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职场社交

2017-12-11周欣

第一财经 2017年47期
关键词:脉脉职场社交

周欣

11月8日中午,一位名为“李秋水”的匿名网友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爆料,称上海携程亲子园虐待员工小孩,具体手段包括却不仅限于向小孩眼睛喷消毒水、灌芥末。文字之外,這位网友还上传了一些围观群众认为“触目惊心”的照片和视频。

媒体及舆论传播使得整个事件迅速发酵。次日,上海长宁警方便以涉嫌虐待看护人罪对携程亲子园的3名工作人员依法予以刑事拘留,一周以后,携程CEO孙洁做出最后通报,免除了两位人力资源部副总裁的职位。

尽管后续报道都因不同原因被删除,但脉脉平台上坚持保留了关于此次事件的讨论内容。和往常一样,这家公司选择站在风口浪尖。“我们认为这是公司事件,但也不会发扬光大。”—尽管匿名爆料功能饱受争议,但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从未考虑过将这一功能废除。“只要你说的是真话,我们就会坚持捍卫你的权利。”他说。

今年11月,脉脉获得了由DCM领投,IDG资本、晨兴资本跟投的7500万美元C轮融资。去年全年,脉脉收入将近1亿元人民币。

晨兴资本曾多次投资脉脉这家公司。在晨兴资本合伙人张斐看来,匿名爆料是这款产品非常大的一个功能亮点,但不是他们投资的主要理由。早在2012年年初,脉脉产品还未上线之时,他们就已经有了投资意向。当时林凡刚从大街网离开,做了一个名为“淘友网”的平台。具体来说,淘友网的功能是帮助用户找到自己想要联系的人—比如你在淘友网上输入“脉脉林凡”,搜索引擎可能会给你反馈一些相关的微博账号,背后的技术基础则是一套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算 法。

这款产品的问题在于,你不一定能精准找到自己想找的那个人;即便找到了这些人,你们之间也缺乏一些必要的沟通机制。本质上来说,它就是一套搜索引擎。工具属性加上低频等特点,使这款产品在当时不温不火。而晨兴资本最后决定投资,其实是看中了“社交”及“大数据”这两个元素,另一方面,他们也很在意林凡曾在搜狗作为CTO的经历,“团队的技术基础都非常扎实。”张斐说。

团队迫切需要转型。2013年年初,他们开发了一个基于二度人脉的婚恋交友平台—觅觅。林凡的本意是希望让连接人这件事变得“更聚焦”,“更有目的性”,但与想象不同,“进来了天南海北的人,他们之间也没有二度关系,最后就变成了陌生人交友。”几年以后,陌陌、探探成为这一领域当之无愧的领头羊,脉脉产品负责人齐特佳对比分析后认为,陌生人交友应用要想做好,还是需要“旗帜鲜明”,而当时的觅觅,显然缺少这样的特征。

但团队并没有放弃探索和尝试。半年以后,林凡考虑将创业方向转为自己最熟悉的职场社交,内部全票通过了这一建议。

“他可能一直都想尝试这个方向,只是那时候刚从大街网离开,时机不合适。”齐特佳猜测道。事实上,林凡确实在很早之前就想做这样一件事。至今,他仍爱跟媒体提及的一件事是自己在母亲生病时手足无措。“因为医生跟你不熟,所以他们会相对保守,告诉你病症难以治疗。”结果一两年以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有很多同学或朋友的朋友,从事的就是医疗相关的工作。“这些人可能就在你周围,但你有需求的时候,却没办法联系到他们。”技术背景出身的林凡希望能通过构建一套线上网络,帮助人们完成“找人办事”的实际需求。

中国社会的特点是“朋友的朋友更好办事”。脉脉希望建立一个职场上的实名关系网络,从而实现连接他人与被他人连接的需求。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打破职场人士间的信息不对称,“找人办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职场价值”。比如以前一个人想换工作,他只能在招聘网站投递简历,但他没有个人身份。但现在,只要他在脉脉上填写了资料,哪怕什么也不做,也可能会被需要他的人主动找到。“不用再被动等待。脉脉能让全网的人找到你。”齐特佳说道。

