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体 教出“神”韵
——以教学《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

2017-12-09谢美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大陆桥视野 2017年12期
关键词:神话文体文言文

谢美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立足文体 教出“神”韵
——以教学《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

谢美云/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石碁中学

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容易受中考考题影响,与之对应的教学内容一般为解词、释句、理解文意。这种强调学习和积累古汉语知识、忽视文本特征的解读方法,与新课标中“随文而教”的观点是相违背的。笔者以教学《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强调文体重于语体的观点,探索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品读神话,读出“神”韵的方法。

随文而教;神话故事;文体重于语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七~九年级学生阅读文言文,要达到“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要求,在“实施建议”中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近年来,由于广州中考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比较固定,考点主要包括解释重点文言字词、翻译句子和理解文意,致使文言文教学越来越走向古汉语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越来越枯燥。很多教师不厌其烦地带着学生整理课本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等多种文言现象,积累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特殊文言句式,敦促学生翻译全文、背诵警句。貌似脚踏实地地教学活动,实际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记忆和训练上,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具体特征,影响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更谈不上让学生“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提升语文素养了。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把文言文这种语体单独列开,冠以特例,而应当立足文体,从具体的文本出发,教出语文味,真正让学生掌握各类文体的阅读技巧,帮助学生建立由“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笔者以初中语文神话故事《共工怒触不周山》为例,探讨如何教读文言神话,教会学生读懂、会读神话故事。

一、立足文本,确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指导课堂教学

笔者由于参加了学校与广州某高校合作的“卓越教师提升工程”,接到任务要准备说课、磨课和上课等活动,这一次恰好选择教学人教版2001实验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课《短文两篇》。这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的最后一课,整个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有关探险的课文,不过,25课有别于其它课文之处在于,这是两篇文言文,其内容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考虑到文言文在整个考试中的分量,我按照自己的理解,选择了“去其花俏 落实双基”的惯用教学方法,准备扎扎实实引导学生解词、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当堂背诵,然后再简单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归纳夸父与共工之间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去把握两则神话故事蕴涵的深刻意义。笔者在多番查阅网络资料、学习教学参考书后,确定了如下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积累“逐走、北饮、道渴、触、维、绝、不满、归”等词语的含义。(重点)

2.培养学生根据课下注解正确翻译、理解课文的能力,背诵全文。(重点)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领悟神话故事蕴涵的深刻意义。(难点)

神话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包括神鬼的故事和神(鬼)化的英雄传说。其产生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它是一种精神寄托、人类的向往和宗教的实化展现,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曾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此,教学这一课,无疑离不开想象能力的培养。笔者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再三推敲,重新确定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的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想象手法在神话故事中的运用。

2.品读文句,学会分析共工的形象特点。

3.背诵全文,积累“触、维、绝、倾、不满、归”等文言词语。

二、发挥想象,用神话的方式读文本,读进人物的心理

黑格尔说过:“古人在创造神话的时代,生活在诗的气氛里。所以他们不用抽象演绎的方式,而用凭想象创造形象的方式,把他们最内在最深刻的内心生活变成认识的对象。”神话故事记载着远古时期人民丰富的想象,无论是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还是发明神话,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以及了解自身起源等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这是人类在儿童时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最初尝试,尽管在今天看来,特别是在发达的科技面前显得比较朴实,但是却反映了上古时期人民的智慧和愿望。学习神话故事,就要了解神话的这一特点,用古人创作神话的方式来阅读神话,真正感受其想象的魅力,读出“神”韵。

(一)品读“神”语,了解“神”人

神话故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记载的是远古时期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对英雄气概的想象,如《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找出文中关于共工这一形象的具体描写,通过品读“神”语,了解“神”人的奇特之处。笔者主要采用了“步步逼近”的提问方法,课前预设了如下问题:

1.这篇神话故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结合看下注释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2.文中最能体现共工这一形象特点的是哪些词?你从中读出了共工是一个怎样的神?

3.在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曾经出现很多困惑,你觉得,这个神话故事主要回答了什么问题?(“日月星辰移焉”“水潦尘埃归焉”)

(二)展开想象,续写“神”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中,重点叙写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失败之后“怒触不周之山”而造成的后果,用文言文语体,十分简洁扼要,当中还存在很多可以想象的细节,如“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场面,共工失败后的去向等,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肯定也是十分感兴趣的。活学活用,我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充满想象和幻想的魅力,正好也可以自己尝试着扩写故事或续写故事结局。笔者在课堂中设计了如下题目,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中“想象”和“幻想”的魅力。

1.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时,心理是怎么想的?请发挥想象,写一段心里独白。

3.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失败后,他怒触不周山,宣泄自己的情感,之后还会怎样做呢?

请结合文本和课前查阅的习惯资料,在以上三道题中任选一道,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续写或改写神话故事。

这一设计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回顾所学神话知识,整理神话的基本特点,由篇及类,教会学生在写作中掌握学习神话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多方延伸,感受“神”韵

读了《共工怒触不周山》,了解了神话的特点,还应当学会阅读神话的方法,并将它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笔者在课堂上给学生推荐了《淮南子》和《山海经》两本书,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对其中一本书进行研读,包括设计研读计划、合理分配研读任务,最后,以读书汇报会的形式,指导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演讲、或讲述故事、或扮演神话剧,尝试从“课内”到“课外”、从“教读”到“自读”到“课外阅读”的阅读体系的建立,真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提升阅读素养。

[1]何新:《何新 国学经典新解 系列•诸神的起源》.北京:时事出版社.2 007 年版

[2]吴宓:《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18期

[3]教育部制订:《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百度学术.2011年版.

备注:本文为广州市教育科研协作基地——基于“五环学习法”的特色发展研究基地(编号:14XZ1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神话文体文言文
爱情神话
文言文阅读专练
论中国文体发生与早期发展的途径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明清“四节体”戏曲及其文体价值探赜
神话之旅——奇妙三星堆
神话谢幕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