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澳洲艺术家克莱夫作品思考今日之“文化融合”

2017-11-30张连喜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文化融合

张连喜

摘要:本文的写作源于参观去年澳大利亚艺术家克莱夫·巴斯托先生在上海理工大学沪江美术馆的展览《赠昨日以明天“社会建构的新拼图”》所引发的思考。克莱夫先生出生在英国,后移民澳洲,近年来因工作关系时常来往于美中澳等地,对于不同地域时空以及历史文化的热爱,其关注的方向聚焦在其自身穿梭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直觉感受,并成就其正在进行的研究领域“第三空间”。本次展览的作品作为一种基于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历史文化的反思与展望充满了对于当下全球化时代文化融合的思考与担忧。纵观人类的历史文化,是否有不同文化成功融合的案例呢?本文在解读克莱夫先生艺术作品的同时梳理了佛教入华成功融入中华文化的案例,并尝试去分析不同文化得以融合的原因,从另外角度也回应了克莱夫先生所思考的当下文化融合碰撞中问题重重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艺术作品的解读 文化冲突与融合 佛教入华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61-03

作为“人生旅客”克莱夫先生作品的思考正如其在展览自序中写到的:“本次展览的名字灵感来自建筑设计师 Le Corbus-ier,他在1927年乐观的认为殖民主义有利于在快速发展的机器化时代中传播和扩散现代社会的审美价值。诚然,这角度基于一种假设,即:欧洲中心的霸权主义—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力量—带着它残存的幽灵,将继续参与我们未来的建构。我们新的殖民城市中建造的公园就是极好的体现,作为怀旧的象征,欧洲田园牧歌的价值被重新建构。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新的社区不断形成,交融的文化也不断产生,这种牧歌式的大自然剧场在当下多元文化社会中有着主导地位,并质问我们的主流理念,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混乱和冲突都可共处的新型民主化理想场景。

现代澳大利亚和那些与欧洲价值体系—建立在殖民主义政治理念基础上的体系—不兼容的文化有种相异相生的复杂关系,在这方面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和中国文化都非常独特,他们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与大自然联系紧密,这与以模仿环境建造出的欧洲化的主题公园和花园形成强烈对比。也许这些仿造环境现在更准确地反应了一种精神的边缘地带,在这种激流动荡的边缘地带,整一性的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常常被重塑。

笔者当前的创作实践就基于这个边缘性的空间,用拼图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建构的隐喻,在这过程中每一步都不容易。在 Homi Bhabha 的“第三空间”理论中他认为冲突和碰撞都揭示着全球化和融合的现实,也同样质问着什么是真实,什么是想象。这是个动态的空间,它在言说时不断发生着变化并扰乱我们对于过去的记忆和对未来的认知(上文摘自展览自序)。

图1

从作品自序中我们不难理解克莱夫先生对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融合碰撞的思考,在其展示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独特的艺术语言的运用思路:“那些已经紧密连接在一起却又因内在隔阂而无法融合于一起的板块”,作品的象征指向无疑是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个社会文化现状的一种隐喻,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通过塑料泡沫拼图版的方式被生硬却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各种文化形象符号融合过渡中一起构建出包含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的当下状态,折射出当下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时空秩序与文化处境。

图 2

阅读完作品并思考克莱夫先生的作品指向,必然会涉及到其自序中提到的隐喻“社会建构过程每一步都不容易”,看看今日的世界,中东与欧美不停地在发生因不同文化价值观念冲突导致的“恐怖战争行为”,许多生命被杀害,而行凶者也抱着各自的信念履行其人生的价值与国家意志,其当事双方都用各自的文化背景作为其行事的思維准则,如果追溯这类战争行为的历史我们甚至可以找到远古人类的为了生存进而进行的争斗行为。现代人类争端似乎从来没有中断的可能,正如克莱夫先生作品所描述的,只是形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从有人类有历史被记载以来人类文化交流碰撞的几个主要方向,并以此为途径扩展克莱夫先生作品的时空维度与理解。

第一,信仰文化在人类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交流传播。信仰文化在人类范围内交流传播的典型范例是当今世界主要信仰体系传播演进的时空历程,例如西方信仰从欧洲不同方向进入南北美洲与亚洲以及澳洲的历程。发端于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东南亚各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历程,在所有的信仰传播历程中,许多延续至今的文化思考被记录在人类历史的某些节点上,丰富并见证人类文化碰撞融合的诸多方面。

第二,殖民主义时期工业资本主义国家武力获取殖民地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例如西班牙荷兰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其生产生活方式随着原材料以及商品市场的开拓而到达世界各地,进而与当地文化进行融合交流。包括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内的欧洲国家对于世界各地的侵略征服所带来的碰撞融合

第三,后殖民主义背景下跨国公司以占领市场为先导的经济行为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融合。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事实上,与其说后殖民主义是一系列理论和教义,不如说它是一个“理论批评策略的集合体”。在其中,所有的话语实践都基于这样一个历史事实,即“基于欧洲殖民主义的历史事实以及这一现象所造成的种种后果”。无论是主动的开放还是被动的打开市场,跨国公司的力量已经取代过去违逆道德法则的国家战争掠夺行为,进而以占优势的经济科技力量向世界各地扩展获取经济利益,直接间接的导致当下文化的碰撞融合。

