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小而美

2017-11-30衣晓莺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广播剧市井小院

衣晓莺

摘要:近年来,微广播剧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得以迅猛发展,本文以济南文艺广播出品的微广播系列剧《市井小院936》为例,通过对其创作过程的探寻,试图进一步发掘微广播剧具有共通性的本质所在。

关键词:微广播剧 创作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41-02

一、微剧演变

广播剧作为适应电台播出、符合并满足受众收听习惯和需求的声音文艺作品形式,早在20世纪30-40年代,以赛珍珠、邓乐夫为代表的剧作家,就先后创作了《中国事件》《胜利进行曲》等英语广播剧。这些广播剧的雏形作品,在当时,却起到了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强有力地声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冲击,受众对于广播剧的需求,呈现出碎片化、即时性和自主性收听的特点,不断处于“危剧”窘境下的广播剧,却迎来了重大机遇,这时候“微剧”形式出现了。

2011年,“微剧”这一概念被全新提出,“微广播剧,即微型广播剧,又称微剧。顾名思义就是有完整策划、完整故事情节、有演员角色对话以及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传统广播剧的微缩版。时长十分钟以内,一般是三、五分钟,适合在微信、手機终端、网络等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是一种在短时间休闲状态下收听的声音产品”。[1]传统意义上费时费力的广播剧步入微时代,更易制作、更快播出、更贴地气、更好互动、也更加有趣好听。微剧开始适应现代人的收听习惯。

济南文艺广播推出的400集微型广播系列剧《市井小院936》,是以发生在寻常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一个普通市井小院的日常生活,于柴米油盐酱醋茶中,萃取和咂摸出城市生活斑斓色彩的那一抹味道。

二、微剧大义

济南文艺广播的广播剧转型是从“小剧”开始的。“小”即“微”,是与传统广播中“大”剧比较而言,制作流程更快捷,参与人数更少,品质浓缩,小而不碎,小而不水。

(一)时长的设定

我们对1000名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做了市场调研,发现大多数的听众还是习惯车载收听,出行的平均用时大概为20至40分钟,听觉舒适区的时长大约为20分钟,综合考量之后,《市井小院936》的播出时间长度设定为10分钟。

小,不代表受众市场小,而是针对收听人群做细分,直接面对有效听众;美,则是通过细节的细微处理,让听众舒适收听。从主题、内容的选择,到声音的演绎,再到音乐效果的运用,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地打造出最佳的收听体验。从习惯于制作时间长、收听时间长的传统广播剧,到个性化、生活化的微型广播剧的尝试,一点点“量身定制”,满足现代人碎片化的收听需求。

(二)主题的选择

微剧,虽然定为“微型”剧,但本质还是广播剧,所以不管内容长短、主题大小、人物多寡,“剧”之根本还是在于内容本身。

《市井小院936》是日播系列剧,每天一个主题,一周无重复。高频次的播出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平凡生活之余,也要关注社会热点话题。

1.热点的社会话题

时效性是广播的显著特点之一,微型广播剧也应具备这一特性。

微剧制作周期短,便于及时关注热点话题,而“剧”的形式让其在传播过程中更生动、更立体、更易接受,与新闻报道相比,更具人情味。

例如,在学雷锋日,我们制作播出的微剧《学习雷锋好榜样》,通过老人、青年和孩子对雷锋精神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弘扬了社会正气,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巧妙的剧情设计,幽默的语言,精心的制作,让人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教育。

2.有趣的生活题材

市井生活,是《市井小院936》的创作基调。

“美好的生活是由一个个看似平常、简单的日子串联起来的”,[2]虽不是巨大的震撼和惊喜,但那些生活里的小小幸运和快乐,却如同山涧流淌的涓涓细流,滋润着我们的内心。通过微剧的形式来记录并重现这些流淌在生活里的美好瞬间,除去那稍纵即逝的遗憾,留在心里的是荡漾开来的感动。

例如,冬季时节制作播出的《羽绒服》一集,通过一个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和简单的人物关系,用朴实的人物语言,细致的心理描写,表达了真挚朴素的情感和浓浓的亲情。

(三)人物的设计

10分钟的时间里,要把故事说完整,把微剧做好听,就要求在人物的设置上,力避繁复。《市井小院936》的主角设计为三位,且个个性格明朗。风华正茂的张小妹,古灵精怪有点“二”;人生赢家的李大姐,为人朴实热心,说话一针见血;“单身狗”的宋大哥,性本善却又偏偏爱占小便宜。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这样的平凡普通,他们的身上有你我都有的优点,也有你我都避免不了的缺点,但真实就是他们最好的名片。张小妹、李大姐、宋大哥虽然出现在广播剧里,但他们生动得就像你身边的邻居街坊。《市井小院936》一经播出,那夹杂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和现代都市生活风格的味道,立刻博得了听众的赞誉。

