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地栽培蔬菜 地面不宜全覆盖

2017-12-09

农业知识 2017年46期
关键词:保护地根系水分

保护地栽培蔬菜 地面不宜全覆盖

每年深秋,初冬季节,对于北方蔬菜栽培的农户,采用冬暖式或拱棚栽培。为了提高地温,减少棚内土壤水分蒸发,降低保护地内的空气湿度,减少栽培蔬菜的病害发生,而采用“地膜将地面全覆盖”方法。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够科学合理的。

一、地膜全覆盖后影响土壤的气体交换。土壤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若把地面全用地膜覆盖,将使土壤通气状况恶化,不利于根系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土壤通气状况较好,其空气含氧量大于3%,根系吸收能力较快。否则,土壤中的气体交换受阻,土壤中氧气缺乏、二氧化碳积累较多,一方面影响根系的呼吸作用以及根系对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因为,土壤严重缺氧时,根系在无氧呼吸中会产生有毒物质,使植物中毒死亡。另一方面土壤中的二氧化碳,也因地膜的阻隔无法释放供蔬菜利用。

二、冬季气温低,保护地空气湿度大,加重蔬菜病害。特别是阴天时,大多数农户为了保温而不放风排湿,但保护地内蔬菜的蒸腾作用仍在进行,潮湿空气遇水凝结成水滴落在地膜表面后,不能被土壤吸附,又重新蒸发到空气中。如此恶性循环使得空气中湿度不断增加,加重蔬菜病害的发生。如果棚膜全部采用无滴膜会加重蔬菜病害发生。

三、早春季节温度高时,会造成棚内空气湿度变小,引发高温危害。3月以后外界温度升高,晴天密闭温室的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为了降低室温,就需长时间放风。但是由于地膜阻碍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并且棚菜的蒸腾作用散发的水分远远低于室内空气水分的散失量,再加上室温较高,蔬菜根系吸收能力较弱,使得保护地内空气相对湿度变小,导致蔬菜发生高温危害。

四、棚内地面全覆盖,降低了土壤调节室温的功能,不利于棚室保温防寒。地面全部用地膜覆盖后既不利于土壤白天吸收存贮热量提高地温,也不利于土壤夜间向空中散热提高夜间棚内温度,降低棚室的防寒能力。据有关资料,2月凌晨6时棚内温度比无地膜覆盖平均低1℃左右。

五、棚内地膜全覆盖会造成土壤表层长期湿润,使栽培蔬菜根系入土浅,吸收肥水能力变差。如遇棚内高温容易造成“烤根”现象,不利于蔬菜高产、稳产。

六、棚内地膜全覆盖不便于中耕松土和追肥。可采取大小垄栽培,地膜只覆盖栽培垄,且在小行距上进行。灌溉时采取膜下暗灌。在大行间覆盖腐熟有机肥和作物碎秸杆来吸贮热量和水分,调节保护地内的温湿度。

(孔凡红 山东省临清市邮政局“三农”农技师)

猜你喜欢

保护地根系水分
果树根系修剪的作用
山桐子雌树根系结构分析*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苯中水分的检验
雅安市:织密根治欠薪“根系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减盐不如减水分
长期膜下滴灌棉田根系层盐分累积效应模拟
保护地专用茄子新品种哈茄1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