7-8],主要表现为:中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耕作机械多,收获、植保、秸秆处理机械少;农业机械配套机具少;常用粮食作业机械多,特色农林牧副渔、设施农业机械少;低端低质机械多,高端智能化机械少。

表3 2012年我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

2.2 农业机械技术与科研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农业机械在种类、技术等方面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现阶段发达国家拥有主要农作物的各环节的农业机械,而且技术水平较高,我国农作物各环节机械缺乏同时技术含量较低。以拖拉机为例,现在John Deere、New Holland、AGCO等国际大型农机企业拖拉机均具有高水平的拖拉机产品,其拖拉机产品机电一体化水平高,普遍配置电控发动机、电控液压控制系统、动力换挡变速箱、无极变速变速箱及一体化控制系统等。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各大型拖拉机企业拖拉机以广泛装配动力换挡技术[9],20世纪90年代开始电控液压悬挂控制技术也已普遍存在。我国拖拉机在动力换挡技术、电控液压控制系统等方面仍然处于研制开发阶段,暂没有成功的商业化产品。

2.3 农业机械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机化可以划分为计划经济阶段(1949-1980年)、市场化探索阶段(1980-2004年)、法制化(2004年-至今)3个阶段[10-11],经历了低速发展、基本停滞、缓慢推进到快速发展等不同的发展进程。事实证明,国家的政策供给对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12-13]。

2004年以来,国家对农业机械从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制度安排,更加注重农业机械技术进步及质量的提高,重点关注全程农业机械化,同时出台与土地的适度集约化配套相关制度,如农业机械服务主体的建设及农机金融保险的推进等。不可否认,现存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3.1 农机购置补贴相关问题

1)补贴政策的实施在解决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资金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购机热情,促进了机械化的发展[14],但事实上农机购置补贴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企业对农机补贴的错误认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明确了农机购置补贴的可行性,财政部、农业部于2004年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并于当年投入7 000万; 至2015年,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已达237.55亿元,力度空前。补贴政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一些企业把注意力和着力点过多集中在农机购置补贴操作上,甚至在一部分企业出现了过分依赖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增长的倾向,而在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方面下的功夫不够,对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5]。

3)补贴机具结构不尽合理。目前,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多为向大型高性能机械倾斜,补贴力度大,而小型机具补贴受限。我国地形复杂,不同地区的农机具差异化明显,尤其在西北、西南部分丘陵山地地区,小型专业化强的农业机械更需要补贴[15]。我国各地区农机化水平差异明显,部分不发达地区需要更多的补贴支持[16]。

2.3.2 农业机械金融保险发展缓慢

农业机械虽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但农业机械金融与保险发展缓慢,社会上仍然存在对农业机械的歧视。近两年,国家相关行政指令提出支持农业金融与保险,然而发展缓慢。农业机械金融是对农机购置补贴的补充,可以进一步降低农民的购买成本。对于新型的经营主体,为减少资金压力,降低风险,其更需要金融信贷及保险的支持。

2.3.3 科技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已经步入了农业机械法制化的阶段,然而各项制度更多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少宏观的整体统筹。以农业机械科技支持政策为例,国家为推动农业机械科技创新制定了相关的意见、规定、办法,但这些行政指令无法形成政策体系,导致了制度的不可持续性,效率的低下。自2004年以来,各级政府均大力推动农业机械技术的研发,然而至今我国在农业机械行业的关键技术上仍然没有质的突破。

2.4 土地资源集约化水平偏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了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分散的土地资源、薄弱的作业资料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17]。近几年国家出台措施推动新型农业生产主体的培育,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开始,家庭农场在全国各地开始兴起。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 616.84万hm2,耕地13 516.34万hm2(20.27亿亩)。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而积达到1 173.33万hm2。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平均经营规模达到13.35hm2,6.67 hm2(100亩)以下比例占76.8%。截至2013年,我国有国有农场1 779个、621.05万hm2,平均每个农场有耕地3 491 hm2[18],规模较大,但国有农场总量较小,代表不了我国的主要水平。

