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盔甲与武器藏品(上)

2017-12-12陈传生郭欣

轻兵器 2017年21期
关键词:盔甲装饰博物馆

陈传生+郭欣

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以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的名字命名,简称V&A博物馆,始建于1852年。其诞生与阿尔伯特亲王和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有着密切关联。1851年,在阿尔伯特亲王的主持下,英国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这是第一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之后利用博览会的收入,创建了英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3座博物馆:工艺品博物馆、科学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其中,工艺品博物馆(Museum of Manufactures)于1857年迁至南肯辛顿,更名为南肯辛顿博物馆(South Kensington Museum)。阿爾伯特亲王因筹办世博会和建立博物馆,呕心沥血,操劳成疾,于1861年不幸英年早逝。1899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为南肯辛顿博物馆扩建工程举行奠基典礼时,为纪念她的丈夫,将博物馆正式命名为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目前,该博物馆由国家文化传媒和体育部所属的一个非政府性公共机构管理,像英国其他国家博物馆一样,自2001年以来免费向公众开放。馆内藏有陶瓷、玻璃、纺织品、服装、银器、铁艺、珠宝、家具、雕塑、绘画、盔甲、武器等诸多门类的装饰艺术品多达450余万件,数量居世界第一。这些藏品来自世界各地,展现了从古到今上下五千年的装饰艺术发展史,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和装饰设计博物馆。该博物馆还是世界上首家使用煤气照明设备和在馆内开设餐厅的博物馆。

前不久笔者参观了这座博物馆,细细观赏了其中的盔甲武器类藏品,领略了盔甲武器的艺术魅力。

时装盔甲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富有的贵族中,没有人会高谈阔论他的权力、财富,谈论更多的是他们所拥有的盔甲。盔甲的价格十分昂贵,好的盔甲都是量身定做的,具有精细的设计和巧妙的制作工艺。盔甲的整体造型、局部的弯曲与收缩、材料的剪裁与装饰,都重在表现盔甲主人理想的身材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身着盔甲的贵族青年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时尚领袖。

V&A博物馆的许多盔甲藏品出自德国南部与意大利北部地区,在16~17世纪,这两个地方的冶金和金属制造业就已经非常发达,被称作“欧洲伟大的盔甲与武器制造中心”。V&A博物馆的盔甲与武器收藏是从19世纪中期就开始的,他们选择的藏品都是在设计制造历史上最具表现力和最能反映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的佳作。这些使用钢铁制造的戎装,其实也是当时那个年代纺织品流行服装的翻版。博物馆展出的不同类型的盔甲都侧重表达一个主题:盔甲与服装的联系十分紧密,它实际上是一种用钢铁制造的时装。

一件带有雕花与褶皱装饰的儿童胸甲,制作年代约1530年,产地德国南部地区,它再现了16世纪早期紧身上衣的层叠褶皱的样式,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为了凸显强壮的上身而使用衬垫的衣着时尚。这一来自德国人的设计风格,也深深影响了英王亨利八世的宫廷服饰和皇家盔甲的设计制作。这样的盔甲,由于比普通纺织品服装留存的时间更长,并保留了整体的外观形状,因此成为人们了解数百年前服装风格最有价值的实物样本。

一件带有蚀刻与镀金装饰的成人胸甲,制作年代约1565年,产地法国,其外形表现了当时的男性追求瘦削身型的时尚。与前一件朴素的不带色彩的胸甲相比,这件胸甲采用了比较复杂的热处理工艺,在不断加热的过程中使之逐渐变成深蓝色,可以看出上面的镀金纹饰与同时代的黑色天鹅绒紧身上衣的金丝刺绣十分相似。这是一件特别沉重的胸甲,是为骑士骑在马上进行长矛比武而特制的加强部件,左边上半部的5个洞孔是用来安装长矛托架的。

展出的第三件胸甲,采用烤蓝、雕刻和镀金装饰,制作年代约1620年,产地意大利北部,整体形状表现了主人强壮并略显肥胖的体型,胸甲下厚厚的皮革垫层可以起到缓冲作用,同时也增加了盔甲的体积。尽管如此,其剪裁(切割)的形状仍保持着17世纪早期的服饰风格,这个时期人们喜欢高腰线和方形的上身轮廓。与展品一样,这件钢制胸甲在热处理过程中,逐渐加热直到变蓝,然后通过镀金来创造出金丝刺绣紧身上衣的视觉效果。

一件用于大腿防护的钢制腿甲,制作年代约1515~1525年,产于德国南部城市奥格斯堡,其形状、尺寸,特别是关节处的连接,都清楚表明它完全是根据主人的身材量身定制的。上面的装饰采用酸蚀刻工艺刻画了一个裸胸的狮身人面像和一个带翅膀的小天使,这与奥格斯堡最为著名的盔甲工匠、蚀刻艺术大师丹尼尔·霍普弗(Daniel Hopfer)类似作品的创作风格完全相同,基本可以断定它出自丹尼尔·霍普弗之手,他的蚀刻技艺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独一无二的。霍普弗家族早在公元1500年以前就发明了酸蚀刻制版技术,被认为是酸蚀刻工艺的发明创造者。

