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茶诗特色之我见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饮茶苏轼茶叶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119)

苏轼茶诗特色之我见

邢天洋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

茶诗,来源于茶文化与诗歌的结合。中国文人从来爱茶,也吟赋了大量的诗歌表达对茶的喜爱。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同时也是一个精致的茶客,他创作的茶诗近百首,涉及到煮茶和饮茶的技巧,饮茶的作用,以及自己在饮茶时的思绪和心境,还通过茶这一主题表达刺贪讽谏的政治愿望。本文对苏轼所作的茶诗重新梳理,就苏轼茶诗中体现出的特色提出一点自己的意见。

苏轼;饮茶诗;心境;讽谏

1 苏轼对煮茶细节和饮茶功效的掌握

1.1 煮茶过程中的精致

苏轼是品茶赏茶的高手,在饮茶的细节方面孜孜以求,要求精致严格。这方面的以《汲江煎茶》最有说服性。这首诗的主要内容也是煮茶的准备和煮茶的过程。诗歌的背景是公元1100年(北宋哲宗元符三年),作者还被贬在儋州(今海南儋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苏轼是一个极其重视饮茶的人,在煮茶的准备过程中他可以专门在月夜去取水也是一种至情的表现。在唐朝人的煮茶论里面就提出过“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观点,显然苏轼是他的支持者,他也主张活火还需煮活水。于是可以想象已生华发的苏轼在一个夜晚提着水桶,到江边钓鱼的石头上边去取又深又清的江水。他打水的时候正好头上有一轮明月,反射到江水中,被苏轼一并取走倒进桶中,回来后再用小勺子把取来的水倒进煮茶的陶瓶里。这就是整个煮茶以前的准备过程,详实而有画面感。

(1)对水的研究

好的茶煮出来是呈现白色的,苏轼的诗中说他的茶是雪乳,这就证明苏轼煮的是上好的茶叶。唐代陆羽《茶经》1下卷第五篇谈到煮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者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这里的奥窍,就全靠炉火的调节了。煮茶时汤面的乳白色的浮沫都已经漂浮了上来,证明茶煮好了。茶水倒进茶杯里面,想风吹过松林一样的嗖嗖作响。苏轼在《试院煎茶》里面也有同样的比喻,他说 :“飕飕欲作松风声。”这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实在的表现出倒茶的声音,体现出的是他的用心。

(2)对火的研究

与《汲江煎茶》并列苏轼饮茶诗文传世最广的《试院煎茶》,其背景是苏轼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杭州任上。这首诗《汲江煎茶》基本属于一种类型,即从茶本身进行研究,主要是侧重在苏轼对煮茶的温度钻研的深刻精致上。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苏轼在诗中道出了对于火的独到见解。水的温度的把握是十分的重要的,水文太低称盲汤,水温高一点,水泡就像蟹眼大小。但是温度过高水温和鱼眼一般大小则水温就过高,水就老了,煎出来的茶水口感也就略差了。煮茶的水在第二次沸腾与第三次沸腾之间是最好的。苏轼就是在着红泥火炉旁边静静的观察着水沸,等待着煮茶的最好的水温,即水发出松涛之声为止。其次,诗中有一句贵从活火发新泉。活火就是用扇子不停地扇风,使炭火的大充分的燃烧,在火与水的契合的配合下,才能煮出口感极好的茶来。

(3)对茶具的研究

与现代人所熟悉的茶道相比,古人煎茶的繁复程度是不遑多让的,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茶铫,泥炉,烧炭,颇为考究、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每一次喝茶都需要很多器皿在旁协助,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古代的文人华中经常看见一帮文人在旁喝茶谈玄,而旁边总是会有一个小童子再旁扇风煮水的原因了。在苏轼其他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关于煮水的器皿和用具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在《次韵周穜惠石铫》中,苏轼说 :“铜腥铁涩不宜泉,爱此苍然深且宽”即指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用石头制成的小炉子苍然有致并且可以保证茶叶最自然风格。“定州花瓷琢红玉”,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他还专门设计了一款提梁式紫砂壶,后人称之为“东坡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1.2 饮茶强身健体,固齿化食作用

苏轼喝茶爱茶,不仅爱它的醇香馥郁、清新爽口,还在于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苏轼一日因病告假,游览了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后,晚上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喝了七碗茶,感觉神清气爽,疾病已经不治而愈了。所以他当即就做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魏文帝曾经有诗云“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卢仝诗《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句“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苏轼是用典高手,巧妙的将这两个典故结合在一起,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七碗茶下肚后,顿觉两腋习习生风,比一切草药灵丹来的有效果。苏轼在《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中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详细介绍茶可以去解烦,促进食物消化的作用。每饭后用茶漱口并且有很好的坚固牙齿功效。除此之外,他的诗作中还多次提到了茶能消热、消暑、解毒、去火、降燥洗瘴的特殊功能“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