2007年,美国拥有3.73亿hm2农地,数量达220.5百万个。其中,家庭农场或个体农场占86.4%,农场平均面积169.16 hm2(2 537.38亩),家庭或个体农场平均面积为121.87 hm2(1 828.09亩)[19],远大于中国家庭农场面积。由此可以发现:我国土地较为分散,不利于农业机械的高校大规模作业,土地集约化发展势在必行。

2.5 农业劳动人员作业素质偏低

2012年,我国农林牧渔业从业人员27 032.25万人,占比19.96%,占比逐年减小,这代表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然而,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水平依然有待进一步提高,2010年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比达到82.61%[20]。不可否认,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推动农业的发展,为全人类提供衣食,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及人们对高效农业的追求,农业劳动力文化素质急需提高。

3 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农业机械发展模式可以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但不能一味模仿,应该因地制宜,适应我国国情。根据上述农业机械化现状、问题的分析,我国应该走土地适度集约、机械全程智能、农民高度职业、政策绝对支持的中国特色发展模式,采取农民、土地、机械、政策协调统筹推进的技术路线。其中,政策的引导将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推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全程机械化的根本,土地适度集约化将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全程智能化机械的研发是关键。

3.1 完善农业机械支持政策

政策是行业发展的引导也是行业发展的催化剂。根据历史经验,农业发达国家无一不是利用政策来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21]。市场决定农业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但政策代表着国家意志,政策可以进一步推动发展进度。实现农业机械化最主要的是提高农业机械数量及农业机械质量,保证农业机械的安全并提高农民职业化素质,这是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出发点,各项制度的安排应有利于上述各项指标的提高。本文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按照上述原则,提出了如下制度要点:

1)完善农业机械制度体系。制度并非越多越好,应该是形成完善的体系才更有力量。农业机械制度应该形成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制度各层次一脉相承,中央地方、各地方之间协调统一,科技政策、产业政策等相互补充的完整体系,保证从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服务各环节均有制度的约束与支持,保证管理主体、生产销售企业及使用主体均有制度的依据。

2)强化科技政策支持,保证研发投入。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仿、同质化竞争将是恶性循环,创新才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因此,要推动农机企业的集中兼并,聚拢科研力量,培育创新环境,提高科研投入[22-23],制定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制定技术分享机制。建立农业机械行业人才发展机制,推出农业机械行业就业的优惠政策,激励人才加入农机行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参与农业机械化建设。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与装备研发支持政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

3)建立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政策体系。截至当前,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组织已初具规模,随着土地的适度集约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服务将成为主流。社会服务可以是农机的租赁、农机大户的作业服务、跨区作业、粮食的后加工等,这需要制度的规范、约束、监督,同时需要建立农机社会服务的配套支持政策(如农机租赁金融,农机信贷、农机保险等),这都是对农业机械社会服务的支持[24]。

4)优化购置补贴制度,缩小区域差距。购置补贴是多数农机发达国家的通用做法,效果显而易见,但我国补贴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购置补贴制度应引导并约束企业将补贴资金用于新技术的研发,以此形成技术研发的良性循环。加强购置补贴的监督机制,确保补贴资金的安全;优化补贴目录,补贴通用型的基础上还应该补贴那些急需提高技术的机具,优化补贴机具的结构,适当往不发达地区进行政策倾斜,提高不发达地区农业机械保有水平;探索完善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实施办法,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

3.2 农民高度职业

农民是农业的主体,提高农民工作素质是推动全程农业机械化的必然选择。农民应该走职业化道路,传统的依靠经验与自然的工作模式急需改变,新型农民需要掌握农机技术、农艺知识、管理技术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3.2.1 提高农民培训投入,注重知识的更新

农民是农业机械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是影响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农业产出的重要因素,因此应加强农民的素质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农业机械相关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新技术及种植农艺等内容;应进一步提高培训投入,增添培训场所,增加培训数量,增强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通过制度规范资金的使用,保证培训计划的长期实施;培训应注重知识的更新,满足农民对新机械、新技术、新方法的需要,不断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求。

