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披文悦情,沿波讨源

2017-12-04张诚

广东教育·高中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文学类考纲答题

张诚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较以往变化甚多,其变化的焦点即取消了现代文阅读中的选考,整卷阅读量也由四篇上升到了五篇。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也由过往考题中的配角走上了前台,是考生不得不啃的硬骨头,其对学生高考语文成绩的影响不言而喻。下面我就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复习备考说点自己的意见。

一、强化整体思维,凸显文体意识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小说和散文文本的阅读”。正因如此,我们一定要牢牢树立阅读的文体意识,掌握这种类型文章的阅读技巧,披文悦情,沿波讨源,练好文本阅读的基本功。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跟其它文本阅读相较有一显著区别,这就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更强调阅读的整体思维。这表现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设题及其答案,往往都可以上升到文本阅读整体把握的高度进行解构。譬如:

(2017年全国Ⅲ卷散文阅读《我们的裁缝店》第5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原文)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答案】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显然,这只是一道局部句子含意的理解分析题,从答案的第一点看,结合句子语境,还是比较容易提炼出这样的结论;但从答案的第二点看,显然就不是结合局部句子语境所能解决的,必须结合全文理解把握,结合文章主题,才能提炼出这样的结论。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再譬如:

(2016年全国Ⅰ卷小说阅读《锄》第⑷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答案】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由“‘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可知,命题者的意图就是让考生分析这句话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主题表现两方面的作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通篇文章中,六安爷反复说这句话,表现了六安爷的性格特征和内心的隐痛。在主题表现上,这句话旨在引起人们对农民与土地分离这一社会现象的反思。

这些答案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文学类文本阅读离开了“整体思维”,几乎寸步难行。

小说和散文虽然同属于“文学类文本阅读”,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却不尽相同。小说是纯叙事(尽管其中存在大量描写)文学品种,散文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具。小说以“人物”“情节”“环境”为三大核心要素,散文则随着“叙事”“抒情”“议论”“写景状物”等侧重点而呈现不同风貌,其核心要素则更为繁富。但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又并非无迹可寻,“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又是其共同点。

小说一般考生较为熟知,下面只就散文阅读说说一二:

抓住主题,感知整体。主题是散文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它可以把作品中不同的人物、事件、场面细节贯穿起来,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题一旦确定,题材的组织、情节的设计、结构的安排都要围绕它进行。正因为如此,只有抓住了散文的主题,才能真正感知散文作品的整体。

抓住线索,理清思路。要理清思路,首先要寻找线索。这是因为散文的材料是很“散”的,如果把散文的一个个材料比作一颗颗珍珠的话,我们就要寻找那贯穿珍珠的线。也只有找到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的——“线”,这些散乱的珍珠,在我们眼里,才会幻化成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那么,有哪些东西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是感情线索,二是事物线索,三是人物线索,四是思绪线索,五是行动线索。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只有抓住了这些“线索”,我们才能理清文章的思路,由表及里,深入把握散文的意蕴。

抓住文体,品鉴技法。散文的品类是多种多样的,有以记叙为主的,有以抒情为主的,有以议论为主的。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散文,在鉴赏时,应有不同的审美方式。以记叙为主的散文,重在记人叙事,鉴赏时就要从分析人物、事件入手,发掘隐藏在其中的意趣。同时,一篇作品往往不是记敘一件事、一个人物,材料也有主次详略之分,因此还需将全文连贯起来,理清人物之间、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弄清作者的意图。抓住不同的散文品类,品鉴散文不同的写作技法,是我们鉴赏散文的一门重要功课。

抓住语言,玩味意蕴。文学是语言艺术。散文除了一般文学语言的要求外,它也有自身的特点,这就是朴素与绚丽美并存,音韵与形式美兼具。在散文中,作者的意旨往往不是直接表露的,作者在创作散文时经常借一“物”(或一景、或一事),寄以深刻寓意,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既然如此,我们在阅读散文作品时,尤其要注意挖掘蕴藏在字里行间的寓意。