一个肩甲和护手甲,制作年代约1580年,产地意大利米兰,是一件非常杰出的西班牙宫廷盔甲上留存下来的两个部件,制作者为意大利著名盔甲工匠庞波·德拉·切萨(Pompo della Cesa),装饰手法为蚀刻、蓝染和镀金,肩甲和护手上的蚀刻纹饰模仿了当时服装上的刺绣衣领与褶边样式,采用酸蚀刻技艺,在金属表面形成很浅的花纹图案,可以使盔甲显得华丽与时尚,同时也不会影响盔甲的强度。

战斗盔甲

战斗盔甲的作用是防御剑矛的攻击,同时还要轻便灵活,保证穿着者能够快速敏捷地移动并向敌方发起进攻。好的战斗盔甲要在足够厚重以抵御剑矛攻击与足够轻便以快速灵活移动之间寻求平衡。同时,出于对美感的追求,即便是战斗盔甲也可以制造得非常美观、非常时尚。

博物馆展出的一套战斗盔甲系16世纪欧洲战甲中的精品之作,这件盔甲的制作年代约1570年,产于德国南部地区的奥格斯堡,盔甲表面采用黑化镀金装饰,带有蚀刻的藤条纹带。其装饰设计灵感来自于当时的伊斯兰装饰物件,其中紧身胸甲的基本造型模仿了当时的服装设计。

一顶“切拉塔”头盔(由意大利语Celata而来),制作年代约1460~1490年,它是在英格兰伍斯特郡的一处壕沟里被发现的。据考证,系15世纪“玫瑰战争”(1455~1485年英格兰兰开斯特与约克家族发生的王位争夺战)的历史遗物。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技术精湛的工匠打造的产品,盔壳是使用一整块铁锻造出来的,由于没有任何接缝,具有极高的强度。其整体造型,包括加长的盔顶、向前突出的护面甲以及向后扩展延伸的尾部特征,表现的是后哥特式艺术风格。endprint

一个马面甲,产于德国南部地区,制作年代约1520~1530年。这种为马匹配带的盔甲通常与骑手的盔甲相匹配,马面甲是保护战马头部的关键部件。从这件马面甲的体积看,它是为一匹高大有力的战马配备的,上面刻有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1506~1548年)的纹章图案,归属于当时极有权势的波兰涅斯维日城堡里的拉齐维尔(Radziwill)家族。

一对锻铁马镫,产于德国,约1500~1540年。马镫是战马必备的器具,中世纪晚期的战争以骑兵为主,马镫与马的盔甲一样,在战场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保持对战马的控制,稳健地利用战马的动力展开进攻。没有马镫,骑在马上挥舞长剑、长矛、战斧与敌军作战,骑手就会坠落马下。马镫一般为尖拱形状,通常使用藤条和锻铁制作,以便灵活移动。展出的这对马镫具有极高的装饰艺术水准,尖拱的两端采用镂空雕饰,底端的3根踏条采用螺纹状绳索型装饰,不仅美观而且实用。

一个金属护手甲,是一件高仿真制品,放置在展厅供参观者佩戴体验。原件产于德国南部,约1510~1530年,这个粗重的护手是为战斗而制作的,指关节部分为全铰接式,像手套一样适用,即使在激烈的战斗中佩戴者也可以紧紧抓住他们的武器,并得到有效的防护。

比武盔甲

骑士比武是一种经常举行的模拟实战演练,也是每一位骑士必备的功课。比武开始前,手持长矛利剑的骑士先骑马立于各自的阵地上,阵地前有栅栏隔档,比武开始后打开栅栏,双方便驱动马匹以极快的速度向对方发起猛攻。这种高强度的比武对抗,极易造成伤害。因此,比武时穿着的盔甲都是特制的加强盔甲,对身体要害部位提供高强度的保护。

展出的一件比武盔甲,产于德国巴伐利亚的兰茨胡特,年代约1530~1540年,由头盔、护喉甲、胸甲、背甲、腿甲等5部分组成。这件质地极好的钢制盔甲是专为马上长矛比武而设计制造的,出自德国著名盔甲工匠沃尔夫·格罗斯史德(Wolf Grosschedel)之手。头盔面部有一个活动式面罩,上面留有几条狭小的缝隙,为穿戴者提供有限的视野。胸甲特别厚重,上面带有长矛托架,垂直的沟槽式条纹模仿了当时带有褶皱的服装款式,既是一种美化装饰,同时也可以起到强化作用。这种盔甲是哈布斯堡王朝鼎盛时代、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克西米连(Maximilian)统治时期(1508~1519年)最为流行的一种比武盔甲样式。