3.2.2 推动农民职业化

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个体经营逐渐显现出了自己的缺点,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呈现,这些均是在传统经营主体的基础上、顺应市场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展现了结构的优越性。这些经营主体的管理者主要是由农民演变而来,其虽有丰富的种粮经验,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也缺乏专业的农业机械、农业种植专业知识。因此,有必要加强这些农民的职业化培训,让其从农民向职业化农民转变,提高其管理水平及专业知识储备,真正让种植成为一种职业。

3.2.3 拓展培训渠道

现有的培训主体主要是各级农机推广站、各级农机学校及各级农技站等,其在农民培训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而相对农民的数量,专业培训人员依然相对较少。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新型农民培育政策,加强农机推广水平,各地推广站、农机学校、培训机构多方配合协调,充分激发农民学习意识。同时,培训渠道应该敞开,引入市场化的培训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农民的培训当中,探索经营模式。

3.2.4 培育新型经营者

农业经营朝着职业化方向发展,因此经营者也应该不局限于传统的农民,可以鼓励职业经理人投身到农业生产当中,亦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经营,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

3.3 土地适度集约化

土地的集约化是高效农业的有效途径,美国即是成功的典型,其农业作业模式以农场为主,大型农场也有较大的比例,大大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然而,我国人口多,农业人口多,城镇化率不高,农村劳动力依然需要耕作土地获取收入,因此我国现阶段需要根据自己的现有国情走适度集约化道路[25]。

3.3.1 因地制宜,集约与分散相结合

条件允许的地区可以推广农场模式,逐步扩大农场规模,优化农场管理模式,如东北和新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或者山区以适度集约为主,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逐渐扩大单个地块面积。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人多地少,地块小且分散,土地集约化受到制约,其推动了土地的适度集约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成为农业高度发达国家[26]。

3.3.2 进一步推进新型经营模式发展

土地的适度集约应与新型经营主体同步发展,近几年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如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种粮大户及企业公司等。国家应该从制度层面给予支持,同时也应对其加以规范与约束,保证良性发展。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区,探索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经验,充分发挥新型主体的优越性,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4 机械全程智能

3.4.1 培养农机人才,集中科研力量

科学技术的提高需要投入与人才,而我国农业机械行业严重缺乏农机人才,缺少研发资金投入,且人才及资金较分散。农机人才的培养应从3个方面入手:①加强高校农业机械专业学科建设,给予政策与资金支持,提高师资力量;②引导农机专业毕业学生投身农机行业;③通过政策的约束,引导企业重视研发人才,提高研发人才的热情,让农机的研发也成为一份人人愿意投身奋斗的职业。科研力量的集中需要政府的主导:①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推动行业的兼并整合,鼓励创新企业的兼并,逐步淘汰僵尸企业,整合资源,减少浪费;②以国家为主导,成立科研小组,针对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技术成果通过知识产权的形式进行保护,但允许企业进行购买使用。

3.4.2 注重全程农业机械化

农业机械是农业机械化的关键因素,而全程农业机械化才是农业机械化的及秸秆处理环节。例如,在购机补贴政策方面,可以适当提高弱势全程农业机械的补贴力度,提高企业的研发热情。以马铃薯为例,国家正在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然而马铃薯的机种率与机收率依然不足30%,大大制约了主粮化战略。国外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普遍使用马铃薯联合收获机,我国现在的收获方式依然以分段式为主,联合收获机械仍以进口为主[27]。

3.4.3 解决关键共性技术与关键零部件技术

国外先进农业企业在农业机械机电液一体化、智能化、精确控制方面已达到较高水平,因此国内相关机构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与研发力度,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科研院所,或以先进企业为主导,集合科研力量,针对农业机械的关键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技术进行专项研发。在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应主导攻克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实验验证技术、农业机械可靠性技术、农业机械传感与控制技术等。在主要零部件方面,应集中攻关农用柴油机农业机械专用传感器及农业机械导航与智能化控制作业装置等。以拖拉机为例,应该集中力量攻克动力换挡、无级变速、电控液压悬挂、智能操作及GPS应用等关键技术。