第四,基于网络时代的虚拟世界文化传播与碰撞。当我们回顾人类历史中这些充满矛盾悖论又错综复杂的文化融合碰撞后,正如克莱夫先生展览的标题所示“赠昨日以明天”,我们该如何面对今日世界范围内不断发生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不难发现克莱夫先生所感慨的:“新的社会建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其作品形象所代表的诸多地域文化经由斑驳的色彩造型通过紧密有致的版图扣连在一起,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作品文化形象的边界总是留下无法避免的凹凸变化或许这就是是克莱夫先生所揭示给我们的社会现实本身。这不禁使笔者想到了当下中国因西学东渐所展现的面貌,校园里路过教授们讲授西方文化哲学的课堂后也能时常听到当下国学热的话题,看到西式的摩天大楼里充满东方韵味的装修陈设以及服务员上身中式唐装下身牛仔皮鞋的装扮使我更加体会到克莱夫先生关于其拼图上不同文化融合的艰辛与无助。

克莱夫先生的人生旅程凝聚的艺术作品告诉我们其对于文化融合的现状分析,并希冀未来理性的明天,某种程度上说他对于文化融合保持某种谨慎怀疑的乐观,正如我们该如何面对今日中东与欧美所发生的一切。人类历史的发展延续一直伴随生存的境遇的改变而变化,在由不同生产方式支配的人类群落之间时常因生存问题发生战争,胜利的一方在推进其统治的同时会把其认可的文化方式强加给被征服的一方,这种文化融合的方式带有非此即彼的特性,人类历史上因生产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的文化融合几乎不可避免导致生产方式先进的一方灭绝生产方式落后的一方。回顾下人类的文化历史再谈及文化融合我们发现极少有所谓成功的案例,多数文化之融合是被动且伴随暴力战争因素,例如美洲的土著文明因欧洲人的到来被迫从美洲大陆消失的历史事实。

事实上如果我们回顾下中国文化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历程,会发现除了几次充满动荡危机的被动文化融合外,也有潜移默化相互促进的文化融合。例如东汉末年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所展示的一切,在其传入后不仅在极短的时间内征服了主流的知识分子阶层与下层民众同时也在其日后发展演化中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的架构体系,并最终形成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三足鼎立的文化格局。佛教传入中华得以立足与成功的事实说明克莱夫先生所担忧的“第三空间”也存在不同文化得以内在融合的可能性,其关键节点在于不同文化基因互补性发展与协同。在佛教文化未从古印度传入以前,中国文化对于宇宙本体以及人生究竟的追问始终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论说与践行体系,主流的儒家与道家学说分别代表出世与入世的两种价值倾向各自发展。佛教在进入中国后其缜密的思维论说结合当时东汉末年因禮崩乐坏延续的战争动荡带给人心理的冲击,人们对于儒道所解释的世界的内在的怀疑使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转向佛家的学术世界,佛家文化所代表的思维方式因此极大的弥补了当时儒道两家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虽然也历经毁佛事件,但对于今日中国文化而言佛教在中国人身上可以用一个英语成语形容“Budda in my blood”。佛教潜移默化的传入中国一方面有其教义本身所理解的平和特性,更重要在于两种文化有内在相通之处,例如两种文化都有对于空性的理解与解说;在涉及诸如“道”之类宇宙本源的理解时,都能有与之对应的思考方式与形式语言,例如对于语言文字局限性的认知上。中华传统老庄时常提及“道不可言” 崇尚“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内在契合了佛家“不立文字”传法方式,甚至《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说法故。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祖“拈花微笑”更是现身说法叙述语言文字对于理解佛家价值体系的局限性,当中华哲人意识到佛家的知识体系的理解有助于当时中华文化的发展以及解决当时人们因宗教缺失导致的恐惧与无助时,也就是说中华文化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佛教思想的介入时,这种基于各自文化需求的主动融合成就了佛家文化后来作为与儒道文化并立的一极,成就了中华文化这一三足大鼎。

从佛家文化的传入所带来社会的变化我们不难想象文化交流重要性,文化的融合与交流需要遵循与尊重自我选择无疑是重要的,对于那些强势推行其文化选项的文化族群,时间终究会给与恰当的判断,中华文化接纳佛教文化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不同文化融合的可能性。如今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文化正在与中华文化进行激烈的融合碰撞,西方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在中国晚清时期被诸多学者认为是比坚船厉炮更为根本的强国措施,历经百余年的融合变迁如今的中国年轻一代都伴随麦当劳圣诞节成长,剥离商业文化所催生的文化融合表象后可以看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内在因素,正如佛家文化融入中国文化所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那样。事实上中华文化很多古老的基本理念对于西方世界的影响也在逐渐显现。

回到克莱夫教授第三空间的命题指向,环顾当下世界的文化融合与碰撞也环顾过去的历史时空,世界的文化融合与碰撞正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方立天,华方田.中国佛教简史[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文化融合
珠澳两地高校文化情感融合研究
论高校师生文化冲突与整合
浅析儒释文化融合对石恪绘画的影响
知识型新移民文化融合的内容及途径分析
基于多元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模式探讨
《狼图腾》与中国的图腾文化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美国社会中苗族移民的文化融合
《智取威虎山》: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融合中的隐忧
解读美剧流行的文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