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门德尔松谐谑曲Op.No.的创作特征和演奏技巧

2017-11-30林葳蕤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门德尔松演奏技巧

林葳蕤

摘要: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情感丰富、节奏鲜明、速度轻盈,饱含着作曲家热情奔放的气息。Op.16 No.4作为其谐谑曲的代表作品,旋律欢快、节奏律动,曲中带有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感,给人以一种连续和运动的起伏。本文从创作特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对演奏中力度和音色变化、特殊音型弹奏及踏板的应用展开论述,以期能对门德尔松谐谑曲作品的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门德尔松 谐谑曲创作特征 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05-04

谐谑(Scherzo),原是文学用语,源自于意大利文,原意是戏谑、幽默、讽刺,开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意大利。谐谑曲又称之为诙谐曲,一种三拍子的短小乐曲,还是一种表情记号,常用于古典乐派的乐章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十分整齐活跃,速度较为轻快,强弱力度对比十分明显,一般为三部曲式结构,中间声部与两端的声部成为对比,带有舞曲性和诙谐性的特点”[1]。

在谐谑曲发展的巅峰时期,门德尔松创作的谐谑曲给人一种全新的认识,他那神话般的格调尤其令人向往。他的谐谑曲十分的轻盈,大多数都是二拍子,这个节拍加上很快的速度和鲜明的节奏,使音乐飞奔疾驰。而雅致、很弱的结尾几乎已成为他独特的风格。他的音乐形象对比十分的鲜明、情感内容丰富,大大地扩大了其创作空间。他赋予了谐谑曲幻想、抒情、节奏性、歌唱性、戏剧性、气势磅礴的热情、热情奔放的气息。总之,“门德尔松将浪漫主义精神完美的渗透到谐谑曲中,可以说谐谑曲是他热情和幻想的产物,也是他钢琴创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面”[2]。

一、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的创作特征

(一)优美的旋律

门德尔松是以优美旋律而著称的作曲家,在他的音乐中,我们既可感到浪漫主义的抒情和优雅,又可以感知古典主义的严谨与理性。虽然他的作品中很少有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般的哲理性,也少有如肖邦般华丽忧郁的戏剧性,但也正因如此给听众带来闲适的畅快与松弛。

在这首谐谑曲中,乐曲开头附点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运用,彷如由远及近的号角声,而后欢快的马蹄声,此旋律使乐曲像是一场欢快的独幕剧。

谱例1:

主題部分高低声部的旋律以级进方式,使乐曲欢愉之感溢于言表。

谱例2:

门德尔松十分偏爱的下行二度进行,在此曲中表现为双音下行级进,出现在乐节、乐句和乐段的收束处,使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得到充分显露。

谱例3:

门德尔松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是一大亮点,使歌唱性大大加强。此曲中装饰音的组合较简单,多采用单行进行,旋律线条与装饰音极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带有级进性质的装饰音为乐曲旋律带来丰富的内涵和欢快跳跃的感情色彩,使旋律更具流动性。

谱例4:

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音型的对比,使音乐有豁然开朗之感。

谱例5:

(二)律动的节奏

节奏是钢琴演奏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个旋律乃至一部作品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节奏的形态,一旦节奏发生变化必然会对最终的音乐效果发生根本性的影响。我国著名的钢琴艺术家汪立三先生形象的把节奏比作人的骨架,而音比作人的肌肉,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以看到节奏对一个作品的重要性之大。

“门德尔松的这首谐谑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部与副部主题的节奏对比。”[3]主部主题以八分音符为主,奏法基本都为跳音,给人以欢快热闹之感。而副部主题则是以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为主,连贯而悠长。

谱例6:

门德尔松通过运用节奏变化来提高和声张力,通常较活跃节奏,常会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也就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乐曲的内涵。相反,徐缓的节奏,常常会导致较舒张的音乐形态。

门德尔松谐谑曲中的律动感不是靠机械的节拍运动获得的,它更多的是靠作品内在的本质来体现的。特别的门德尔松的谐谑曲给我们大家一种连续和运动的感觉,而不是一些没有联系的音响碎皮的简单连缀。因此在门德尔松时期的谐谑曲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律动感,这也是为什么门德尔松的谐谑曲有其独特魅力的原因之一。

(三)丰富的和声

和声也是构成一部作品性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门德尔松的谐谑曲中和声的作用甚至是起到绝对的作用。门德尔松通过运用和声的节奏变化来提高和声张力,通常较活跃和声节奏,常会使音乐的结构更加紧凑,进而取得较好的共鸣效果,也就能更好地突出作品的主题和乐曲的内涵。