某种程度上,领英已经证明了这种模式的价值所在。但与领英不同,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社交环境。甚至如林凡所说,“中国没有社交的基因和文化,都是工具产生的人脉网络。在中国,要让人们互相交朋友,始终要让他们觉得有利可图。”

这种说法乍听之下有些“功利”,但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也不无道理。社会学家霍曼斯就曾发表过著名的“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本质上都是交换”。这一点放在职场上或许更为合适。事实上,按照林凡的说法,“算法早已经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了。”

“你今天只能在脉脉上看到互联网相关的信息,是因为我们隔离做得很好。”据林凡介绍,算法会根据每个人的毕业学校、职位、公司及行业等维度为用户评级,同时为其推荐上一层级及下一层级的人脉关系。“人和人之间都是圈子。我为你推荐一个你不想结识或无法结识的人,也没有意义。”他说。不过,这套标准的评价体系非常多元,比如它会按照一个人的跳槽路径来判断公司的优劣,还会考虑这个公司本身所处的行业等。

晨兴资本合伙人张斐认为,围绕职场人士建立的这套信用体系正是脉脉的核心价值。“为什么中国人做生意需要关系,因为关系能增加你的信用。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其实是缺少一个信用机制的。”他说。

不过,这套算法其实是脉脉今年才开始做的事情。因为早期用户规模不大,数据不够多,很难做到相对精准。所以转型脉脉之时,技术重点主要放在了构建基础的人脉网络上。因为有淘友网的技术基础,所以团队只花了两个月时间,就搭建了一套新的人脉计算框架。

除了人脉计算外,第一版产品主要还有招聘求职和匿名爆料这两个功能。其中人脉计算是技术基础,招聘则是具体应用场景。但因为这两者都相对低频,为增强用户黏性,团队同时上线了匿名爆料功能。“我们就是想提供一个真实发声的平台,”林凡告诉《第一财经周刊》,“中国人压力太大,顶着身份总不敢说实话。”

情绪发泄之余,匿名爆料还意外地为媒体提供了新闻线索—不管是携程,还是小蓝单车等互联网事件,最早其实都是经由脉脉的匿名区传出,而相关公司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找脉脉删掉。但脉脉的原则是,只要不违背法律,不涉及黄赌毒,就坚决不删。“我认为它对社会的意义很大。事实上,脉脉曝光一些新闻以后,很多公司都做了相应改进。”林凡说道。

但权力总会有被滥用的可能。由于匿名不需身份认证,所以平台需要考虑恶意中伤的可能性。为此,脉脉特意在2016年年初增加了实名澄清功能,希望能有公司在面临不公正表述时站出来发声。“但凡是愿意出来澄清的,就应该是清白的。”但根据林凡的观察,愿意这样做的公司少之又少,“平台有80%以上的内容都是真的。”他说。

王小川、庄辰超等互联网高管在脉脉上都非常活跃。林凡认为脉脉给了他们一个及时了解员工心声的平台。“去掉包装,还你一个真实世界,”在林凡看来,匿名区并不负能量,甚至是一种“正能量”的存在。“客观来说,如果我们今天一直生活在《新闻联播》里,也挺幸福的。”他说。

脉脉之后,无秘等匿名社交产品曾火爆一时,但这些产品的生命力都非常有限。林凡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脉脉能在实名和匿名之间做到“相互平衡”。甚至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前者用户数现在是后者的两倍。“匿名太聚焦,只有几件事情是大家特别关注的。但实名比较发散,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所以看起来才不那么热闹。”林凡说道。

“全匿名的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失控,所以实名是一个很好的定位。”张斐认为。在晨兴看来,脉脉的第一版产品还是更偏工具,并没有太多社交属性。“匿名聊天算什么社交呢?你需要有个实名的地方让大家表达自己。”在投资人的建议下,团队在2014年2月上线了实名动态功能。比如A加B为好友,B的好友C就能看到该条状态。这种情况下,“他会认为A是值得自己去认识的人”,加好友就像“滚雪球”。

