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克木散文的趣味性研究

2017-12-09李梅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金克木趣味散文

摘 要:金克木的散文以丰富的学养为基石,以文化为主要言说对象,以丰富的人生经历为主要内容。这使得他的散文以学术取胜的同时还表现出了一个智者雅致的情趣。而这种趣味主要从其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表达、写作技巧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关键词:金克木;散文;趣味

金克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老生代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大多属于文化随笔,从佛教、语言学、数学、地理、天文、哲学等各个角度对文化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谢冕先生在评价金克木时曾说他“把传统的散文小品学术化了”[1],文化确实是他散文写作的主要对象。但他往往从身边小事入手,然后气定神闲的将学术问题引入散文,用浅显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学术问题还原到日常生活中,如话家常般展示着他对文化的独特见解,这就赋予了他的散文一种与众不同的趣味。

一、复杂有趣的内容选择

金克木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做底蕴,散文的内容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但无论内容如何复杂多变,最后都落脚到对文化的思考上来,且都有一种风趣活泼的格调,吸引着读者。金克木有许多怀念先师故友的文章,他们有些是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大学者,有些则只是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可金克木先生总能抓住他们性格中最与众不同的那部分来写,如他在《记徐祖正》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徐先生个子很矮,皮鞋是特制的高低,手里经常拿着一根西式拐杖。我一见他就仿佛遇上了夏目漱石。”在此,金先生以一种调侃甚至戏谑的口吻,短短几十个字就让徐祖正教授“老顽童”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印象深刻。此外他还在散文《忘了的名人》中表现了“傅胖子”(傅雷)的霸道、在《少年徐迟》中表现了徐迟永远只有18岁等特点,读过后总能让人对他们过目不忘。

金克木的散文中还有许多记叙他经历的往事的文章,这些文章同样写得趣味十足,读来总能让人捧腹。如《挨炸记》中就讲述了他自己在战争中“逃警报”时的几件趣事,在轰炸平息后“母子两人吃了一顿庆祝自己生命财产无损失的酒菜饭,醉醺醺睡了一大觉,醒来天已黑了。”但作者却在文墨将文笔一转,发出了“自然界不是永远都有诗情画意的。在生死一线上能习以为常悠然自得,这只有中国人才做得到吗?未见得。这是好还是不好?不知道。”[3]这样的议论。由此可以看出,金克木在文中并不是简单地用幽默逗趣的事例去引起读者的发笑,而是通过这些生动幽默的事例引起读者们去关注这些事件背后深层的文化问题。

二、风趣闲适的语言表达

语言既是作者审美情趣的外化,也是创作上的关键。金克木散文所表现出独特的趣味性与其写作的语言特点有着极大的关系。综观金克木的散文,平白如话的口语与大量对话体的使用是对增强其散文的趣味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克木的散文多是用平白如话的口语写成。但平实并不是平淡,金克木平常常用一些充满想象的語句使他的表达生动形象。如在《代沟的底层》一文中,金克木形容温源宁读古诗时“仿佛会见了一位宋朝或明朝的词人、文士,那么温文尔雅。”他说英语时“那么自然随便,轻轻的低语,和他的中国话一模一样。法国的蒙田、英国的艾狄生,中国的陶渊明,化为一个人来到我的面前了吗?”短短几行字,作者就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温源宁“温文尔雅”的学者风范。在描述诗人南星时更是以调侃、逗趣的口吻说他“不过也有不关文章和翻译的小疵,好像美人脸上有两三个雀斑。”[4]由此可见,金克木的散文虽然都是一些朴素平实的日常口语,但格调是活泼自然的。

金克木在散文写作中,常使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对话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如《与诗对话:<咏怀>》中,金老就假借作品与人的直接对话,提出了自己对古诗<咏怀>的独到见解。值得一提的是,对话体是金克木散文中常见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如《与小说对话:不败求败》、《两个月亮》、《北京对话》、《显文化·隐文化》等都用了对话的语言形式。

三、反讽和自嘲手法的运用

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趣味并不足以使金克木成为一名高明的幽默大师。金克木散文所具有的趣味性特点,其重要原因是反讽和自嘲手法的运用。反讽往往是在作者表达某种观点或看法时,具体的表述会出现与作者所思所想截然相反的一种写作手法。金克木就常常运用这种手法,如在《“道、理”兴亡》一文中,金克木认为中国的“道”、“理”已经消亡了,但开头却是这样写的:“我们中国人最喜欢讲道理。不论识字不识字,读书不读书,大家都知道凡事要讲道理,也就是讲理。‘你讲不讲理?是吵架和打架的序言。”文中他并不是站在权威者的地位对其他人进行揶揄和调侃,而是希望通过这种看似风趣幽默的讽刺警醒世人,以此为戒。

金克木的散文之所以这样充满趣味,除了他所具有的智性思维,还基于他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他相对于反讽更擅长自嘲。《末班在》里有这样一段:“现在我搭上人生的末班车,回想1933年去沙滩北大法文组当末班车的无票乘客,从此和外文打交道,可说是一辈子吃洋文饭。然而说来很惭愧,对于外国文,我纯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用就忘,可以说是一生与外文做游戏。”在《末班车》里有这样一段:“现在我搭上人生的末班车,回想1933年去沙滩北大法文组当末班车的无票乘客,从此和外文打交道,可说是一辈子吃洋文饭。然而说来很惭愧,对于外国文,我纯粹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不用就忘,可以说是一生与外文做游戏。”反讽的同时自嘲,表现出了一个智者从容的人生之思,而他的幽默正是来源于他对生命和生活的从容坦然。

金克木的散文以学术取胜的同时还表现了一个智者的幽默诙谐。金克木以一种轻松活泼的笔调,无论是怀人记事、还是论事评理都别有一番趣味。特别是反讽和自嘲手法的巧妙运用更是让他散文不光生动传神,而且颇有智慧,充分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洒脱与机智。

注释:

[1]谢冕著.红楼钟声燕园柳[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l版,第213页.

作者简介:

李梅(1992.01—),女,汉族,云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金克木趣味散文
金克木自学成才
金克木自学成才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