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技艺的危机与丧失
——浅析汪曾祺1985年版《戴车匠》的民俗情怀

2017-12-05

长江丛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风俗手艺汪曾祺

康 锐

本期关注

传统技艺的危机与丧失
——浅析汪曾祺1985年版《戴车匠》的民俗情怀

康 锐

汪曾祺写了两次《戴车匠》,可以说1947年和1985年写的完全是两个版本,两个不同的故事,但是他们的共通之处是,都运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民间的习俗技艺,展现了时代发展中民俗技艺的失落,让人惋惜的同时引发对民俗技艺保护传承的思考。本文主要分析汪曾祺1985年版本中的民俗情怀。

《戴车匠》 民俗 视角 惋惜

一、叙述视角

小说第一句话就交代了“戴车匠是东南一景”,直接告诉了读者我们的主人公戴车匠究竟是什么?他可以是真的一个人,一种职业,也可以是一处“景”。这与《受戒》的开头极其相似,在《受戒》里面,汪曾祺也是一开始就交代了主人公是明海,以及他的身份、年龄。再比如《大淖记事》的开头“这地方的地名很奇怪,叫做大淖”,也是开门见山介绍地点,毫不拖沓扭捏,这种汪曾祺式的开头极具特色。

笔者看来,与其他的小说视角不同,汪曾祺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两种视角,一种是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以“我”的回忆,以一个小孩子的童年的视角来讲述整个故事,添加了“我”小时候糊风筝、小孩子吃螺蛳等事件,使小说充满着童真与趣味,不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在深入描写家乡风俗的时候,运用的是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式视角,详细描述了家乡的风俗,如侯家出租花轿的一系列事宜等,使读者了解到它的动人之处。这两种视角结合起来,让文章显得更有生气,更加富有张力,作者不是在编造一个寡淡无味的故事,而是以他童年的真实给我们讲述一段宝贵的回忆,更具吸引力。

二、民俗的描写

民俗描写在整篇小说中占了很大篇幅,如戴车匠是怎样工作的、清明节吃螺蛳等地方特色,乍一看有种汪曾祺就是在专注于写民间风俗往事的感觉,这样的布局在他的其他小说中也很常见。例如《受戒》中对荸荠庵的描写,这种独特的文章结构显示了汪曾祺对于民间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他才能在记忆中挖掘出这么多独特的地方风情,那么多儿时的趣事,吸引读者的眼球,在看惯了高楼大厦,听惯了大城市的喧嚣之后,读到这一篇小说,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让我们不自觉地跟随汪曾祺的脚步,和他一起回到记忆中的小城,去领略小城独有的地方文化。

在大篇的风俗文化描写里面,汪曾祺特别注重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方面例如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表现了老街上店铺林立、安静祥和的情状,给读者呈现出一幅幅老街小店独具特色的图画,并且这些图画具有连贯性,一幅接着一幅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根据它们的空间地理位置来布局。细节描写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戴车匠店里车床的样子大小、车匠用的木料、车匠工作时的动作,汪曾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各个小细节,使小说粗中见细,更加贴近生活,更富有民间风俗技艺的文化底蕴,让读者深入了解这一门技艺。细节描写穿插在环境描写之中,一方面使小说更加生动形象,一方面也显示出了汪曾祺的文学功底。

三、对传统技艺消逝的惋惜

小说的前半部分一直是欢快基调,到了末尾才显示出些许悲凉。但其实在小说的第二段就有过暗示了,车匠这种古老的行业“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短短几句话就把在作者小的时候传统技艺就已经在流失的状况写出来了,也埋下一个伏笔,为文章最后表达对技艺失去的惋惜之情做了铺垫,形成与后文的呼应。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都去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很少有人再去关注我们的传统技艺。那些还在从事传统手艺的匠人就变得特别珍贵。所以汪曾祺才在小说中写到“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的确,只有这么一个匠人还在孤独地守着这一份技艺,令人敬佩也叫人感动。

文末戴车匠看着吃螺蛳的儿子,想到儿子的未来,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外学一门手艺,这里我们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是车匠这种手艺一般都是家族一代代传下来的,他想让儿子继承手艺,但是现在大家都在追求更加富裕的生活,靠这么个手艺想要大富大贵很难办到,做父母的谁不想儿子能出人头地呢?世事变化很快,人们的追求也变了,所以他也隐隐担忧这一行怕是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陷入了一种文化与财富的矛盾当中。另一种理解就是戴车匠感受到了人们追求的变化,担忧这一行甚至是别的传统手艺不能永远的延续下去,作为传承者的担忧让他不禁思考,是让孩子传承车匠这一行还是去选择另一个类似行业传承下去,这是基于保护文化方面来讲的。

四、结语

当作者1981年再再回到那里时,已经没有这一个职业了,可以推测到也许戴车匠的儿子也放弃了对民间技艺的传承,戴车匠变成了这门手艺的最后一人,这门手艺可能消失了。最后一句话“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是作者发出的深深的叹息,表现了作者对于文化丧失的惋惜。也通过这一句话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人们一味的去追求物质财富,而抛弃了祖宗留给后人的巨大财富。这些民间习俗、技艺本来是谋生的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们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渐渐地变成了稀有的艺术,只有极少数人还在坚持,当这些为数不多的人也看不到希望了,没有传承者的手艺就会消失了,多年之后或许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或者是博物馆里看到它们曾经存在过,那就真的是太可悲了,作者在表达对于民俗技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的同时,也是在对广大读者发出阵阵呼吁,快抢救这些文化,抢救这些民俗技艺吧。

[1]汪曾祺.戴车匠[J].名作欣赏,2011(25):30~33.

[2]霍九仓.汪曾祺小说文艺民俗审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风俗手艺汪曾祺
情同父女 亲如一家——汪曾祺与“藏妞”央珍
太平风俗美
咸菜慈姑汤
老手艺
最贵的不是手艺
施松卿与汪曾祺 云淡风轻走一生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寻找手艺》让“手艺”文化走红
跟踪导练(四)4
当年为汪曾祺治印的两位篆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