二、精研考纲说明,吃透经典范例

考纲是我们高考备考的路标,抓住考纲就可以避免复习备考上少走弯路,提高复习备考的有效性。但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解读考纲,领会考纲的内在精神,其有效性自然也会大打折扣。

精研考纲,就是要弄清考纲考点涵盖的内容,厘清各考点之间的联系,总结考点设题的应对办法。譬如,在新考纲“四大能力”“十大考点”中理解体味“重要句子(语句)的含意”这一考点就出现过两次:一是在“理解”这一能力层级中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是在“鉴赏评价”这一能力层级中有“体味重要语句的含意”。由此可见,理解体味“句子含意”这一考点的重要,理解体味“句子”也是文本阅读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我们首先就要弄清“重要句子”的内涵。endprint

“重要句子”是指那些对于文章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句子。考查的重点是内涵比较丰富、作用较为特殊的句子。详细地看,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分类:①从作用上看,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过渡句,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这样的句子包括起始句、主旨句、衔接句、深化句、警示句、矛盾句、情感句、引用句、比喻句等等。

弄清考点的内涵还只是第一步,进而我们还要厘清理解体味“句子含意”这一考点和其他考点之间的联系。理解体味“重要句子的含意”,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常考点。更重要的是,很多文本阅读考查设题都以理解体味文句作为基础,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还要总结考点设题的应对办法。对于“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既得“意”而又不忘“形”,因为关键性文句的内涵既是深层次的,又是丰富多义的,甚至是含蓄隐晦的。因此,关键性文句多富有潜在义、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和多重义等,做题时要参照主要段落或者全文的整体意旨来考虑,在文意文旨的大语境中来探求核心文句的内涵。也只有这样,解题时才能披文悦情,瞻前顾后地根据其语段的“形”,深入领悟其语句段的“意”。

理解重要句子在具体操作上,一要看位置。文中重要句子,往往有其位置特点:揭示段意的重要语句,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往往是那些具有挈领性、过渡性的语句。二要辨关系。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辨析句间关系入手,看该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三要析修辞。理解重要句子,可以从分析修辞入手来分析语句的表现形式,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四要论作用。理解重要句子要注意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的角度来理解。重要句子往往体现文章的结构或行文线索,对文章主旨的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要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必须立足全段全篇,建立语境观,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去分析归纳,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句说句。

全国高考考试说明,是官方对高考考纲解读的提示性文件,研读考试说明,无疑会让我们更好地领会考纲精神,也更容易猜测高考命题的方向。在“题型示例”这一章节中,一口气列举了五篇文学类文本阅读范例,四篇小说一篇散文,这就表明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固然是重点,可也决不能忽略对“散文”作品复习备考。再结合今年全国三套试卷,其中全国Ⅱ卷Ⅲ卷都是选择了散文类文本阅读,这就提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全面。

对经典范例的解构,是我们解构考试说明必修的功课。我们以2014年全国卷Ⅱ文学类文本阅读《鞋》为例,《说明》在“考试目标与要求”中对“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这一设题思想作了详尽的解构:

试题考查考生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故事的层面上来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鞋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同时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符号。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里,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常常会用鞋作为双方的定情物,表达彼此的感情,做鞋、送鞋成了一种规矩或习俗。虽然这种習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了,但“鞋”却凝聚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生活气息,成为过来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

其次,从结构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毕竟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有限,不可能进行更多“节外生枝”的描写,但是一些必须交待的故事,却可以在做鞋的过程中自然地叙述出来。比如守明与未婚夫的初识,就是通过守明做鞋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来的,而决定着她与未婚夫命运的约会,也是通过送鞋时的不同表现,隐约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最后,从人物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尤其是她的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鞋,是爱情的象征物,守明爱与渴望被爱的感情,正是在做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从她做鞋初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的表情变化,到做鞋期间令人心跳火热的“瞎想”,再到送鞋时未婚夫坚持不试鞋时的希望,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就是她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正是守明形象逐渐形成并立体化的过程。因此,以鞋为中心,有助于守明形象的塑造,特别是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这些分析就从设题解题的角度深层次回答了“为什么要这样设题”“答案为什么要这样组织”的理由,廓清我们认识上的误区,让我们上升到“知其所以然”的高度。