游行盔甲

盔甲虽然是保护身体的器具,但实际上大多数盔甲的作用是用来恐吓和威慑,特别是在盛大节日和庆典仪式上穿着的检阅游行盔甲,更加侧重塑造夸张的艺术形象,着力于气氛的渲染。在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马德里、德累斯顿、因斯布鲁克、布拉格等地,皇家城堡里都设有专门的军械库,不仅存储战时使用的普通兵器,还将一些制造精良高度装饰的盔甲和武器陈列在特制的展览橱窗里,供来访的贵宾观赏。

博物馆展出的一组庆典游行盔甲组件,包括一頂钢盔、一个护颌甲、一件胸甲及一双护手甲,来自于萨沃伊(在意大利西北,法国东南)公爵赠送给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一套庆典盔甲,制作年代约1585年,由意大利米兰著名盔甲工匠卢乔·马尔利安尼(Lucio Marliani,活跃期1570~1589年)一手打造。这些盔甲组件均为钢制镶金,表面凹凸有致,图案精美,表现了16世纪米兰盔甲的特色。头盔上通过雕刻和镶嵌,刻画了众多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护颌甲依照下颌的形状造型,采用雕刻镶嵌和镂空装饰,与头盔形成绝配。胸甲采用时尚的豆荚状造型,上面尚留有一截残余的皮带。一双护手甲,制作得极为精细,它完全是按照人的双手设计的,不仅腕关节和指关节可以灵活地伸张弯曲,指尖上甚至还带有模仿指甲的逼真装饰。整个盔甲的装饰设计灵感来自于古罗马神话,设计者将文艺复兴时代的贵族,打扮成了古罗马时代的英雄,菲利普三世曾穿戴这套盔甲在重大庆典活动中闪亮登场。

两个钢制的护手甲,来自两套格调相同的庆典游行盔甲,这两套套盔甲是1614年左右为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三世的2个王子制作的,外表使用金银镶嵌,内衬带有金线的深红色丝制品。在庆典游行中,披挂的盔甲与丝袜、天鹅绒紧身裤以及带有鲜艳鸵鸟羽毛的头冠搭配,显得格外靓丽,格外引人注目。这两件护手甲,被博物馆视为罕见的珍宝,之所以珍贵,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袖口内的深红色丝绸衬里保存得非常完好,这种数百年前使用的昂贵的面料与名家的金属工艺相结合,使之成为如今极为罕见的盔甲艺术珍宝。

两个游行盾牌,一个是铁质的,制作于1552年,曾保存在奥地利维也纳的皇家军械库里,由德国奥格斯堡金匠乔治·西格曼 (Jorg Sigman)和盔甲工匠德西迪里厄斯·科尔曼·黑姆施米德(Desiderius Colman Helmschmid)联手制作,在盾牌上可以看到制作者使用拉丁文铭刻的姓名。这两位著名的工匠曾合作完成了许多绝世佳品,他们的客户多为王公贵族,其中包括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盾牌上布满古罗马神话中描述的生动场景,居中位置为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像,让人联想到宇宙之子帕尔修斯杀死能用目光将敌人变成石头的蛇发女妖的神话传说。展出的另一个游行盾牌,是1535年意大利王子为庆祝罗马胜利大游行为他的仆人制作的。材质为木材和帆布,采用浮雕式装饰画技法进行装饰,这是意大利北部著名艺术家朱利奥·罗曼诺(Giulio Romano)系列作品中的一件。盾牌上描绘了一个非常生动的画面:婚礼上,半人马(人头马)肯陶洛斯人见新娘子希波达米亚长得漂亮,便企图抢走新娘子,由此引发了一场武装冲突。这幅画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半人马与拉庇泰人的战争》。

冷兵器

与战斗盔甲和比武盔甲一同展出的,是几种在战争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冷兵器:戟,是一种多用途的步兵武器,它的矛尖、斧刃和钩刺能够刺穿盔甲并将骑士打落马下;锤,是骑兵配带的一种比较少见的武器,可以重击和敲碎盔甲;十字柄剑,是重骑兵配带的进攻性武器;花手剑,是一种单手握持的轻剑,剑柄带有S状花样护弓,多用于剑术比武;半手剑(Hand And A Half Sword),一种剑柄较长、双手握持的长剑,该剑几乎所有的部位都可以用来攻击,是骑士应对盔甲的有效武器;五指剑,是原产于意大利的一种短剑,长三角形剑身,因靠近剑柄处的剑身约有五指宽而得名,主要用于近身防卫。endprint