2 苏轼对茶的喜爱及茶对其心境的影响

2.1 大量饮茶诗表达对于茶的热爱

苏轼爱茶,并将它诉诸文字。用诗的方式记录下他所耳闻,眼见或者珍藏的茶。他品茶无数,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苏轼的《寄周安孺茶》中表现了对茶的推崇,以至于高呼 :“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苏轼从自己的少年时就回忆对茶的热爱,” 粤自少年时,低回客京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对于名贵茶叶的推崇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名门望族,仕人子弟竞相追逐,最后演变到了“小龙得屡试,粪土视珠玉”的地步。“团凤与葵花,式砆杂鱼目。贵人自矜惜,捧玩且缄椟。”讲的是当时的龙凤茶是宋代最为名贵的茶叶,龙凤茶为饼状,装饰有龙凤图案故名曰”龙凤茶”。小龙团做工考究,取名“上品龙茶”。这种茶叶据说当时一斤价值二两黄金。小龙团茶珍贵异常,除了作为贡品献给皇上,其他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的。欧阳修在《龙茶录·后序》中就记载 :“惟南郊大礼,致斋之夕,中书枢密院各四人,共赐一饼,两府八家分割以归,……藏以为宝”,“至嘉佑七年,亲享明堂,斋夕,始人赐一饼,余亦忝预,至今藏之。”八位高官,仅获赐一饼,且分割而归,藏以为宝;身为谏官的欧阳修,供职二十余年仅获一赐,此茶之身价可想而知。其实,对于龙凤团茶,大文豪苏东坡也是望眼欲穿,他在《七年九月自广陵如召还复馆于浴室东堂八年六月乞会稽将去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三首》之一中云 :“乞郡三章字半斜,庙堂传笑眼昏花”,“上人间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其对这世间第一茶的渴望不言而喻。《寄周安孺茶》概述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长河,在这首长诗中我们可以全方位的了解茶。从采茶的时节,到对茶叶深加工的精致 :;从对茶叶的保存,到根据不同的茶叶不同的习性而得出的不同的煎制方法;还有茶叶的提神醒脑保健功能。一一列举,如数家珍。

苏轼在自己为官和贬谪的生涯中历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同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各地名茶的机会。从岭南道海南,苏轼每到一处都留下了关于茶的名篇。例如描写杭州白云茶的“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湖州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福建南平的“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不一而足。每一次得饮新茶,苏轼的高兴之情都溢于言表。

2.2 饮茶与苏轼恬然自适的生活心态

苏轼饮茶并非止于茶香在口中美妙的回味,缕缕茶香往往带着他的思绪进入了新的境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推这首苏轼为了答谢曹辅送给他产自北宋团茶贡品产地的,可与北苑官焙媲美的福建壑源新茶时所作的《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一笑,従来佳茗似佳人。”这首诗表达了苏轼自己对于好茶叶的理解。首先要产自环境适应生长的地方,就像山清水秀才能人杰地灵一样。”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稥肌雪未匀”要求在飘渺的茶山上,有洁白的云雾笼罩,有充分湿润的水分补给才能产出品质优良的茶叶。其次对于当时流行的制茶方法也提出了他独到的审美的眼光和感受。当时制茶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是在茶饼上涂一层油膏,但是苏轼却赞赏最自然的方法,即不刷油膏,保留茶叶本真的香味。“要之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一句就明确表示了支持品质优异的茶叶应该不添加任何的其他的物质,就好比绝代的美人应该不施粉黛,天然去雕饰。这首诗表现出的苏轼对茶的欣赏与品茶的享受,已经不仅仅是品茶之味而将茶更加想象化了,“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当年出的茶叶对于苏轼看来就像美人一样纯洁,他们共同拥有稥肌雪肤。在这首诗里苏轼吧茶叶比作明月,又自比茶中亚圣玉川子。即卢仝,好友曹辅把这么好的茶叶寄给他,苏轼自己喜不自胜,品尝其中的滋味,只觉得腋下生风清爽无比。他眼中的好茶犹如美人,让人沉迷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汲江煎茶》这首诗是在苏轼贬谪海南的时候所做的,月夜无事,苏轼用自己动手汲水煮茶品茶来打发慢慢的长夜。“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使文思泉涌肆意的挥洒,但是苏是很表示怀疑。只喝三碗就能解开心中的郁结是不容易的,可见苏轼喝茶的量应该不止是三碗而已。喝完了无事可做只能在海南的荒岛上听传来的更声,心绪也随之宁静而悠远。这首诗详细的记述了苏轼煮茶喝茶的全过程,为后人提供给一个认识欲了解古代喝茶,以及了解苏轼人生心境的机会。整个描写细致,真实形象绘声绘色。是一篇写茶表意的代表作。