三、加强反思总结,明确解题思路

不少考生的复习是以试题的多练替代思维训练、替代答题技巧的归纳。而在大量的练习之后仅仅得到一些感性的认识,并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看题目的设置技巧与答题要领,这样的复习是低效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既要深入文本,读懂读透,又要跳出文本跳出题目,从命题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总结出相关解题答题的规律。

对于小说散文阅读来说,分析与鉴赏能力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文学类文本考试的重点之一。从考查能力上看,主要考查“鉴赏与评价”和“探究”,有时也有“分析与综合”。从近3 年对小说的考查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考查小说的人物性格特征;考查小说的情节结构;考查小说的表现技巧。总之,小说阅读试题主要考查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领悟作品主旨等。endprint

下面我们只就最近三年高考题中有关小说 “线索”问题的设题情况进行说明: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Ⅱ卷(2)题: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Ⅰ卷 (2)题: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Ⅱ卷(3)题: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Ⅲ卷(2)题:“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第Ⅰ卷第5题: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这些题型设计都与“情节线索”直接或间接有关。加强对此类考题的研究,就要了解高考语文试题对线索考查的设题类型,明白什么是文章的线索,文章常用的线索有哪些(见上面散文线索解析),文章线索的一般作用是什么,线索结构类型有哪些,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寻找文章线索。

行文线索的基本作用,即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行文线索或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有的也可以丰富人物形象;有的是情感表达的载体。

考试选材的线索的结构类型一般有:单线型结构(作品只有一条线索),双线型结构(作品线索有两条,一般都是以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或物事件分别进行),辐射型结构(以一点放射出多条束状的线索,常用在某个主要人物的幻觉、追忆或意识的流动中)。

如何寻找文章线索?有的文章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考生阅读时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而这个事物经常作为文章的标题或者在文章中反复出现。阅读时考生也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有的文章標题就是线索。而感情线索经常是隐伏于内容之中的,这就需要考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复习备考过程中我们都会做大量同类型的题目,既然做了就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做好总结的工作。考点的设置,设问的角度方式,不同类型题目的答题要点,信息的区分与整合等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总结,以此提升自己的应考水平。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失分的主要原因: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缺乏结构意识,不会借助层次分析把握要点;对不同类型的题目缺乏明晰的答题思路;缺乏文本意识,作答随意发挥或表述无序;缺乏提炼整合,分析缺乏层次;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等等。

鉴于此,我们的应对方略是:(1)做题前先进行通读,注重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把握。一是把握文章写的是什么,弄清主体对象及其特征或品质;二是把握文章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通读的目的是能够做到删繁就简,提纲挈领。(2)有意识地借助篇章层次结构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使概括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能够辨析表达技巧、表现手法,并能准确认知、了解其在文章中的作用。(4)仔细审读题目,辨析提问类型,把握答题方向、范围,做到有的放矢地答题。(5)强化文本意识,尽量根据原文意思合理转换成答题语言,不要脱离文本的表述而凭主观理解随意生发。(6)答案表述力求做到切合题干,用词恰当准确,语言简洁明晰,字数合乎要求,避免出现错字和语病等等。

总之,我们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命题的不同特点和自己答题的具体情况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答题思路和方法。

任何方法技巧都是建立在你能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否则,其方法技巧不会产生任何实际效能。

责任编辑 廖宇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学类考纲答题
用联想的方式复习考纲动词
诵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二)
通读100句,记考纲重难点词汇(一)
读练结合,读写交织,读悟贯通
年度图书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意会”和“言传”
新课改后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