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鹤归楼》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探微

2017-12-06

小说月刊 2017年17期
关键词:李渔人物形象小说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湖南 湘潭 411201)

《鹤归楼》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探微

黄敏思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鹤归楼》是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篇幅较长的一篇,除了小说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教人拍案之外,笔下鲜活生动的角色也让其成为李渔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的典范。小说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设置成双成对的对比性人物组合,通过结构的对称安排实现主要人物的互衬,奇峰对插,锦屏对峙的复调并置叙事,呈现人物在不同性格驱导下走向的不同命运。小说注重突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展示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兼顾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巧妙地使用人物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复杂的心理世界,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李渔;《鹤归楼》;人物形象

李渔一生阅历丰富,他亲历过明清鼎革,既看到了明末的腐朽黑暗,也见证了清朝的日渐繁盛,由于性格和职业的原因,李渔游历各繁华都市、名山大川,了解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之人的生存状态,他对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细心观察,于交谈中了解到他们的心理和思想让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市井小民,无不鲜活生动。《鹤归楼》是其短篇小说集《十二楼》中的一篇,述夫妻离合之事,情节最为曲折,哲理最为深刻,慧心也最为透彻,而这一切讲述的进行都离不开故事的载体——李渔有意而为之的人物形象。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来结构故事,讲述了发生在北宋年间两个同窗友人同位不同命的曲折故事。因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性格内因从而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颇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之感。李渔精巧地操纵着笔下的人物与故事,以一个世事观察者的身份通过故事的讲述传达了“惜福安穷”的道理,某种意义上寄寓了李渔的人生理想和感悟。李渔小说出色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在此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后世短篇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提供了指导意义。

1 奇峰双插,锦屏对峙

在李渔的小说中,对比与衬托是其塑造人物时常用的两种方法,在《鹤归楼》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小说设置了两组对比性人物“段玉初——郁子昌”和“围珠——绕翠”,通过两组人物的并置叙事使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情节发展中相得益彰,互为映衬。因李渔戏曲家的身份,他深谙舞台效果之理,小说在他的笔下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舞台场次印象,竟像是选取了几个代表人物、有代表性的事件、有代表性的场景使得两组人物在舞台上上演着矛盾与冲突,而人物性格在对立的演绎中各自明晰。故事发端之初,作者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手法让故事两位主人公在全知视角下出场,二人同为神童才子,皆有意不第而不予应举愿做秀才,但一个是因为 :

“万一考中了,一些世情不谙,一毫艰苦不知,任了痴顽的性子,鲁莽做去,不但上误朝廷,下误当世,连自家性命也要误了,未必能够善终,连婚姻之事也是这般,唯恐早完一年,早生一年子嗣。”

另一个郁子昌是 :

“做官一年,不如做秀才一日,把焚香挥麈的受用,与簿书鞭朴的情形比起来,只是不中的好;把婚姻一事看得极重,人生在世,事事可以忘情,只有妻妾之乐、枕席之欢,这是名教中的乐地,比别样嗜好不同,断断忘情不得。”

从这两段对比性文字中我们便得出二人性格相距甚远,段玉初是性体安恬,事事存了惜福之心,刻刻怀了凶中之虑,所以得一日过一日,再不希冀将来。而郁子昌是奉行享乐主义哲学无心仕途情性豪放不羁尤其是耽于妻妾之乐,这奠定了人物性格的第一次对比,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一切因由便因此而起。

围珠和绕翠二女皆为居尚宝之职的仕绅家的小姐,只因围珠系亲生,绕翠是他侄女,二人都为人间绝色因而被作为宋徽宗纳妃之选,不想逢辽兵骤至,多难之时,徽宗不得已下个罪己之诏令选中女子仍嫁民间。此时段玉初、郁子昌二人金榜题名因缘及际会便成了两对才子佳人,围珠随了郁子昌,绕翠许了段玉初。二女子的命运便也逐渐因所嫁之人走向不同的轨迹,二女命运的对比又是为衬托两位男主人公性格态度而附生的,二女的不同走向作为复线与主线紧密相连。某种意义上来讲,作者设置第二组人物的对比是第一组人物结的果。