这些与盔甲同时代的冷兵器,都带有精湛的艺术装饰,并有着不凡的来历。一杆制造精良的长戟,制作于1589年,上面带有萨尔茨堡大主教Wolf Dietrich von Raltenau的纹章,是大主教近身侍卫使用的武器,它象征着权势和地位。

一个尚未最后完成装饰的剑鞘,它的主人是16世纪欧洲最为著名的一位历史人物凯撒·波吉亚(Cesare Borgia)。凯撒·波吉亚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罗德里格·波吉亚的私生子,具有红衣主教、军事指挥家、瓦伦蒂诺公爵、罗马尼阿公爵等多个头衔,在16世纪初他率领的军队几乎征服了整个意大利,被人们称之为“无情的教皇军队指挥官”,可谓权倾一时,令人谈之色变。展出的这个剑鞘,上面刻有他姓名的首字母和他的个人徽章图案(3个火焰标识),另外还有一段拉丁文铭文:“Effort wlll prevail over the material”(精神将战胜物质力量)。

一些装饰华丽的佩剑、手杖等物件,与当时的服饰也有着密切联系。在16~17世纪,富有的男人与女人一样十分注重外表,男人佩戴的轻剑、手杖等也多是服装的配饰,在宫廷礼仪、外交活动以及接待尊贵的客人的时候,这些东西经常与主人穿着的服装一起,以一种仪式化的装束整体亮相。

狩猎武器的装饰则多以狩猎活动为题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弩的装饰。弩,原本是战争武器,在被火枪取代后仍旧作为狩猎武器被一直使用。它的张力可以达到1764N,足以在250m远的距离内射杀一只公鹿。由于开弓发射的时候发出的音响很小,可以使猎手狩猎时选择最理想的位置隐蔽。弩箭匹配不同用途的箭头,月牙形箭头用来射猎大型猎物,能射断其腿部筋骨使之瘫痪,圆而钝的箭头可以将鸟从树上射下来而不损伤它们的羽毛。弩的种类很多,博物馆展出了5种不同类型的弩:强弩,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强、命中率高的特点,系狩猎弩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石弩,也称作石弓,造型細长轻巧,发射小石块或针状弹丸,专门用于猎杀鸟类和小动物;儿童弩,是一种专为儿童教育训练制造的小型弩;齿轮弩,结构较为特殊,是一种使用缠绕的线发射的弩;石弓与簧轮枪组合在一起,成为复合式狩猎武器。弩由弩臂和弩弓组成,其特殊的构造使之成为十分理想的装饰艺术载体,弩臂镶嵌金银、鹿角、象牙,弩弓黑化蚀刻等,都是常见的装饰手法,反映的内容有猎手射杀雄鹿、猎狗追捕猎物等一系列生动的狩猎场景。

火器

展出的火器,包括16~17世纪的火绳枪、簧轮枪、燧发枪,以及火枪的配件火药瓶等。这些火器代表了当时火枪及其配件的基本类型,产地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西米亚(捷克)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它们多出自大师级的艺术工匠之手,上面带有极其奢华的装饰。

一支制作于1550年左右的火绳枪,产于德国南部,上面带有沉重的弧形枪托和长长的枪管,细腻的鹿角镶嵌雕刻,表现的是各种动物和狩猎场景,它与装饰风格、制造年代相同的另外一支簧轮手枪和一个火药瓶一同展出,3件展品共同组成了德国早期装饰火器的经典样例。一支燧发式滑膛枪,产于法国,年代约1620~1630年,属于法国国王路易十三的皇家藏品,曾陈列在王室的武器陈列柜里。在他的统治时期,法国工匠发明了这种比簧轮枪更为先进的燧石发火装置,路易十三的这件收藏是早期燧发枪的优秀标本。

希腊神话经常成为火器装饰的题材,一支1600年左右德国制造的簧轮步枪,在枪机上雕刻了音乐之神俄尔普斯让野兽陶醉的场景。另一支1670~1680年德国制造的簧轮步枪,枪托两侧使用象牙板镶嵌雕刻,一侧描绘了青春女神、水瓶侍者赫柏嫁给英雄赫拉克勒斯之后,众神之王宙斯化作鹰将甘尼美提斯强行带走让他担任水瓶侍者的场景;另一侧描绘的是猎手亚克托安偷窥狩猎女神戴安娜沐浴,被戴安娜变为鹿的故事。

展品中还有一门小型火炮,被称为“半磅炮”,上面刻有拉丁文铭文“The work of Nicolai of Bologna 1566”(博洛尼亚尼古拉制作,1566年)。当时火炮的等级一般是依照发射炮弹的口径和质量来划分的,半磅炮属于火炮中最小等级。(待续)

编辑/刘兰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盔甲装饰博物馆
身体的盔甲——皮肤
奥拉夫的盔甲
鲤鱼旗装饰坠
穿盔甲的大蟀哥
博物馆
装饰圣诞树
DIY节日装饰家
装饰象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