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17-12-11吴新潮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9期
关键词:针灸疗法肌力偏瘫

吴新潮

(厦门思明扶元堂中医康复门诊部,福建 厦门 361000)

针灸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吴新潮

(厦门思明扶元堂中医康复门诊部,福建 厦门 361000)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厦门思明扶元堂中医门诊部收治的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n=45)和中西医结合组(n=45)。为西医组患者使用常规的西医疗法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针灸疗法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中医针灸疗法;中风后偏瘫;应用效果

中风也叫脑卒中,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中老年人为此病的高发人群。此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及治愈率低等特点,其临床表现主要为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因救治不及时而死亡。此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1]。偏瘫是中风患者一种常见的后遗症。近年来,中医针灸疗法被广泛地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为了进一步探讨中医针灸疗法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05年8月至2016年8月期间厦门思明扶元堂中医门诊部收治的90例中风后偏瘫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西医组(n=45)和中西医结合组(n=45)。在西医组中,有男性24例,女性21例。他们的年龄为45~79岁,平均为(60.3±5.8)岁。他们的病程为7~90 d,平均为(35.3±4.6)d。其中,有12例完全性偏瘫患者,有33例不完全性偏瘫患者,有23例右侧肢体偏瘫患者,有22例左侧肢体偏瘫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组中,有男性27例,女性18例。他们的年龄为42~80岁,平均为(61.9±7.2)岁。他们的病程为7~90 d,平均为(35.2±4.9)d。其中,有15例完全性偏瘫患者,有30例不完全性偏瘫患者,有21例右侧肢体偏瘫患者,有24例左侧肢体偏瘫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用西医疗法对西医组患者进行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根据患者的原发病对其进行降血压、降血糖及营养脑神经等对症治疗。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的颅内压若明显升高,应及时对其进行降颅压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中西医结合组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是:1)对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苍白等肾虚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为滋肝补肾。所选的主穴包括肝俞穴、肾俞穴、太溪穴、三阴交穴,配穴包括阳陵泉穴、阴陵泉穴、血海穴、梁丘穴。2)对出现惧冷、自汗、恶心呕吐、头疼等阳虚寒凝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为温阳散寒。所选的主穴包括百会穴、命门穴、大椎穴,配穴包括手三里穴、手五里穴、曲池穴、尺泽穴。3)对出现大便无力、便后疲乏、脉弱、苔白等肺脾气虚症状的患者进行治疗的原则为补肺健脾。所选的主穴包括肺俞穴、脾俞穴、气海穴、足三里穴,配穴包括解溪穴、丘墟穴、昆仑穴。针刺主穴的手法为补法,针刺配穴的手法为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在针柄处套上艾条,并将艾条点燃,每次留针20 min,每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30 d[2]。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经治疗,患者可以独立行走,其生活可以自理,其患肢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其患肢的肌力有显著恢复。2)有效:经治疗,患者无法独立行走,其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可以做简单的肢体活动,其患肢的肌力有所恢复。3)无效:经治疗,患者需要卧床,其生活不能自理,其患肢的肌力及活动功能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的例数+有效的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病程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其治疗的总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3 讨论

中医将急性脑血管疾病统称为中风。中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同时伴有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的症状。此病属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此病与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风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其残疾的发生率依然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偏瘫是中风患者一种常见的后遗症。部分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虽然尚能活动,但其走起路来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其瘫痪的下肢走一步会划半个圈。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

按照中风患者偏瘫的程度,临床上将中风后偏瘫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及全瘫三种情况。轻瘫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肌力减弱,其肌力为4~5级,其日常生活不受影响。不完全性偏瘫患者的肌力为2~4级。全瘫患者的肌力为0~1级,此类患者的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机理为脉络空虚、气血痹阻、正气不足、经脉失养。中风后偏瘫的发病机理为年老气衰、肾阴不足、心火暴盛。研究发现,中风与精神因素、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嗜食肥甘、吸烟酗酒者容易罹患中风。

研究发现,中风不仅会损害患者的脑实质,还会损害其智力、视觉、听觉、肢体及语言功能。此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能力均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应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在通常情况下,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效果较差。近年来,临床上在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通常对其进行中医针灸治疗[3]。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可以加快其脑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和恢复其患肢的功能。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将针灸疗法应用在中风后偏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较为理想。

[1] 刘艳荣.高龄中风偏瘫患者43例接受针灸配合手法推拿治疗对改善偏瘫情况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1(12):34-35.

[2] 吴忠源.中医针灸结合康复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11):123-126.

[3] 吴雪曼,李安会.评价中风偏瘫患者实施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医临床研究,2015,16(11):35-36.

R245

B

2095-7629-(2017)9-0140-02

吴新潮,1964年8月18日出生,湖北孝感人,毕业于武汉职工医学院,本科学历,职称为主治针灸医师,原中国针灸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于中风病、疼痛病的针灸治疗,从事中医针灸工作三十一年,现任厦门市思明扶元堂针灸科主任

猜你喜欢

针灸疗法肌力偏瘫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8种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网状Meta分析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便秘不想吃药?试试针灸疗法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针灸疗法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