功能上线的第一天,feed流因为人数过多而短暂“瘫痪”。数据上,用户活跃度翻了5到10倍。“火得有点超出预期。”齐特佳说道。一周后,他们陆续接到了很多投资人的电话。很快,这家公司就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而这也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据林凡透露,2013年年底,賬上的资金其实已经所剩无几。

另一方面,林凡从“加好友”这一动作也意识到,中国人在社交方面有非常明显的“从众”心理。“重点是要找到一个大家都愿意模仿的、低成本的事情。”他说。为了让更多人主动发表实名动态,林凡开始每天写一篇创业故事。一个月以后,随着评论和点赞的逐渐增多,他发现自己已经不需要写日记了,因为使用这一功能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这些人在写动态的过程中还有了意外收获。

在齐特佳的印象中,那些在实名动态中表现得相对活跃的大V,两三个月以后,“都纷纷换了工作,且职级变高。”

在脉脉平台上,一般有三类用户。一种是主动用户,比如想要招人的HR,想要谈合作的BD;一种是被动用户,不主动活跃,但是会响应别人的需求;还有一种就是活跃大V,他们喜欢发布内容、状态,让更多人对自己有认知和了解,从而更好地经营自己的职业形象。

本来,找人办事是一件非常低频的事情。因为不管是主动用户还是被动用户,他们的需求都是间断性的。但活跃大V不同,他们为了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会不断地生产内容,而这一点能直接促进社区的活跃度。

要想根本性提升活跃度,前提是做好内容。当然,这里不仅是指实名动态或匿名爆料。在这方面,从话题到专栏文章再到职播,脉脉其实做了很多不同形态的尝试。林凡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尝试是行业头条。它可以简单理解为职场版的今日头条,主要利用大数据为用户推荐行业新闻。“互联网的人可能不稀罕,但这是其他行业的人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据林凡介绍,行业头条功能上线后,用户活跃度有了翻倍的增长。

对运营人员来说,重点在于如何以更有效率的方式组织内容主题。比如用户在参与完话题讨论以后,平台会将其讨论内容以实名动态的方式呈现给好友,某种程度上这又是一种“滚雪球”效应。当然,也不是用户在脉脉上的所有动作都会变成实名动态。比如你跟猎头互动,可能就不会产生动态,因为这件事相对敏感。

内容方面,脉脉并不着急变现。以目前唯一有变现能力的职播为例,这一尝试也主要是为了活跃社区氛围。多数情况下,平台都是手机拍摄,与公司免费合作。只有15%的比例是通过摄像机的直播流导入,也只有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会向公司收取一定费用。目前,职播内容主打雇主品牌,即邀请相关高管介绍企业、愿景,及对人才的要求等。后期,平台可能会做更多尝试。

去年8月会员体系的上线对脉脉来说意义重大。以每月58元的会员为例,用户每月可以极速联系3个非自己人脉圈的好友,同时有30个以上的加好友名额。这套体系推出以后备受欢迎。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每周会员收入已经上涨了50倍。最新数据显示,脉脉盈利一半来自广告,一半来自会员体系。

但这家公司的野心不止于此。在林凡看来,招聘、培训,甚至是知识付费,未来都会有很大的商业价值。

目前,脉脉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从互联网人群深入到其他行业。从用户结构来看,使用脉脉产品最多的还是互联网用户。但林凡不希望局限于此,他们未来的目标是要垄断中国的500强公司。为达到这一点,他们在产品上力求简洁,满足不同行业共性;此外,他们也在与芝麻信用、京东金融等公司积极合作。现在,这几家公司也为他们带来了几百万的用户量。

“要为更多的人创造价值”。作为中国唯一的职场实名社交网络,未来的某一天,林凡希望脉脉能够成为中国的Facebook。

猜你喜欢

脉脉职场社交
脉脉酒香路 赤子报国情
社交之城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陇东皮影:刻在牛皮上的脉脉乡情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脉脉此情谁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