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抛锚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7-12-10朱金成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理论

朱金成

本文对建构主义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理念等做了阐述介绍,从有效教学的理念出发,结合高中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例,探究“抛锚式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性。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基本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发挥其认知主体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积极思维、努力探索,使自己能顺利完成对主题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逐步提高自控能力,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活动进程的简称就是通常所说的“教学过程”。那么,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又应是怎样的呢?如上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抛锚式教学的应用

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另外一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就是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识别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抛锚式教学遵循两条重要的设计原则:(1)所谓“锚”应该是某种类型的个案研究或问题情景;(2)课程的设计应允许学习者对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历史学科是一门基于具体史实、规律性很强、联系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设计出“锚”,并围绕之展开探究,因此我认为“抛锚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实用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抛锚式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

1. 课前的充分准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原来的一说到底的“演员”(主角)转换为幕后引导的“导演”。课堂大部分的时间都让学生自主学习。这并不是说教师的工作量减少了,相反,为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情境”,为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必须花更多的精力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2. 课堂基本步骤和时间安排(导学案学习模式)

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先做预习工作,课堂上:课标解读→设疑导读→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适度引导、解析→练习反馈。主要特点是创设情境、启发学习、引导探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3. 提倡教学形式多样化,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四大要素是:“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我们一直强调学生并非被动接受或完成课堂学习,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这是形成“意义建构”的关键。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形式必须多样化,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还处于初步的尝试阶段,存在很多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作为一线历史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探究新的方法和途径,大力促进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历史教学改革的發展。

责任编辑 韦英哲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