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职学校培养“职业人”的过程要素分析

2017-12-11杨思明

科技视界 2017年25期
关键词:要素培养

杨思明

【摘 要】本文对高职学校培养“职业人”的现状以及对影响“职业人”培养的过程的要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职业人”的概念、“职业人”的能力结构、培养“职业人”的过程要素,并对过程要素进行了深度分析。为我国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确保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要求。

【关键词】职业人;培养;要素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Factors Affect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Peopl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YANG Si-ming

(WuXi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Commerce, WuXi Jiangsu 21415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occupation” of the status and influence of “occupation” training process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occupation”, “occupation ability structure”, “occup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elements, and the process elements provides in-depth analysis. A new idea for the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in China culture, to ensure the talents of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training can better adapt to the requirements of Chinas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person; Cultivation, factor

近幾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对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生产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是全国高职学校都要认真研究一项重要课题。高职学校培养的“职业人”,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好的职业素养。在“职业人”的培养过程中,设计好以下六个要素非常关键。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高职学校能否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毕业要求等几个部分组成。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深入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全面细致的了解企业典型岗位,以及这些岗位对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将这些调研数据按企业岗位进行梳理归类,组织校内外本专业专家进行讨论。

1.1 人才培养目标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进行论证。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面向什么区域?面向哪类企业?必需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而且必需强调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1.2 就业岗位

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业岗位一定要明确,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哪些企业?哪些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就业后的首岗是什么?工作1-2年后可担任什么职位?这些在就业岗位中都要描述清楚,只有经过充分的企业调研,经过多次的专家研讨论证,才能弄清楚企业的岗位需求,才能描述清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就业岗位。

1.3 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高职院校培养“职业人”的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必需清楚,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职业人”?这个职业人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要求?要有什么样的职业能力?要有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把这三个方面界定清楚了,“职业人”的培养规格也就确定了。

1.4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之后,接下来就要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纲要,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确保“职业人”知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实现。

1.4.1 知识规格

知识要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基础性知识是指一个“职业人”必须要具备的政治素养,高职学校培养的“职业人”,必须是对社会有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个没有政治素养的员工,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专业性知识是指“职业人”所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所必需掌握的专业知识,是“职业人”完成本职工作的保障;发展性知识是指“职业人”今后成长所必需掌握的关键知识,比如高数、大学英语等,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1.4.2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是“职业人”完成本职工作水准的体现。是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和处理岗位工作、岗位业务的能力。在课程体系中,专业课部分要涵盖“职业人”的所有相关岗位能力需要。即要有专业理论课程体系,更要有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确保职业能力得以较好实现。

1.4.3 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在所有工作中,除了职业能力之外,敬业和道德是“职业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课程体系中要加以体现,比如书法、茶文化、酒文化等等,根据专业的不同,开设一些选修课,提高学生职业素养。endprint

2 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

实践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的保障,更是确保培养出职业人的必备因素,实践教学条件不仅要功能完备、设备先进,更要与企业一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才能营造出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氛围。所以,能否培养出职业人,与建什么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密不可分。符合职业人培养的践教学基地要与企业一线主要岗位工作要求相一致,具备以下特征:符合企业主要岗位需要、设备先进功能完备、符合企业的职场环境。

2.1 符合企业主要岗位需要

职业人要具备系统的职业能力,完成各主要岗位的工作任务,在进行各项工作任务时,要有相应的仪器、设备、工具等。高职院校要培养职业人,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必须与企业主要岗位的设备设施相一致,这样才能开展有效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逐步具备职业人的各项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

2.2 设备先进功能完备

企业的设备设施,由于企业自身经营效益不同,设备的更新频率不会与与设备研发同步,所以职业院校在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过程中,企业主要岗位的设备设施是主要参考对象,同时要关注设备设施的最新技术动向,还要考虑所建实验实训室对企业主要岗位所需设备的全覆盖,确保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主要岗位功能的完备性。

2.3 符合企业的职场环境

真实的职场环境,对于员工职业能力形成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实验实训室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要参照企业主要岗位设备需要,满足设备设施的先进性和功能的完备性,也要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更加方便学生把自身角色转变为学徒工,转变为企业员工,提高学习效率,有效促进学生到职业人的能力、素质形成。

3 双师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直接实施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根本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职业人,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践动手能力,这就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需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教师,又是师傅。所以,双师型教学团队,是培养职业人的保证。

3.1 校内专业教师

校内专业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课程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对校内专业教师的培养要科学规划,要在理论知识、专业能力、教育教学等方面有计划的开展培训,不仅要安排参加教育教学、专业前沿技术等培训,还必须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实践锻炼或挂职锻炼,要创造条件使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及技术研发之中,确保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企业一线同步。

3.2 企业兼职教师

企业兼职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必要补充,对企业兼职教师来说,学校最欠缺的是他们最有效的专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技能演示及指导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关键的核心技能项目要有企业一线骨干参与教学,从而弥补学校师资在这方面的不足。

4 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都是职业人的有效培养模式,不同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最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人才培养模式中,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校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共育共管,不仅仅是师资和企业技术骨干互兼到聘,甚至是设备设施等资源上的共用共享,达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深度融合,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人”。

4.1 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职业能力的形成特点,组织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分别在课堂与车间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交替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学习过程。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他最鲜明的特征,课堂教学和学生上岗实习是交替安排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工学交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教学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交替,他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主线,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的科学安排是他的表现,在校内教学过程中要打造和突出教学的“生产性”,在校外教学过程中,则要打造和突出实践的“教学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工学交替中的学生岗位实习安排很灵活,既可在相关课程的课堂教学之中进行,也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甚至之前进行。

4.2 订单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人才需求及规格,与学校签定合作育人协议,向学校下达人才培养订单,订单人才培养协议签定后.在企业的主导和协作下,按订单进行组织人才培养,所培养的人才经企业验收合格后,被企业录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对职业人的培养也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3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目前教育部大力提供和推行的一种高效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的一项育人模式,其教育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可以是企业员工。对现代学徒制班的学生而言,入学就等于完成了就业,一部分時间在学校学密闭,一部分时间又在企业生产,与德国的二元制很接近。入学以后,学生可以从企业领取相应的工资。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职业人培养的最有效模式。

5 教学设计与实施

课程对应的是完成某项或某几项典型岗位工作能力,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确定之后,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教-学-做合理搭配,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有机结合。教学实施要确保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把教室变成工厂的生产一线车间,做到教室车间一体化,确保学生所学、所练、所用工具设备、环境氛围与企业一线车间一致。

5.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把教学的各个要素科学有序排列,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案,是一个教学单元的科学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时间分配等必要环节。也是在分析教学需求、教学常见典型问题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解决教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案,通过评价和反馈来检验方案实施的效果,并修订完善方案,以优化教学的一种规划过程操作。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5.2 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过程,教学实施策略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又要考虑在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包括学习心态、课堂职业氛围维持、教学内容的传递、学生的有效认知、课堂秩序管理等,是培养职业人的主战场。

本文依据“职业人”的概念,分析“职业人”的能力结构,明确培养“职业人”的过程要素,并对过程要素进行了深度分析。通过对高职学校培养“职业人”的过程要素进行分析,可以为我国高职院校在职业人培养方面提供一种科学有效途径,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超.准职业人培养课堂在大学英语中的体现[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

[2]姚佳.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的教育、教学理念优化高等教育模式[J].商情,2011(20).

[3]王传庆.高职教育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

[4]李英英.《美国、澳大利亚、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华中农业大学年硕士论文.endprint

猜你喜欢

要素培养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