到了金人之地,段玉初把“安穷”二字做了奇方,到了五分苦处,就把七分来相比,到了七分苦处,又把十分来相衡。用了这个秘诀所以随遇而安,全不觉有拘挛桎梏之苦。而郁子昌索性做个畅汉,把上下之人都贿赂定了,不受一些凌辱。不及五月便回朝复命了,本以为此番回朝能夫妻重聚永以为好。却不知徽宗心有旧恨,又给了他监军督饷之差,一差甫完,又有一差相继,再不使他骨肉团员。郁子昌终日追随鞍马,触冒风霜,受尽百般劳苦,又把美妻当了性命,枕席之欢每一想起便销魂欲绝,不满三年就变作苍然一叟。而此时的段玉初已立定了脚跟,金人见他熬炼得起,也就断了痴想,竟把他当了闲人,游山伴水,不但没有苦难又肆意逍遥。二人命运真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再说围珠、绕翠二人,绕翠知道段玉初一片铁心,久而不改,况且相见无期不如安心做个守节之人,把追欢取乐的念头全然搁起,过了一年半载倒比段玉初在家之日肥胖了许多。围珠却是终日愁眉叹气,怨天呼地,一日瘦似一日,浑身的肌骨竟像枯柴硬炭一般,与温香玉软四个字全然相反。待二人重返故里之时,围珠已香消玉殒,而绕翠竟变作杨贵妃之丰泽。段玉初与绕翠重拜华堂,再归锦暮。

二组重要人物命运呈交叉式对比呈现,充分显示出人物性格之间的矛盾与差异,并突出人物性格的本质特征,加强了小说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在不同性格和人生态度影响下的命运走向给小说打上了浓重的宿命论的烙印,因果相因让人观后有宿命之感。

2 细致入微,心理刻画

心理描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刘上生曾在《中国古典小说艺术史》中将我国古典小说运用的心理描写分为具象性、分析性和替代性三类。具象性心理描写即“利用思维和语言的同一性,把人物内心活动外化为独白语言,具体而如实地展示出人物心理活动的实际状况和过程,这是直接的心理呈象,也即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描写’。”①具象性心理描写是古典小说中最常用的心理描写方式。分析性心理描写即“利用叙事者的全知视角,对人物心理活动或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进行理性的分析梳理,以叙述者的客观说明介入或代替人物的自我内心独白。”②替代性心理描写即“作者运用抒情文学形式对人物心理所作的象征、烘托、渲染等暗示性传达。这些抒情文学形式,是人物具象心理的替代物,把人物不便明言、不愿明言或不能明言的情感心理内容借助于传统的赋诗言志、以诗传情、借物寓意、比兴寄托之法间接表现出来。”在《鹤归楼》一篇中,多为分析性心理描写,在作者全知视角下将人物心理世界剖析在读者面前,直接剖露人物心灵,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从细微处观察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从而使得读者通过人物真实的内心戏勾勒出人物形象。

比如文中在郁子昌得知官尚宝座师前来作合时 :

“郁子昌听见,惊喜欲狂,但不知两个里面将哪一个配他?起先未遇佳人,若肯把围珠相许,也就出于望外。此时二美并列,未免有舍围就绕之心,只是碍了交情,不好薄人厚己。谁料天从人愿……默喻其意,自幸文章欠好,取得略低,所以因祸得福,配了绝世佳人,若还高了几名,怎能够遂得私愿。”

