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2017-12-09苏静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课程设置

苏静

摘要:随着国际经贸的繁荣发展,对于既掌握学科专业技能,同时又具备一定外语水平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语言教学必须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与经济、社会密切结合,这正是应用外语学科的创设宗旨。在这一领域,法国高校已累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可以此为借鉴,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就业渠道及教学研究等不同角度对应用外语专业建设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应用外语;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及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也受到了挑战,单一的语言技能已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外语只是一种媒介和手段,只有将其与具体学科相融合,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使语言学习获得真正的生命力。当前,各领域均需求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实用型人才,专业课综合化、人才复合化和培养融合化构成了外語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总体趋势,应用外语专业(LEA)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采用“外语交际技能+跨行业知识背景+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以语言为基本立足点,结合商业、法律、医学、信息、科学、工程、传媒等专业知识,致力于拓宽专业口径,既可增加学生择业的竞争力,也能为其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在欧美国家,这一学科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而在我国,外语教学相关改革仍处于探索阶段,基础相对薄弱。笔者从专业建设的视角,对应用外语学科在法国高校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剖析了其成功根源及借鉴意义。

二、法国高校应用外语专业发展概况

在多元文化价值观的指导下,外语教学一直是法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的法国正处于失业率上升的大环境中,而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而言,其出路大多局限于教育或科研行业。作为调整性方案,应用外语专业的诞生提高了教育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契合度,在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扩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法国教育部于1973年和1977年两次颁布法令,对专业的性质和内容作出了详细定义和说明,正式确立其地位。

作为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专业,应用外语学科体系建设已逐步趋于完善,成为法国高中毕业生的热门选择之一。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法国约有36000名应用外语专业在校学生,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超过50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65%左右,相当一部分为知名的人文社科类或综合性院校。其中十所位于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巴黎大区,而工业及能源产业发达的罗讷一阿尔卑斯大区,地缘优势明显、教育科技资源集中的普罗旺斯一阿尔卑斯一蓝色海岸大区则分别拥有五所及四所,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高普及率昭示了应用外语专业光明的发展前景。

三、法国高校应用外语专业特色分析

通过与市场的不断磨合,设立应用外语本科专业的法国高校已构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特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归纳:

(一)培养目标

在固有观念中,学校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职场则对技能和才干更为重视,实质上,两条轴线为互补关系,并不对立,应用外语教学致力于探寻双方融合的途径,以培养精通外语、掌握职业领域相关技能、背景知识全面的应用型双语或三语人才为目标,在赋予语言核心地位的同时,也注重其他学科的平衡发展,普遍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能力:

1.语言基础

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两门外语,二者水平相当,口语及写作能力并重,且鼓励学习第三门外语。根据法国参议院文化事务委员会确立的基本指导思路,多元化外语教学应贯穿于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高校与中小学的外语课程紧密衔接,为应用学科与语言的融合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应用外语专业所提供的语种组合多达十余种。鉴于英语的普及性及其国际地位,高校一般将其作为必选的第一外语,即采用“外语A(英语)+外语B”的模式。基于各地区社会经济背景和人文资源的差异性,第二外语语种的设定也带有明显的区域化特色,邻国语言多为首选。比如东南部及地中海沿岸地区高校多开设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其中佩皮尼昂大学还专门将加泰罗尼亚方言作为外语语种之一,因其所在城市毗邻经济文化发达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而德语在东北部地区的学校更受重视。近年来,随着法国与亚洲地区经济贸易交流的日益繁荣,相当一部分高校也将汉语、日语、朝鲜语、阿拉伯语等亚洲语言列入了备选语种。

2.文化背景

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政治、法制、经济等各领域背景知识,从而进一步深化对于语言所承载的文明内涵的认识。

3.专业技能

以应用为最终目的,在外语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职业能力的深度拓展,是促进外语教育发展的有效方法。应用外语专业重点发展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工具能力,即要求学生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企业运作模式,拥有一定的项目分析和决策能力,能够在工作中体现辩证思维和严谨逻辑,独立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责任感、团队精神及接人待物的礼仪;再次为系统能力,强调对环境的适应度、工作积极性及创造力。全面的个人素质加上出色的语言技能辅助,能够保证毕业生胜任不同领域的工作。

(二)教学组织

1.课程体系设置

法国高校应用外语本科学制为3年,课程分为6学期完成。每周约20-25课时,课后需保证同等的自学时间。达到180学分即可获学士学位,即平均每学期需修满30学分。签署于1998年的“巴黎声明”正式确立了建立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空间的目标,有利于打破壁垒,消除差异,实现资源的协调、共享、流动和优化。这一声明的签署也为博洛尼亚进程(即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的诞生提供了契机。为提升教育体系的国际清晰度,法国教育部于2002年4月颁布的相关法令明确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方向和原则,规定法国高校普遍采用欧洲学分转换体系(ECTS),学生所获得的学分在欧洲院校之间得到相互承认,为促进学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外语教育的发展和繁荣尤为有利。endprint

