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会计电算化教学问题初探

2017-12-11马小红

科技视界 2017年25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中等职业学校

马小红

【摘 要】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会计实务人员,解决社会实践中对初级会计实务人员的需求问题。因为中等职业学校本身以及该课程特有的属性,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当以正确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跟社会实践的发展,及时补充更新教学内容。此外,还要注意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實验课的比重,务实而不务虚。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导向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会计电算化在会计领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在开设这项课程时存在一些弊端,如开设此课程普遍较晚,基础较差,学生起点低,教师经验欠缺等,所以在此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教学重点等方面,与实践的需求相比,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论在教材方面、教师的认知方面,还是在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认知方面,各方面都不存在统一的认识。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总结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几个原因。

1 课程目标定位偏差,培养目标不明确

很多人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跨专业课程,所以缺乏跨专业背景的教师是这门课程教学质量不佳的根本原因。但是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重心仍是会计,所以其主要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成为能够掌握电算化方法的会计人才。具体而言,其要求为:第一,学生首先应当在学习中能够形成一定的会计电算化思维,即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能够在把握科学的会计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运用学到的会计思维和电算化方法灵活地解决问题。同时,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先进的管理理念,并对电算化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完整的概念。此外,熟悉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也很重要,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最终把所学的会计知识和熟练的会计账务处理技能,将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2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教材也相对落伍

由于大家对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还存在很多分歧,对于该课程的定位、培养学生的目的等诸多因素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所以纵观各中职学校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往往给人一种课程设置混乱、内容缺乏系统性之感。很多教材编著者也对该课程的定位不清,往往将重心放在“电算化”上,而忽略了该课程的核心“会计”,给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了莫大的困惑。与实践脱节的教材,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树立正确的教学导向并在该导向的指引下构建科学的课程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3 忽略了会计内容与信息技术内容孰重孰轻的问题

在会计电算化教程中,计算机内容到底要占多大比例,其在该课程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同时要以什么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计算机部分的内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将计算机内容甚至单纯的程序编写当成这门课程的核心,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总而言之,电算化教程所涵盖的内容不仅包含系统设计理念、计算机、会计知识,还包括会计软件应用。此外,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就是说计算机的教育要以软件应用为主,程序编写为辅。

跟高校不同,中职的电算化课程设置要根据教育对象和教学目标跟高校有所区别,决不能笼统的沿用高校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做到以下两点,是上好此门功课的必要条件。(1)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来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即应以实用为主,(2)能跟上实用的步伐,中职生的首要目标就是就业,所以,教学中应融入社会实践,并兼顾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3.1 重新思考该课程的定位问题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和文件,一般认为,中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初级会计实务人员,有了这个前提,学校在进行制定教学计划、选用及编写教材、规划教学重点等工作的时候都应当围绕这个目标来进行。具体而言,首先,明确首要的教学目的,即能够熟练操作所学相关会计类软件,同时还要举一反三,将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尝试运用到会计账务处理的具体工作中,充分发挥知识的力量。其次,对于一些相对较优秀的学生,对其目标是培养为中等会计人才,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软件进行相关的维护和参数设置,争取能开发软件并提供业务支持,在复杂多变的实践中能够创新地解决棘手问题。再次,学生如果对常用的相关软件(如用友财务及安易财务软件等)能够做到熟练操作并运用,就可以适应各种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软件的操作,为日后的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2 使该课程的构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如大家在认知上的差异以及教学与实践的脱节,该课程的构建仍然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正确的教学导向下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框架,选用适合中职教学与学生特点的教材,以实践为主要目标,适当补充理论知识,以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目前大多数教材中主要包括软件工程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的原理;计算机内控制度;计算机审计原理等。在笔者看来,中职会计电算化教材中大量存在的编程语言、软件开发等内容,往往占用的比重过大。因此,可以改革教学内容,侧重于对实用性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知识的框架结构更能和使用方面的知识的传授,做到让教材真正的符合实际教学的需求。

3.3 运用对比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更理想

运用对比教学法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比教学法一般包括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即新旧知识的对比以及新知识之间的对比。电算化课程开设之时,学生对手工会计模式及会计业务流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实践能力,但是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帐、证、表、处理过程及会计业务流程已相对有了一个较大改变。例如,国外会计软件一般不打印记帐凭证,此时在用传统的教学法法教学显然不符合实践的需求。由此,运用对比教学法强调这些新旧知识的差异就理应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如此一来,既能对现有知识进行对比,加强巩固,还能对新知识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对比、不同软件对比、软件与法规要求对比等,教学与实践的差距将大大缩减,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

3.4 通过加大实验课的比重,使得教学更加务实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会计电算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中心,多设计一些实用性的实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安排一些实用性的模拟教学,让学生以后在工作中能够立刻上手。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留出更大的空间使学生更多地发挥自己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应扮演一个答疑解惑者的角色,重点讲解解决问题的思路,培训学生在实践中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

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职业学校在会计电算化教育中处于金字塔底部,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前提,作为本专业老师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即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根据中职学校的特点,找到一条适合让中职学生怎样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立足并适应的教学的新路子,并加以完善:首先,数立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一切教学工作;其次,解决教材落后的问题,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最后,搞清楚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重心所在,以培养会计思维为主,辅以计算机方法,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实践动手能力,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猜你喜欢

会计电算化中等职业学校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计算机技术在财务会计中的运用
探析企业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及防范
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的成因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