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昌硕篆刻艺术谈

2017-12-14韩天雍

艺术品 2017年11期
关键词:印谱边款吴昌硕

文/韩天雍

吴昌硕篆刻艺术谈

文/韩天雍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卿,字仓石。后改字昌硕,号缶庐、苦铁、破荷、大聋、缶道人等。中年后以字昌硕名世。浙江安吉人。曾做过一个月安东知县,后辞职。早年研习秦汉古玺、镜铭、封泥、切玉、汉凿铸印之法,中年私淑吴熙载、赵之谦,脱却自身习气,开创新的境界。精通诗文书画,专攻石鼓文,“诗书画印”四绝,堪称近代艺坛的集大成者。主要印谱有《削觚庐印存》 《缶庐印存》和《吴昌硕印存》等。

一、篆刻分期

道光二十四年(1844)吴昌硕生于浙江省孝丰县彰吾村(原属安吉县),13岁时跟随父亲学习篆刻,因太平天国之乱,又随父亲背井离乡而避难,尝尽人间冷暖。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应乡试而中秀才。其后,开始学习诗、书、金石学。29岁时随金杰赴上海、游苏州,结识艺苑名流。在杭州拜著名学者、经学家俞樾为师学习诗词及古文字学。这年秋,与归安县菱湖镇的施酒(季仙)结婚。此时,号剑侯、香圃、逸光,常用号蕪园、齐云馆。

吴俊之印 吴昌石

在吴昌硕36岁时所作的两面印“缶庐、芜青亭长饭青芜室主人”中描述少年时期的苦难:“昔余避难山中,欲求草根、树皮代粮而不可得,同谷长镵之叹,无以过之。以三字名吾室,亦痛定思痛之意,仓硕。”在其78岁时所治的“同治童生,咸丰秀才”一印的边款中描述:“予生不辰,于咸丰十年庚申,随侍先君子避洪、杨之难,流离转徙,学殖荒落;同治四年,乙丑乱靖,广文潘芝畦师强曳之应试,乃入学。”少年时家境的流离转徙,学殖荒落,使得吴昌硕投身于艺术的决心更加坚定。他在“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和“一月安东令”两印边款中自嘲:“官田种秫不足求,归来三径松菊秋,吾早有语谢督邮。”友人沈汝瑾在慰藉他去安东时作五言诗相赠:“骨贱难收傲,心孤欲近禅”。

根据吴昌硕传记和遗印可以得知,他早年篆刻得力于陈曼生、徐三庚之法,此外,又广泛涉猎西周彝器铭文、春秋石鼓、战国古玺、秦汉凿铸印、切玉之法以及汉碑篆额、晋砖汉镜、封泥古匋等,遂自成一家。以往徽派和皖派的篆刻家善于使用锐刀薄削,而以丁敬、蒋山堂为代表的浙派则提倡运用钝刀硬入,从而在气息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缶翁在知天命之年,驱使浑厚的钝刀硬入,并保留了浙派特有的切刀之法,这也就成就了他粗头乱服、朴茂苍劲的印风。目前所能看到的“寄驻西湖近六桥”一印,署名为“剑侯”,是已知吴昌硕最早的刻印。

吴昌硕37岁时刻有“削觚”一印,此时他寄寓在退庵老人吴云的“两罍轩”中,得以领略其收藏的三代彝器、古籍、碑版、古铜印等,使吴昌硕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篆书摹印又进入了新的佳境,手拓印《削觚庐印存》。期间,吴昌硕又拜江南大儒、大学者俞樾(1821—1907)的门下,研修训诂小学、诗文。从“俞樾私印”的边款:“曲园夫子大人晦正,门生吴俊卿谨刻”中可以看到他尊师重道、谨慎谦逊的态度。