在课程组织方面,教学内容以单元形式划分(UE),包括必修的基础教学单元、补充教学单元以及选修的开放性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下属约4~5门具体课程,而每门课程又由几个相关模块构成,如鲁昂大学应用外语专业基础教学单元的经济学专题课程中,就包含了基础统计工具和时事分析两方面内容。总体上,整个课程体系架构完整,层次清晰,详略得当。

从授课形式角度观察,专业教学一般采用大班教学的理论课(coats magistral)及小班教学的练习指导课(travail dirige)相结合的形式,保证学生既能够抓住重难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又能有更多交际锻炼机会,强化表达能力,达到最佳效果。此外,教学工作坊(atelier)的开展也相当普遍,要求学生保证一定的阅读量,善于总结和创新,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构建“讨论启发式”的课堂模式,展现语言教学的活力;而强化辅导课(tutorat)作為另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同样以对话和沟通为核心,由本专业高年级学生或研究生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指导,相互交流经验,提高学习效率。

专业方向的细化为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石。各院校第一学年开设的所有课程均为公共主干课程(Tronc commun),面向本专业所有学生,以帮助其储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自身定位。第二学年开始分方向教学(部分高校为第三学年),学生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应用外语专业的教学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会依托学校特色进行设定,如地处南部度假胜地蓝色海岸的阿维尼翁大学,基于当地游客众多、商贸繁荣及教育资源发达的优势,其应用外语专业分为商业贸易、商务旅游翻译、教学法三个主要方向;巴黎第七大学拥有孔子学院,东亚语言教学资源储备丰富,其开设的国际贸易外语方向旨在为法国与东亚国家的经贸交流培养后备人才,而得益于该校雄厚的法学学科实力,法律外语方向也颇受本专业学生青睐;在培养了大批电影、电视和广播人才的巴黎第十大学,新闻传媒外语是该校应用外语专业学生的热门选项;以商科和社会科学著称的佩皮尼昂大学将PAMEF合作项目(一个在法语国家和地区发展互助合作储蓄及信贷业务的项目,面向相关机构的负责人开展管理学远程培训)作为可供外语学院学生选择的方向之一,有针对性地为其输送人才。在方向选定之后,各高校基本都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目标进行调整,满足其多样化需求,体现了宽容、开放的态度。

具体到课程设置层面,各高校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方向得到了更为清晰的体现。以阿维尼翁大学应用外语专业课表为例,第一学年的基础教学单元以语言强化课程为主,包括第一和第二外语的翻译、语法、理解、会话和国家文化等,而补充教学单元中则适度引入应用内容,让学生初步接触和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信息。由第二学年开始,分流后的语言课程逐步将重心转向相关领域的专业词汇学习及应用文写作训练,与职业技能教育更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商业贸易方向开设了当代经济问题解析、公司法、企业策略、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与商贸活动密切相关的课程;商务旅游翻译方向的核心课程有统计学、报刊选读、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经贸翻译等;教学法方向面向有意愿从事对外法语教学(FLE)工作的学生,其精品课程包括语言教学法、教学环境分析、教学技能培训和实践等。

巴黎七大应用外语专业的课程设计则更具针对性,体现了语言所承载的人文内涵和商业价值。国际贸易方向学生多选择亚洲语言作为外语语种,所研修的重点课程包含跨文化交流、亚洲时事、亚洲地区英语报刊导读、法国媒体眼中的亚洲国家形象等;语言与法律方向学生毕业后将就职于司法领域,其专业课程包括司法语言学导论、商业法、合同法、国际公共法及欧共体法律体系等;语言产业及专业翻译方向涉及新兴的数字化信息行业,学生倾向于从事文献管理、术语翻译和多语种编辑等工作,主修课程为语言分析工具、语言信息化处理和双语术语;语言与文明方向强调语言与社会历史的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国际社交能力,主干课程包括不列颠和北美文明、日耳曼和西班牙文明、报告写作技巧等。

虽然秉承多元价值观,但各高校也相当重视母语的强化教学及民族文化的弘扬。纵观多所院校应用外语专业的排课计划,法语课程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论述技巧、篇章阅读、文本分析、历史文化等内容。语言具有共性特征,良好的母语基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均能对外语学习产生积极的正迁移作用,只有维系好本民族的精神纽带,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

2.实习制度

作为理论知识的检验和内化过程,实习是应用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所有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均要求学生完成为期6周到8周的海外实习(一般提倡在所学语言国家进行),并赋予相应学分,旨在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化,帮助学生充分融入海外企业的工作环境,明确今后服务的领域。完成详细实习报告并通过答辩是顺利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学生还可报名参加欧洲大学生交换项目(Erasmus)或其他双边合作项目,以互惠生或国际志愿者的身份在海外高校度过为期半年到一年的留学生活,锻炼语言能力,转换思维模式,体验当地风土人情。

3.考试制度

本科考试制度由考查和考试两部分组成。前者根据课堂表现及平时成绩等标准进行综合评定,后者则在期末以口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法国高校奉行宽进严出的政策,通过严格的淘汰性考试制度加强教学监控,保证毕业生质量。以南特大学2012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第一学年应用外语专业的招生规模为626人,升入本科二年级时减为345人,而最终获得学位的只有294人。高淘汰率的压力将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高校的学习节奏,有利于打造高等教育发展的精品模式。

