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2017-12-07李炳辉

河南医学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肌间臂丛罗哌

李炳辉

(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麻醉科 广东 珠海 519100)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李炳辉

(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麻醉科 广东 珠海 519100)

目的对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麻醉效果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12月在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治疗的21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患者入院顺序分甲组和乙组,各105例。所有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给予甲组患者质量分数为0.5%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给予乙组患者质量分数为0.3%的罗哌卡因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对神经阻滞的满意度以及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神经阻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均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甲乙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麻醉药物中毒等麻醉不良反应。结论质量分数为0.5%的罗哌卡对超声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应推广使用。

臂丛神经阻滞;罗哌卡因;不同浓度

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得到广泛应用[1]。罗哌卡因是长效、局部的酰胺类麻醉药物,特点为心脏毒性低,阻滞时程长,运动和感觉的阻滞分离效果好等,常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2]。研究显示麻醉药的容量、浓度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存在相关性[3]。本研究对209例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7—12月在遵义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治疗的210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患者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各105组。甲组男60例,女45例;年龄15~65岁;上臂手术42例,前臂桡侧手术43例,手部桡侧手术20例;体质量40~71 kg。乙组男58例,女47例;年龄16~64岁;上臂手术44例,前臂桡侧手术41例,手部桡侧手术20例;体质量40~73 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入室后,监护患者生命体征。取仰卧位,床头升高30~45°。嘱患者放松,其手臂放置自然。通过对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超声扫描,寻找前斜角肌外下方的圆形或者类圆形低回声神经干,移动超声探头,确保臂丛神经的图像位于中间位置。使用BD牌的外周神经丛刺激针,注射器同延长管相连,于超声探头的外侧段进针。根据超声图像调节针的深度和角度。经臂丛神经后外侧贴近臂丛,回抽无血后注入15 ml的罗哌卡因,后将针推入皮下,将针尖部调整到臂丛上方,靠近臂丛神经。罗哌卡因使用情况:甲组患者接受30 ml罗哌卡因(0.5%)麻醉,乙组患者接受30 ml罗哌卡因(0.3%)进行麻醉。由从业经历超过5 a的麻醉医师进行麻醉操作,如果患者术中镇痛效果差,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手术需要静注2 mg咪达唑仑、0.1 mg芬太尼。若仍不起效,须立即进行全身麻醉。本研究患者手术中均未使用咪达唑仑和芬太尼。

1.3观察指标①比较两组患者对神经阻滞的满意度:满意,患者术中无痛感;较满意,患者术中无痛感,但存在切皮感;不满意,患者疼痛难忍。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麻醉不良反应(神经损伤、麻醉药物中毒)发生情况。③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运动阻滞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

2 结果

2.1神经阻滞满意度甲组神经阻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6,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满意度比较(n,%)

2.2麻醉效果甲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2.3不良反应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麻醉药物中毒等麻醉不良反应。

3 讨论

由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阻滞效果好以及损伤小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手术麻醉中[4]。随医学影像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引导技术逐渐应用于外科麻醉。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定位更准确,一定程度上提高麻醉成功率[5]。在化学结构上,罗哌卡因同布比卡因类似,是一种不对称结构的单镜像体[6]。罗哌卡因对神经元中钠离子通道具有抑制作用,能阻断神经元的兴奋和传导。研究显示,罗哌卡因浓度为0.3%时,麻醉效果比较好,能有效阻滞运动神经,但阻滞的效果不明显[7]。罗哌卡因浓度为 0.3%~0.5%时,麻醉药物的浓度越高,其安全性就越高,且麻醉效果也更好,出现的不良反应也相对较少[8]。本研究结果显示,甲组神经阻滞的总满意度高于乙组,甲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乙组,甲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镇痛持续时间长于乙组,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研究显示,高浓度罗哌卡因影响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但高浓度罗哌卡因的镇静、镇痛效果可抵消术后恢复慢等不良影响,在患者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保证麻醉质量,宜选择相对较高浓度的罗哌卡因。

综上所述,质量分数为0.5%的罗哌卡对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应推广使用。

[1] 黄娟娟,胡焕盛,安小凤,等.同一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5,31(12):1176-1179.

[2] 叶伟光,王天龙.低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老年患者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研究[J].北京医学,2012,34(8):654-655.

[3] 陈学均,万永灵,温开兰,等.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经导管注射0.75%罗哌卡因的有效剂量研究[J].四川医学,2016,37(2):154-157.

[4] 张传利.同剂量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膈肌移动度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9):165-166.

[5] 黄刚.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0):145-148.

[6] 李少芳,叶凤卿,叶小霞,等.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J].北方药学,2016,13(3):41-42.

[7] 王乃爱.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J].医药前沿,2014,(25):161-162.

[8] 侯锐.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麻醉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8):84-85.

R 61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21.062

2017-02-16)

猜你喜欢

肌间臂丛罗哌
世界首例无肌间刺鲫鱼问世
芬太尼与曲马多复合罗哌卡因骶管注入在小儿术后镇痛中的应用对比
分析舒芬太尼、盐酸罗哌卡因在无痛分娩中应用效果
刀鲚肌间骨新类型的发现
草鱼肌间骨形态学观察与分析研究
团头鲂雌核发育群体的肌间骨形态学分析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罗哌卡因在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规范康复疗法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