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2-09

金融经济 2017年18期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现代化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6)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金婷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086)

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之间的配套发展既是城镇化发展的需求亦是农业发展的需求。本文基于阐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两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土地资源、资金管理、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收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一)快速城镇化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基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城乡经济状况,给予了农业设施与环境改善的基础。自建国以来,我国在城镇化建设中给予了大力支持且推动了其快速发展,促进城镇交通、电力、通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渐形成城乡连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城镇先进技术、管理模式、教育资源、文化产品等向广大农村辐射,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农业信息化、规模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等水平随之提高。另一方面,基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技术上的革新,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带动了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的发展。同时,基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提升,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之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发,朝着农村与城市一体化方向迈进。如此不仅促使了城乡经济的同步发展而且更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输出更多的资源,达到了两者之间资源的最大化配置,最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既能够为城镇化的发展输入各类农业相关的生产要素又能够为城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动力。同时,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即提升了农民的消费能力,为城镇化中的各类配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消费对象,尤其是为房地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推动了城镇经济的有序发展。同时,基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能够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及吸引外来人员或企业的投资,不仅能够为农村富余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而且能够吸引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由此形成了城镇企业向乡镇企业转移,乡镇企业向城镇企业发展的局面,城乡人力资源合理流通的良好局面,加速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流失

基于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出现了新的现象也即“空巢老人”,农村“一元化结构”日益明显。根据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我国60%的新生代农民工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技能,“80后”和“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回家务农者分别仅占7.3%和3.8%。农村有限劳动力资源的持续流失,青年劳动力弃农厌农,阻碍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保障

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而由于现代农业投资成本高、见效慢、风险高等原因,使得农业投入须谨慎,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农业发展资金。同时,在现行征地补偿机制下,农民所获得的土地征收补偿收益较低,地出让金虽然来源于土地但却用于了城市化建设也即导致现代化农业建设所需资金被挪用或占用,致使现代化农业应当配置的机械以及技术与城镇化进程之间相脱节。

(三)农业耕地数量锐减

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源,尤其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在锐减的同时向城市周边“蔓延”并逐渐向农村土地资源扩展,致使农业耕地在不断缩减。虽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人口不再仅仅依赖于耕地谋生,但是随着耕地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人口的持续增加,两者之间的矛盾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同时,因政府管理上的不完善,政府或开发商在征用农村土地资源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侵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屡禁不止,极易进一步激发矛盾。

(四)土地收益分配和资源配置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主要由政府主导,以各级政府行政推动为主,市场发挥作用十分有限。这种城镇化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通过制定和贯彻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进行城镇建设和城市扩张,通常行政权力决定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造成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脱节,相比城镇经济的发展农业的基础设备本就薄弱而且随着农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更是后继无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流入城市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耕地荒芜。同时,因农业经济整体能力的不足导致农产品加工能力较弱、农业配套旅游业或休闲农业发展滞后。同时,因城镇化是主要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基于政府管理或需求促使大量的优质资源从农业涌入城市,不论是农村优质人才转向城市还是农业优质资源被城市占用,均是直接削弱了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此与发展现代化农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以及技术等资源相背道而驰,最终损害的还是农业可持续化发展。

(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阻碍城乡一体化

由于经历战争的摧毁,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恢复和推动经济发展采取的措施是稳定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扶持工业的发展也即“以农补工”。一方面,基于政策的优待将农业以及农村的优势资源转向于工业发展;另一方面,又以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等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导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后,由于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向城镇转移,虽然为农民提升经济收入提供了更多渠道,但是并未是基于发展农业的前提而且将农民脱离了土地,农业落后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上改善,城乡经济的差异在逐渐扩大,城乡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扩大。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将有限的财政拨款或其他资源重点投入在了城市,农村获取的资源极少,致使两者发展不均衡。

三、协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实新型城镇化建设队伍

其一,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政府要强化对大学生资源的管理,引导大学生向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转移,以为城镇化与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其二,要根据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驾驭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能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提升资源的利用进而不断提升劳动生产效率,以加速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同时,制定政策的优惠以吸引大学生等优质人才在农业经济中发掘出创业项目,以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致富。

(二)健全农村土地开发利用格局

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明确区划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界限,从而严格保护耕地资源,并且鼓励城镇建设用地从荒山、荒地和贫瘩农业用地获取。同时,针对于当前农村大量土地资源限制的情况要制定相应的土地制度改革措施,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制定土地流转、土地出租、土地置换等措施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一方面,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资源。

(三)采取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模式

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以探索和制定符合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模式而且需以市场为主导。不论是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还是国外成功经验,城镇化与现代农业的一体化发展的主导者应当是基于政府先期主导的基础之上逐步想市场主导过渡,促使城乡资源之间的合理有序流通,进而实现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将城镇化的发展由政府主导转向为市场主导,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由此带动城镇化与现代化农业的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化格局的桎梏,实现城乡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和共同发展,以及城乡共享日益发达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推行新型城镇化战略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农民的自由迁徙、居住、择业、交易权和产权,进而为城乡各类资源的合理流动提供保障,同是政府减少之类干预仅需在公共管理的宏观层面上给予指导和规范即可,具体发展事务交由市场来主导。

(四)转变二元经济结构和促进城乡一体化

深化我国户籍管理、就业、教育、金融、医疗、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为适应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在大力推进居住证制度的基础之上不断放宽落户政策,为人口的有序流通提供基础,尤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提供支持。当前,已经有部分地区在户口的管理上实现了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统一,为人才的引进以流动减少了后顾之忧,对于其他地区而言在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可进行效仿,同时中央可基于发展形势出台相关政策。地方政府同样要基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以及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为人才的引进与流动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尤其是在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减少城乡户口之间的限制。此外,要强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尤其是在人才引进方面要给与政策上的优待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吸引农村走出来的人才返乡创业和建设家乡经济,进而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1] 赵弘.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2(12):15-16.

[2] 王春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机理与实证检验[J].《江汉论坛》,2013(11):60-64.

[3] 陈锡文.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发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3 (6):28-28.

[4] 汪晓文,杜欣.中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5 (8):121-124.

猜你喜欢

城镇化城乡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