4.师资结构

根据规定,三分之一左右的专业教学内容须由来自企业或相关机构的外聘兼职教师完成。工作在行业第一线的人员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科最新发展动态,使得教学贴近现实,更具前沿性和针对性。他们还可以对教学计划的制订及课程开发提出建议,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的平台,有助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endprint

(三)就业前景

得益于扎实的语言功底及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应用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包括商贸(进出口贸易、采购、销售、接待、后勤服务、商务顾问)、文化交流(公关、翻译、档案管理)、新闻传播(广告、技术编辑、网站管理、媒体策划)、教育培训(对外法语教学)、旅游(旅游产品开发、酒店管理)、行政管理(公务员)等等。通过语言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结合,学生能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质,在职业道路上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成立于1972年的国家应用外语协会(ANLEA)每年召开综合性学术会议,提供交流平台,协助高校筹集教学经费,联合推进相关研究,在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提升专业地位,并通过校际交流及海外教育巡展等方式实现专业的国际化发展。

众多从事应用外语教育工作的教师和学者也结合实践体会,在这一领域内进行沟通和探讨。2002年,时任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讲师的伊丽莎白·克罗斯内(Elizabeth Crosnier)发表文章,从课程完整性、社会期望值、学生参与度、师生关系、软硬件投入、评价标准及专业定位等各个方面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论述和深入的思考,分析现有矛盾根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意见。其观点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对之后专业规划的进一步完善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法国高校应用外语专业建设经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作为指导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修订于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已将培养目标设定为“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明确了外语专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但就目前总体情况而言,我国高校应用外语本科专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大多由高职高专教育发展而来,在人才规格、管理体制及培养模式等方面均已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的需要。应用外语专业在法国良好的发展势头主要得益于职业化、国际化和跨学科性这三个鲜明特征,这也为我国相关专业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经验借鉴。

(一)明确主导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国内现行的外语教育模式仍带有浓厚的应试教育成分,学生实践和创造能力较弱。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大多照搬专科教学计划或沿用中学教学计划。相关理论研究也相对滞后,远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已成为制约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不足,应调整办学理念,从教学目标、学分体系、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市场需求、就业渠道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借鉴海外高校的成功经验,以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主线,深化改革,拟定一套系统、完整、清晰的发展方案,奠定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

(二)增加应用型课程比重,培养多元化人才

国内的应用外语本科专业虽在课程改革方面做了一些积极尝试,但由于应用课程所占比例偏低,且多在高年级才以选修课形式开设,学生的认识相对肤浅,专业认同感不足,致使语言优势也无法充分发挥,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据统计,目前能完全胜任专业会议口译任务的人员仅占整个行业的5%左右。

因此,制定教学大纲时须突破局限性,在保证语言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减少部分纯理论性课程,把语言实践能力放在首位,提升专业化程度;注重创新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建设,实现过程教学、实践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结合,保持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和灵活度。例如,在现行的“基础外语+高级外语”模式上,将第二阶段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为“高级外语+专业外语”的组合,形成“金字塔模式”,并注重进行听力、口语等交际技能训练,使教学进程更具连贯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突出特色,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在不同领域工作中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

此外,应用课程的设置应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精准定位,实现校内及校际优势资源的共享。当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外语专业所设置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经济类院校外语专业开展的会计基础技能培训等,均可作为很好的参照。应秉承这一理念,在相关领域继续深入探索,凸显外语人才知识结构的宽厚性和系统性。

(三)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

现阶段,国内应用外语专业教师队伍绝大部分由本校专职外语教师构成,外聘教师制度尚未得到全面推广,教学环境相对封闭,导致授课内容缺乏实用度和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行业的实际需求。

为了保持外语教学的时效性,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逐步完善双师制,有计划地从各领域引进兼职教师,使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更为合理;同时定期选派专职教师到一线进行相关实习和培训,与行业接轨,使其兼具理论能力和实践水平。

(四)发展校企合作机制,拓宽就业途径

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建设初期的應用外语专业尚未健全实习和就业跟踪机制,未能有效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这也是限制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支撑基础。为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职业认知,在对口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语言特长及专业技能,学校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与旅行社、企业、宾馆、医院、报社等各部门建立联系,为学生开辟多个外语实训基地,鼓励其将语言学习成果充分应用于实践中,实现自我价值。校方须将加强校企合作的指导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在学校与就业单位之间形成互利互惠的良性运行机制,为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全面的选择空间和多方向的就业出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外语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核心理念与外语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契合,在国内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处于转型时期的各高校外语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突破传统的学科局限性,把握机遇,大胆创新,促进特色课程的优势融合;通过持续调研和追踪,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水平,及时调整教学规划,探索语言资源和专业技能的最佳结合模式,推进应用外语这一新兴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建立更具弹性和跨越性的外语教育机制。endprint

猜你喜欢

复合型人才专业技能课程设置
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第三语言韩国语教育
基于校企合作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的跨界培养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有感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