4 结论

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且各地区、各环节、各作物之间也有差距,主体及保有量偏低,农机技术含量低,土地集约化水平较低。经过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分析,我国现阶段应该走土地适度集约化的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模式,统筹农民、土地、机械、政策各因素,进一步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职业水平,攻克技术瓶颈,培育企业创新环境,引导企业的良性竞争,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

[1] 杨敏丽,白人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36(12):167-170.

[2] 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3] 宗晓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发展贡献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0.

[4] 王摇攀,陈摇建,曹中华,等.基于GA-BP神经网络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预测模型[J].农机化研究,2016,38(8):75-79.

[5] 中国机械工业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年鉴[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6] 段亚莉,何万丽,黄耀明,等.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差异性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6):210-216.

[7] 陈金虎.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2011.

[8] 李德林.农机化发展的新途径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3(2):14-15.

[9] 高辉松,朱思洪,贺亮,等.拖拉机动力换挡变速箱和无级变速箱发展现状与趋势[J].机械传动,2012,36(8):119-123.

[10] 郭姝宇.中国农业机械化制度变迁及政策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1.

[11] 江惠云.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5.

[12]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

[13] 邱洪臣.中国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发展策略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4] 何万丽,朱瑞祥,黄玉祥,等.我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32(4):195-198.

[15] 陈林兴,方挺.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3(8):1-5.

[16] 杨玲玲.财政支农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17] 田小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探讨[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18] 何勇,张体刚,黄波,等.中国家庭农场的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3(10):36-39.

[19] Census Bureau,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M].New York: Books Express Publishing, 2012.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2014.

[21] 王智才,杨敏丽.国外农业机械化政策法规选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2] 杨敏丽,涂志强,沈广树.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J].中国农机化,2005(2):3-6.

[23] 李安宁.国外农业机械化法规及支持政策[J].中国农机化,2006(6):6-9.

[24] 单爱军,孙先明,于斌.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促进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7(4):164-167.

[25] 白丽,李行,马成林,等.农业机械化主要制约因素的制度创新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5(1):34-37.

[26] 芮德标.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与启示[J].管理观察,2009(4):181-182.

[27] 史明明,魏宏安,刘星,等.国内外马铃薯收获机械发展现状[J].农机化研究,2013,35(10):213-217.

Research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Model of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Bai Xuefeng1, Lu Zhixiong2, Chang Jiangxue3, Qi Suohong1, Liu Yiguan2

(1.Jiangsu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sting Station,Nanjing 210017,China; 2.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Engineering,Nanjing 210031,China; 3.Jiangs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Nanjing 210007,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of the main crops in China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mechanization level of main crops, mechanization level of each operation link, and comprehensiv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level of each province.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imperfect system, the low agricultural machinery maintain, backwar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technology, low farmland large-scale management level, low quality of peasant problem were the main problems of China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New development model was researched based on coordination between farmers, land, machinery and policy. It wa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derate land intensive would be the trend of agricultural,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farmers would be the basic, advance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would be the key, and policy guidance would be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The requirements of support policy, professional farmer, farmland large-scale management, intelligent agricultural machinery were put forward, and constructive comments were carried out.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model

2016-08-3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D0701103)

白雪峰(1988-),男,安徽蒙城人,助理工程师,硕士,(E-mail)whatwhat521@126.com。

鲁植雄(1962-),男,湖北武学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E-mail)luzx@njau.edu.cn。

S23-0

A

1003-188X(2017)10-0256-07

猜你喜欢

农业机械机械化农机
农业机械设计的未来趋势探索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2021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2020 中国国际农业机械展览会
农业机械的保养与维修分析
不一样的农机展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