恨二王无臣法

安吉吴俊章

光绪二十一年(1895)吴昌硕52岁时作隶书联赠予藐师,曰:“缶无咎,石敢当”。并以“缶无咎”一印相赠。藐师,即指杨岘(1819—1896),字庸斋、见山,号季仇,晚号藐翁、迟鸿轩主等。归安人。杨岘酷爱晋砖、汉瓦。吴昌硕仰杨岘为师,两人的关系亦在父子与师友之间,他对于吴昌硕刚毅超脱的性格塑造亦给予了强烈的影响。这段时间,吴昌硕有幸结识了大画家任伯年、咸丰十一年(1861)进士方浚益(?—1899)、内阁学士汪鸣銮(1839—1907)、咸丰六年(1856)进士沈秉成(1823—1895)、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费念慈(1855—1905)、光绪元年(1875)进士郑文焯(1856—1918)和苏州的金石收藏大家潘祖荫(1830—1890)、大收藏鉴赏家吴云(1811—1883)、同治七年进士、金石学家吴大澂( 1835—1902)等人,这些人均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金石学家、训诂学家或是书画收藏家及鉴赏家、文物鉴定家等,这对吴昌硕的艺术的提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年以后,吴昌硕愈发对吴让之的篆刻倾倒不已,并以秦汉凿、铸印、汉封泥为主,广泛涉猎金文、古泉、砖瓦及以石鼓文字直接入印。

吴昌硕在“葛书徵”一印的边款中认为:“方劲处而兼圆转,古封泥时或见之,西泠一派实祖于此”;在“昌石”一印中:“古匋器文字,得汉银印法”;在“聋缶”边款里谈到:“秦诏权量,用笔险劲,朴气横溢,汉人之切玉印,胎息于斯”;在“聋缶”印中曰:“刀拙而锋锐,觅古而神虚。学封泥者,宜守此二语”;在“吴氏、缶翁”两面印的边款中说:“岁卯二字,神味浑穆,自视颇得汉碑额遗意”;在“平湖葛昌枌之章”印的边款中云:“汉有铸、凿各印,更有古拙而兼平实者。作是印,余年已七十有一。老眼昏瞥,信手成之,自视此中意味。介于铸、凿之间,犹作画者之兼工带写也,此非年少时锐意摹汉者所能臻此”;在“当湖葛楹书徵”边款中又说:“书徵先生鉴家属,拟汉印之精铸者。平实一路,最易板滞,于板滞中求神意浑厚。予三十年前,力尚能逮也。不意老朽作此,迥非平昔面目,其荀子所谓‘美不老’耶”,这些流露在边款中的真知灼见仍能随处可见。

吴昌硕从52岁至70岁期间,篆刻作品骤减,在书画落款上书写“病臂”二字。在他71岁时所作“葛昌枌印”的边款中写道:“余不治石,几二十年。兹为祖芬先生仿汉官印之平实者,自视饶有古趣,然十指已痛如迸裂矣。”在“楚锾秦量之室”边款中写道:“景张得楚锾金、秦鞅量,稀世珍也。属俊卿刻印,时病臂未瘥,为篆石,乞星州为之。”此时病臂,身体欠佳,代刀现象时有出现,或篆好印稿,让其子或学生代劳。

成德堂珍藏

李国松印

二、印谱集结

本文重点论述目前在日本所流传的吴昌硕的早期印谱。唐醉石于休景斋对署名“剑侯”印时记:“吴君彦臣好蓄缶老刻印,毕生搜求得百余方,欲为谱而赉志以没。节庵三兄偶得吴君所藏者四十余方,拓入所集《缶庐印谱》中,吴君有灵当感知遇。剑侯,缶老初号也,此印当在30岁以前所作。”可见吴君对吴昌硕篆刻艺术独具慧眼,且有知遇之恩。

吴昌硕33岁时编《齐云馆印谱》,亲笔所书“吴儁昌石著”的题签,此印谱收入55方印章。《齐云馆印谱》创作的最初动机与来源,可以看出由陈鸿寿、徐三庚的印风向吴熙载、赵之谦创作意向发生转变的倾向。在吴昌硕平静的内心里,还隐藏着另外一种倔强的性格—冲动、反抗、热情与好奇。

有关手拓《削觚庐印存》,有许多版本。光绪九年(1883)有徐康题写封面的《削觚庐印存》,并题小跋:“苍石酷嗜石鼓,深得螭扁遗意,今铁书造诣如是,其天分亦不可及矣。”收入吴昌硕40岁时所作的65方印拓,为日本圆山大迂旧藏。光绪十二年(1886)手拓《削觚庐印存》,有张定题签、杨岘题写封面,收录了吴昌硕43岁时所作的26方印拓,由日本园田湖城旧藏。还有一版《削觚庐印存》,由杨岘题写封面,收录吴昌硕143方印章,一帙四本,为日本山崎节堂旧藏。

