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文化内涵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师范大学境界诗意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浅析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文化内涵

吕彦瑾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海口570100)

王崧舟曾说过 :“我有一个梦—让语文成为诗意的存在,这个梦的诞生,是对生命超越的祈祷。人必将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他的思想是艺术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王崧舟;诗意语文;文化内涵

“诗意”,是一种情感艺术的表达方式,是对于现实或想象的描述与自我感受的表达。它包含不同的情感立场与表达方式,不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文化。提及王崧舟,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诗意语文”,对于王崧舟的“诗意”,一直存在很大争议,“诗意”甚至已经跳出了语文文化的界限,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品格,王崧舟“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 王崧舟思想文化研究

1.1 诗意的变迁

2004年9月18日,王崧舟在上海浦东尚德实验学校执教《一夜的工作》,掀起了“诗意的语文”的浪潮,在《诗意的语文课谱》中,诗意语文已经经历了十多个年头,从《荷花》到《与象共舞》,王崧舟一直在实现着个人价值的不断升华。《与象共舞》甚至已经展现出了一个教师对同一节课的“同课异构”。王崧舟把“诗意语文”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朦胧的激情,第二阶段 :去激情化,第三阶段 :激情的协奏。由此可见,无论“诗意语文”怎么变迁,“情”字从未改变,这是诗意语文的灵魂。在流派林立的语文界,“诗意语文”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皆因一个“情”字。这些从他十篇课例中,都能找到答案。此情饱含着审美的品格、艺术的体现、理性的积淀、生命的感悟等等,他说,“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学,必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素朴还是绚烂、无论激情澎湃还是理趣盎然、无论散发着平民气息还是充满了贵族 气质,在他们之上,必有皎皎如明月、灿灿似星辰的诗意流布其间、充盈内外”。

1.2 王崧舟课堂的“诗意”文化

王崧舟善于磨课,同样的一节课,会不停改变教学方式,不同的课,更要深入挖掘。与此同时,他一直把教育作为终身事业而努力,王崧舟认为做语文教师是幸福的,和价值直接相关。林清玄在《幸福的开关》一文中所说的“我们的幸福与否,正是由自我的价值观来决定的。”有阳光以外就是阴影,幸福以外也有痛苦。上课过程中,教师一直在检验学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标准,但是语文又何来标准,活在等待之中,没有互动的老师无法体验幸福感与自我价值,因为等待的过程本身的就让位给了并没有意义的结果,王崧舟课堂的“诗意”来源于他的不断对课程的实践与推敲。

1.3 王崧舟精神的“诗意”文化

尼采说过“我就是那必须永远超越的东西” ,王崧舟的诗意体验,是最高的境界,是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诗意”关注的带领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提升智慧,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王崧舟在课堂以外,达到了自我精神的“诗意”。

2 王崧舟“诗意”文化的体现

2.1 “场”文化的培养

《一夜的工作》中,王崧舟致力于形成一种交织和融合了师生的思想、情感、只会、精神、心灵的场。这个场,核心在于“情”。他从多种元素的整合来营造有气场的语文课,从每一字、每一句,比如总理“一句一句地审阅”、办公室“极其简单”等,带领学生感悟朴素的文字下,蕴含的意味。

2.2 诵读文化的培养

《二泉映月》课堂中,王崧舟通过示范朗读,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凄美与伤感,王崧舟还告诉孩子们诵读的技巧,不光用嘴,还要用心去感受。因此在教师的示范中,学生和他有了情感的互通,虽然境界还有差异,却将《二泉映月》所要展现的美最大程度的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

2.3 平等对话文化的培养

叶秀山先生提出“诗意”的境界才是自由的境界。王崧舟的教学理念中,首要任务是平等地倾听学生内心的情感,他追求的学习氛围是自然、融洽,因此,“诗意”致力于培养的是具有独立平等对话的自由的人。

[1] 孙丽姣.王崧舟“诗意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2] 李翔翔.王崧舟语文生本课堂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 韩叙.王崧舟语文名师教学风格及其对新手教师成长的启示研究[D].渤海大学,2016.

吕彦瑾(1994.12-),女,汉族,江苏人,教育硕士,海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 :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猜你喜欢

师范大学境界诗意
诗意地栖居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被耽搁的诗意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人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