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捷径,是世上最远的路

2017-12-07山东青青

哲思 2017年11期
关键词:捷径文凭纸片

◎山东青青

上学时,语文老师极其欣赏我的文笔,我写的作文都被当作范文来读。两节作文课,我一节半课用来玩,余下的半节课,不用打草稿,直接在作文本上落笔,遇到写不下去的地方,来一个巧妙的转折,照样得到老师的称赞:“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老师的红色批语,如蝴蝶一般在眼前翩翩起舞,我仿佛也飘了起来。

有一次我犯懒,实在不愿意写作文,又不能不交,于是,我回头看着后座同学的作文,照葫芦画瓢地来了一篇。作文本发下来时,上面只有五个字“不要走捷径”,后面,是一个红得刺眼的感叹号。

高考时,因为家里的人大多从事会计工作,我报考了会计专业。谈不上不喜欢,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儿什么。对我来说,一天不读书、不写字,就像没吃饭一样,空落落的。于是,我报考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考。宿舍同学见我捧着书在读,说:“干吗这么累报自考,有的文凭,花点儿钱就能买到。”

我但笑不语。我读的是书,不是文凭。纵然文凭能买到,知识却不会自己钻进你的脑子。

别的科目也罢了,那晦涩难懂的《古代汉语》,着实让人抓狂。我记了整整两大本笔记,一遍遍地读,领悟后,身心瞬间充满了难言的愉悦。而古汉语的精炼与传神,令我的文采提升了不少。

几年里,这些知识的“真气”源源不断地输入我的体内。毕业时,我心里无比充实,已能从容面对纷杂的成人世界。

工作之后,我才知道理论和实践完全不同。会计被誉为“穿着红舞鞋”的职业,每年都有新变化,老一辈用的会计方法早就变了,请教单位的主管会计,问十句答一句,还有点儿不情不愿。

在记废了三套账本后,我发誓,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我去报了会计实操班,学做账、报表、报税等课程。每周三天,我下班后就去培训班,不懂就问。不上课时,我就窝在家里看书,做笔记。

一年后,单位所有会计问题没有能难住我的,我老练得像个从业多年的老会计。世上没有捷径可走,所有云淡风轻的背后,无不有着过人的坚持和努力。

空闲的时候,我还是会读几页书,写几行字。

那年春天,我行走在路上,看着盛放的樱花,一个灵感突然冒出来,不吐不快。回到家,我飞速地敲击键盘,打开邮箱,点击发送。第三天,文字就见了报。之后,就像开了挂一样,在那家报纸,我的稿子,逢投必过,畅通无阻。

第一次投稿就发表,有人说我幸运。其实那家报纸我看了十年,对它的风格能够准确把握;另外,我平时喜欢写博客练笔,能够熟练驾驭文字;随着思维的成熟,我对事物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

后来,我不满足于写小文章,开始尝试散文和小说的写作。我的第一部三万字中篇小说,从构思到完成,用了六年。

那六年,我一篇篇、一本本地钻研经典小说,学习别人用什么语言,怎么设置情节和悬念。有一点与小说相关的素材,无论在哪儿,我马上就会记在纸片上。那些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小纸片,装满了一个大盒子。

小说写出来后,并没有发表。那又怎么样?这只是开端。爱因斯坦做的第三个板凳虽然丑陋,却比第一个和第二个要好。这部小说虽然不够好,但在读、写、改的过程中,我不知不觉达到了新高度。

现在,如果要写部几十万字的小长篇,踮一踮脚,我也能够到。我们不是天才,一万小时定律,果然不假。世上没有捷径可走,你以为走的是捷径,其实是世界上最远的路。

猜你喜欢

捷径文凭纸片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 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文凭能代表知识水平VS文凭不能代表知识水平
纸片也能托住水
捷径,是更漫长的道路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纸片“快艇”
放弃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