光绪十五年(1889)《缶庐印存》,一帙二本,所收39方印拓。吴昌硕在自序中颇为自信地说:“余少好篆刻,师心自用,都不中程度。近十数年来,于家退楼老人许见所藏秦汉印,浑古朴茂,心窃仪之。每一奏刀,若与神会,自谓进于道矣。”民国二年(1913)西泠印社辑《缶庐印存》,这恐怕是吴昌硕初任西泠印社社长之职以来,西泠印社所推出的重大的文化项目。该印谱一帙四本,所收221方印拓。杨岘在题序中说:“昌硕治印,亦古拙,亦奇肆,其奇肆正其古拙之至也。方其睨印踌躇时,凡古来巨细金石之有文字者,仿佛到眼,然后奏刀。砉然神味,直接秦汉印玺,而又似镜鉴、瓴镝焉。”在《缶庐印存》第二集中,有吴昌硕自题诗句:“凿窥匋器铸泥封,老子精神本似龙。只手傥扶金石刻,茫茫人海且藏锋。”在《缶庐印存》第三集里,有当湖葛昌楹在序言中的高度评价:“如今昌硕吴先生以书画名海内,而其篆刻更能空依傍而特立,破门户之结习絜长,去蔽自为风尚,盖当代一人而已。”民国八年(1919)也出版了一套《缶庐印存》,所收144方印拓,一匣八本,有藐翁杨岘题序、长水寐翁沈曾植题序和苦铁自记。在吴昌硕逝世二十三周年纪念展览会上,在日本发行了一帙二本的《缶庐印存》。

海日楼

缶记

光绪二十八年(1902)刊《观自得斋印存》,徐士恺辑,所收148方印拓,一帙八本。在其吴昌硕小传中介绍:“吴俊卿,字苍石,号苦铁。受知于沈仲复、吴平斋、陆存斋、杨藐翁诸公,故学有根抵。喜学石鼓,刻印专宗秦汉,浑厚高古一如其书。晚年兼工花卉,专以气韵在青藤、白阳之间。”

禅甓轩

《苦铁印选》,方节庵辑,1950年宣和印社刊行,一帙四本。该书收录吴昌硕430余方原印印拓,是当时最多的一部印谱。海门王贤在序言中写道:“今年自春,徂秋手拓苦铁印选,举其私藏并借自友人凡四百三十余方编为四卷,属贤为序。贤受而读之,乃知胪举之博,为他谱所未有。少作面目尤多,神态各殊,有与中年以后截然两途,使人不敢置信者,惟家人及故旧门生审知为真迹耳。然则是谱之作,虽不能谓为全豹,已可见其取径之广,植基之厚,旋转曲折,然后开中晚年之奇境。独立苍莽,殆欲前无古人,后之学者,欲寻源审变、融会贯通,必将于是焉。”1977年日本书学院根据此本也刊行了一套十三册的《苦铁印选》。

此外,还有马公愚题签《吴昌硕印存》一集,收印拓42方;二集,收入29方;三集,收录30方。另外,昭和十九年(1944)由日人松尾谦三所辑的《清朝名人印影》中,也收入吴昌硕印拓50方。西川靖盦题签《乙酉劫余继述堂所藏印谱》,收入吴昌硕印拓12方;昭和24年(1949)钱瘦铁题签《缶庐印存》,收入吴昌硕33方印拓。

三、日友交往

清光绪三十年(1904),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吴隐等四人相聚西湖,在孤山研讨印学,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创立了印社。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时正式定名“西泠印社”,并推任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吴昌硕大名遂名扬海内外,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前来拜师并成为首批日籍社员。与此同时,日本友人索求书画、治印者络绎不绝。“东作”“日下鸣鹤”“日下东作”“野鹤”“鹤寿千岁”等印,即是吴昌硕为日本近代碑学派书法大家日下部鸣鹤所作的自用印(现藏日本新潟大学)。日下部鸣鹤(1838—1922),名东作,字旸,号鸣鹤。近江彦根人。1880年,杨守敬(1839—1915)赴日时在日本书坛刮起了“碑学”派旋风,他同岩谷一六、松田雪柯一起拜师于吴门下,遂成为日本碑学派书道的巨星。

吴昌硕在48岁时曾为日下部鸣鹤刻过“日下东作、子旸” 两方印章。河井荃庐在28岁时摹刻这两方印章后,并致信给吴昌硕,翌年,便决意来中国游学。河井荃庐(1871—1945),初名得,字子得,后改名仙郎。京都人。篆刻初随筱田芥津学浙派印风,继而去上海问学于吴昌硕。此后,从秦汉古典到近代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等博涉融会,自树一帜。其印风,一直领袖群伦,君临于日本明治、大正、昭和时代。