随着剧集的增加,为了展示丰富的故事情节,主角之外我们又追加设计了几位配角。“留守儿童”小石头,刚上一年级的小可爱,却总有金句频出,大人们纠结的事情,在小石头那里就这么简简单单、直截了当地说了出来。萌萌小朋友嘴里的直白大道理,翻转差距让小石头格外惹人爱。

除了小石头,市井小院里还住着张小妹的爷爷张大爷,偶尔来看张大爷的小妹姑姑张小丽,来跟张大爷叙旧的儿时女同学胡姬花……小院就是一个小圈子,映射着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一个个人物串联起来的其实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朋友圈”。都说平易近人,文艺创作贴近了生活,听众觉得不假,自然愿意靠近它,愿意为好剧埋单。

(四)音乐的运用

人物、内容、声音齐全,接下来就该考虑广播剧的另一重要因素——音乐的运用。微剧虽然播出时间短,但是在录制过程中我们却丝毫不敢偷懒,一个环节都不能少,一道工序都不能省。自然音响效果基本为同期声,或专门录制,剧小也要良心制作,为的就是听觉体验上的真实、舒适。

在烘托气氛、展示人物内心活动时,音乐的衬托作用功不可没,所以制作者在音乐选择上也严格把关,除了传统音效里经常出现的短音乐,当下流行音乐也要适当的加入。经典音乐的择机使用,也使得剧情更丰富多彩。音效使用恰当,增添了画面感,有意为之并打造出无意识的视觉效果,“听得出”的广播剧若能“看得见”,会更具吸引力。

例如,在世界水日播出的《没有水的日子》一集里,主持人旁白之外运用了大量的音乐。自然音响的使用让剧情更立体,空间感、环境感的真实性大大提升了听众的感受度,如脚步声、水声、摔门声等,都是在录制现场同期采集,风声、雨声则是后期专人专门收集而来。在代表焦急情绪时,我们使用了快节奏的钢琴曲以增加紧张的效果;在久旱逢甘露时,运用了舒缓、清新的田园音乐以表达身心畅快呼吸的舒适感;中插时主角的自述则用流行歌曲《遇见爱》来衬托,营造了一种轻松自在、洒脱自然地行走在大街小巷的既视感。

10分钟的微剧,音乐的使用时长大都不会超过1分钟,有的甚至仅仅两三秒钟,但就是这短短的音乐,所占的分量却并不小,其中,时尚音乐的融入还会提升小剧的亲切感与时代感。微剧音乐既可以代替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又可以达到场景转换的效果。

三、微剧时代

《市井小院936》系列剧获得第八届中国广播剧专家奖系列剧金奖,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一是在微剧的选题时,发挥其短平快的优势,紧跟社会热点,迅速做出反应,进一步提高了微剧的时效性,拉近了与听众的感情距离。

二是更多元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微剧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传播微剧,线上的互动与线下的活动相结合,为微剧、为广播剧、为广播电台积攒更多的人气。

三是在今后的创作中,可以尝试让听众加入微剧的创作与录制过程中,使受众的主体性拓展为广阔的微剧发展空间,让办“看得见”的广播理念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N].人民网,2015-10-23.

[2]小确幸:源自村上春树的随笔集《兰格汉斯岛的午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作者信息不详.

[3]付艳阳.微广播剧的特点与写作技巧[J].西部广播电视,2017,(16):88.

[4]张洁意.移动互联时代微广播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7,(21):89-90.

[5]朱怡.微剧不微:微广播剧的创作要点[J].视听界,2017,(04):118-120.

[6]殷满仓.融媒体时代微广播剧发展探究[J].今传媒,2015,23(10):137-139.

[7]孙钦敏,朱莹.微型广播剧的声音设计[J].西部广播电视,2015,(08):95-96.

[8]张琼妹.“微剧”给广播帶来的变革[J].记者摇篮,2013,(07):64-65.

[9]李旭东.广播微剧艺术特征初探[J].视听纵横,2013,(03):100-101.

猜你喜欢

广播剧市井小院
市井生活是一首诗
热闹的小院
市井有趣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圩角老街印象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推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广播剧音乐研究成果简介
久别夜归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方方正正的“小院”
春到小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