苏东坡是真正的艺术家,是将生活艺术化的人。且看他饮茶的那种恬淡态度,真个是“吾生眠食耳 ”的率真艺术家。在苏东坡的诗里,茶往往和“眠”联系在一起。其中“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仲舍寿乐堂》),在午窗下甜甜的睡了一觉,醒来就想念那如乳的新茶了,使人读之口中似有茶香一般;“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这一次颠倒过来,吃完茶,心里舒坦了,就寻清风而眠,真是“抵千金”的生活,好不快意;“沐罢巾冠快晚凉,睡馀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沐浴才罢,傍晚乘凉,口中还觉午睡时所饮茶香,神仙生活,不类人间烟火境界;“临风饱食甘寝罢,一瓯花乳浮清圆”(《和蒋夔寄茶》),吃饱了,睡足了,然后静下心来,“晴窗细乳戏分茶”,恬淡风流,别有一番境味。

这些和“眠”的意象结合起来的茶,处处表现出苏东坡的淡薄的志趣和他那潇洒恬然的气度,与茶相伴的,竟是思绪和人生境界的升华。

3 苏轼饮茶诗中的讽谏刺贪作用

从苏轼的饮茶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游离于尘世之外的高绝之人,还是一个关心民生疾苦,有极大的社会责任感的人。他对社会怀有极大的热情,以百姓的苦乐为出发点,歌颂清明政治,鞭挞贪污腐败和暴政。如绍圣元年(1094)底作于贬居地惠州的《荔枝叹》一诗,诗人借古讽今,以唐朝皇帝唐玄宗为博得爱妃杨玉环一笑,而命人从千里之外的岭南快马加鞭输运荔枝到长安。官吏为了博得上级的恩宠,不惜“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由于道路狭窄和快马飞驰,使得路上行人”颠坑仆谷相枕藉”,“飞车跨山鹘棋海,风枝露业如新采”,“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荔枝送入宫中还是新鲜的,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一路上他是踏着多少人的鲜血才赶来的。由荔枝事件进一步类比现在当朝大臣丁谓、蔡襄之贡大小团茶,钱惟演进贡牡丹,取宠于皇上。“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苏东坡自注云 :“大小龙团始于丁晋公,而成于蔡君谟。欧阳永叔闻君谟进小龙团,惊叹曰 :‘君谟,士人也,何作此事耶!’”上文中我们提到过龙团茶的价值连城与世间少有。苏轼用古今对比的方式辛辣的指出了现在官吏为了邀功谄媚不惜以牺牲百姓的利益为代价,也劝谏皇上不应该沉迷于享乐之中,而被骄奢淫逸迷住了双眼。

像这样揭露官府欺诈民脂民膏,横置暴敛肆无忌惮的罪行的诗句,在苏轼的饮茶诗文中还有很多。《和钱安遒寄惠建茶》、《种茶》等诗中“谁知使者来自西,开缄磊落收百饼”和“千困输大官,百饼炫私斗”等诗句更揭霹了官府欺诈茶农,丧心病狂的歹行。这时的茶,已经不是悠然自得,脱然物外的享受,而变成了苏轼笔下讽刺贪官污吏的利器,反映出苏轼积极入世的一面。这样反映社会现实,批判社会等级制度的作品,在苏轼的饮茶诗文中不可胜数,且别具特色,很能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苏轼的饮茶诗文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一杯茶,一张琴的闲适洒脱;也能感受到红泥小火炉中烘焙的醇厚甘甜;还有从灼热的红日中饱受毒热煎熬的茶农的辛酸,以及对腐败政治的无情批判。读苏轼的饮茶诗文,体味其中的清雅与苦涩,更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苏轼人生态度与人格魅力。

[1] (清)王文浩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唐)陆羽著,傅树勤,欧阳勋译注,陆羽茶经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

[3] (宋)苏轼著,东坡志林仇池笔记,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4] 叶羽编著,中国茶诗经典集萃,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 (宋)蔡襄著,茶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邢天洋(1991-),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青岛大学,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 :中国古典文献学。

猜你喜欢

饮茶苏轼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从善如流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香喷喷的茶叶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四季饮茶与健康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