“长尾甲印”“雨山居士宝之”等印,是吴昌硕为日本友人及弟子长尾雨山所刻。长尾雨山(1864—1942),本名甲,字子生,通称槙太郎。自号雨山居士。他与河井荃庐为西泠印社首批日籍社员。长尾雨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曾任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京帝国大学讲师。明治三十五年(1902)长尾雨山辞去所有职务,移居中国上海,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主管编译工作,至大正三年(1914)归国。

“藤氏炳卿”“炳卿”印,是吴昌硕74岁时为日本东洋学者内滕湖南所治。内滕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字炳卿。秋田人。京都帝国大学教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擅长诗文,精于书画鉴赏,被仰为史学界泰斗。

“犬养毅印”“子远”“毅”“木堂”“宝兰亭斋主人”等印,则是吴昌硕为日本大政治家犬养毅所刻。犬养毅(1855—1932),字子远,号木堂。冈山人。历任日本《报知新闻》记者、日本立宪国民党总裁、政友会总裁。1931年任首相。“五一五”事件时被刺杀。著有讲演录《木堂翰墨谈》。

吴昌硕又为日本文人画家富冈铁斋治“铁斋外史”及“东坡同日生”“富冈百錬”诸印。富冈铁斋(1837—1924),名百錬,字无倦,号铁斋,别号铁史、铁崖、铁叟等。居室无量寿佛堂、聚苏书院、魁星阁等。他与罗振玉、吴昌硕友善,其家中悬挂的匾额“曼陀罗窟”,即为吴昌硕所书。

“节堂”一印,是吴昌硕为日本京都东本愿寺住持石川舜台所刻的自用印。石川舜台(1842—1931),号节堂。日本皇室所藏《贺知章孝经》的旧藏者。此印原为日本著名作家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的珍藏品。

“无量寿佛”“公望之印”,是吴昌硕己未初春(1919)为西园寺公望所刻。西园寺公望(1849—1940),雅号陶庵、不读、竹轩,别号无量寿佛。日本政治家、教育家、从一位公爵。善书法。伊藤博文的得意门生。历任枢密院议长、政友会总裁、首相,日本帝室元老。

吴昌硕在晚年83岁时曾为日本友人大仓喜七郎所治八方印章,前四方印:“静胜轩”“天籁阁藏”“听松”“喜从心”,均为吴昌硕落墨篆石,先命藏龛儿刻成,再修饰后完成。刻后四方印“大仓喜七郎之印”“还读书庐”“听松”“成德堂珍藏”,在印章边款中写道:“今为大仓先生破格作此,臂痛欲裂,方知衰暮之年未可与人争竞也。”大仓喜七郎(1882—1963),号听松,室号成德堂、还读书庐。大仓喜八郎之子,为大仓财阀第二代总代表。英国剑桥大学毕业。也是日本最初私立美术馆大仓集古馆的第二代传人。大正十三年(1924),大仓喜七郎在帝国饭店创立了日本棋院。

石人子室

四、结语

吴昌硕“诗书画印”堪称“四绝”,其篆刻艺术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和个性特征,他是一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艺术大家。沈曾植评论道:“翁书画奇气发于诗,篆刻朴古自金文。”吴隐在刻“锐侯心赏”一印的边款中认为:“近日东南数省刻印家以吴昌硕大令为第一巨擘,其篆法皆由古籀、古玺、陶器错综为用,高古浑厚,莫与为比。近人学此者实繁,有徒然未能得其精神于万一。”马衡在“叔平审定金石文字”的边款中说:“近代刻印能自立门户者,唯赵叔、吴昌硕二人。赵长于阴文,吴长于阳文;吴易学而赵难学,此赵之所以优于吴也。”沙孟海先生对吴昌硕篆刻的评价:“他在篆刻上创造性成就,给予六百年来篆刻学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其天时、地利、人和,吴昌硕真可谓独领风骚。

(本文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编/侯文佳

猜你喜欢

印谱边款吴昌硕
闲话图形边款
古意盎然说印谱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秦宏刚
一代绘画大师吴昌硕
吴昌硕石鼓文风格成因及影响
房 钢
刘 松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