这段对郁子昌喜得佳人的心理刻画可谓是入木三分,喜出望外又不敢过于声张、表面故作镇定却暗自庆幸之态十分传神,三言两语却是鲜活生动,细腻的心理描写又对增强人物的真实性起了辅助作用。在小说的人物中,虽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第一》中曾提出“减头绪”的观点 :“头绪繁多,传奇之大病也。后来作者不讲根源,单筹枝节,谓多一人可增一人之事。事多则关目亦多,令观场者如入山阴道中,人人应接不暇。”④李渔提出“减头绪”的原则,是为使传奇主线明确,在舞台演出时减少场上不必要的角色,小说创作也忌枝蔓过多、头绪太繁,去掉故事中不必要的角色。但突出主要人物的同时,次要人物的塑造虽着墨不多却也是神来之笔,文中另外两个次要人物官尚宝和宋徽宗的个性鲜明也得益于其出色的心理表现。宋徽宗在故事中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人之美的是宋徽宗,使故事两对鸳鸯变做伯劳、飞燕不得团聚的便是宋徽宗,先是徽宗“恐怕学中士子把功名视作畏途,不肯以身殉国”便下诏“凡是学中的秀才,不许遗漏一名,都要出来应试,有规避不到者,即以观望论。”使得二人不得不出来应试,而后中第。接着徽宗派人到民间选妃,选中围珠、绕翠两位绝色佳人,却因官员进言劝阻而准其仍嫁民间,徽宗见了,觉得不好意思,只得勉强听从。背地里却吩咐阁臣道“这两个穷酸饿殍,无端娶了国色,不要便宜了他,速拣两个远差,打发他们出去,使他三年五载不得还乡,罚做两个牵牛星,隔着银河,难见织女,以赎妄娶国妃之罪!”那些“仰体君心”的臣子便谨遵圣意,使二人出门八年不得返回。宋徽宗的形象大部分是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活动展示出来的,迫于朝臣舆论压力而心不甘情不愿地将二位佳人放回民间,事后在暗地里又悔恨不已,闻得夺爱之人在朝中任职便怀恨在心,私下与阁臣商议使得二人远走,硬生生在新婚燕尔之际棒打鸳鸯,并一而再再而三 :

“见他转来得快,依旧要眷恋佳人,只当不曾离别;故此将计就计,倒说他纳币有方,不费时日,自能飞挽接济,有裨军功。所以一差甫完,又有一差相继,再不使他骨肉团圆。”

通过李渔对宋徽宗细微的心理深刻细腻的刻画,宋徽宗心胸狭隘、表里不一的形象便跃然于纸上。

官尚宝嫁二位小姐之时 :

“就把男子序名,妇人序齿,亲生的围珠配了段玉初,抚养的绕翠配了郁子昌。原是一点溺爱之心,要使中在前面的做了嫡亲女婿,好等女儿荣耀一分,序名序齿的话,都是粉饰之词。……只定婚议,还不许他完姻,要等殿试之后,授了官职,方才合卺,等两位小姐好做现成的夫人……官尚宝又从势力之心转出个趋避之法,把两头亲事调换过来。”

精打细算、自私势力的仕绅形象也十分立体,但其亲疏有别的分别心倒也无伤大雅,虽寥寥数语却张力无穷,文本所提供给读者的信息足以发挥想象了。

《鹤归楼》中通过主人公段玉初与郁子昌命运的对比揭示出安穷惜福的道理,段玉初身处乱世而能冷静分析自己的处境,他虽才学卓著、跻身官场,却能时刻谨记居安思危、安穷惜福的座右铭,无论在仕途还是在婚姻生活中,段玉初都小心谨慎。最终也有所善终,除了故事的曲折离奇,警醒世人之外,小说中形色各异的人物形象也使小说脍炙人口,竟像是在看一出舞台剧,丝毫不觉索然无味,李渔的人物塑造技巧也由此可见一斑,他使用最多的是人物外貌和言行的对比与衬托,并能赋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这为其后来将个别小说改编为戏剧提供了方便。

注释:

①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70,175,176.

② [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7

[1] [清]李渔.十二楼[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2] [清]李渔.闲情偶寄[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 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黄敏思(1992-),女,湖南邵阳人,湖南科技大学2015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李渔人物形象小说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SOLES OF WIT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李渔的生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