我们通过对下面的谱例的分析来揭示门德尔松是如何用和声的变化来有效的构建一个精炼的乐段,在分析该乐段的同时,我们也能更好地把握该作品的内涵。在该乐段中,节奏由加强,同时配合和声的紧凑节奏,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又铿锵有力的音乐片段,门德尔松通过变换和声的效果,向我们传递出一种非常愉快,无忧无虑的快乐旅程。

谱例7:

(四)多变的曲式

曲式的结构,是认识一部作品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纵观门德尔松的这部作品,留给我们最深得印象就是其曲式结构复杂多变,极其富有层次感,并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比,是所有曲式进行、冲突和情绪根源所在,如音量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大小调的转换等,都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曲式的对比是由作品中的多个音乐要素组成,它们在旋律形态、节奏律动、情绪特征上的不同给听者带来了新鲜的感觉。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再现单三部的作品,调性为e小调。开头的4小节为引子,第5-16小节为第一部分A,A又分为aba,其中a是对a材料的展开与发展。

第21-62小节为第二部分B,B部分是一个三声中部,有更多新材料的加入与展开对比,使乐曲发展推向高潮。

第63-99小节为第三部分再现部A,是A部分的不完全再现,对A部材料进行展开发展,回归主调e小调。

谱例8:

第100小节-结尾是整个作品的尾声,转为同主音大调E大调,使作品结束感更强,独幕剧宣告落幕。

谱例9:

二、门德尔松谐谑曲Op.16 NO.4的演奏技巧

(一)力度和音色的变化

“门德尔松谱写了若干首谐谑曲,是浪漫时期近现代风格的乐曲,其中Op.16 No.4也是门德尔松谐谑曲中最为出名的一首。”[4]这首曲子十分的欢快,曲中带有一种无忧无虑、悠然自得的情感。难点是号角声,不同音域、不同表现力、不同力度的号角声都有不同的弹法,而且要在极快的速度下轻盈且清晰的弹出这些号角声是十分困难的事。号角声在欧洲,一般和马队有关联,有时打猎前,或者是准备要去旅行时,号角声就会响起。

开始时的号角声要相当的弱。第一句是单音,十六音符的b要弹得十分清晰而且要小声,而附点四分音符要更倾向于大声点强调。第二句双音的号角声比较难弹,指法尤其要注意,上面的b音用四指弹,下面的g音可以用1、2、1换指来弹,加一点点的手腕动作,音乐就会显得比较轻快又富有弹性。另外,在弹奏时要分清主要和次要,主要的音要突出点也就是附点四分音符,而次要的十六分音符就当做是经过音来弹。

第1至5小节谱例:

在第13小节开始,右手出现了两次的b音,加上重音记号,好像马队在行进过程中,一声响亮的号声传来,而下面双音的跳音也要保持轻快富有节奏感和旋律性。在第17小节最后,右手出现了更为响亮的号角声,要十分有气势的弹出来,而左手依然保持跳音的轻快。

从第22小节到第29小节,这一整段都是较为欢快的断奏,弹这些断奏时,自然的把这些音分开即可,不要让手指过分的离开琴键,否则会影响演奏速度。每个小节的拍点稍稍强调,但不能过重,赋予了音乐律动的感觉。第27、28小节左手的第一个音,都是四分音符,本身就是较长的音符,加上后面的小连线,要稍微重点,使得音乐句子的语气感较强,有稳定的感觉,而且也可以给音乐带来许多趣味。

第19至29小节谱例:

第32小节出现的升f有五拍的时值,要突出强调,而低声部的旋律可较为轻声,在第40小节的最后,号角聲再次响亮的出现。这4次的号角声要一次比一次的响亮,逐渐增强气势,而右手的跳音依然要弹得很轻快自如。第43小节的最后,是双手同时弹奏号角声,而且第一次出现ff的力度,号角声应该是十分的嘹亮威武的。在快速弹奏这些号角声时,手指要特别的坚挺。

第65小节和之前的高潮段落有明显的对比,要明显的做到ff和pp的对比,就好像是两个不同角色的变换。第66和第67如同上述,一样要做到明显的对比。另外,高音和低音的大跳因距离较远,尤其要多加练习,以保证准确的弹出。第68小节末,用四个音的和弦来表现号角声,高声部的生f要强调突出。同时手指也要十分坚挺,用最大的力量弹出响亮的号角声。

第62至71小节谱例:

(二)特殊音型的弹奏

在第48小节末,出现了抒情性的音型,右手弹奏单音主旋律,左手弹奏和弦式的音型。由嘹亮的音响渐渐地进入轻声的十六分音符,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要弹得十分流利轻盈,伴随着左手柱式和弦逐渐的增强力度和音量,再加上踏板使音乐线条更为流畅,这正是为乐曲的最高潮进行铺垫。

第48至50小节谱例:

第54小节末开始,由左右手共同完成带有旋律的八度音型。左手的八度号角声甚为重要,要十分的坚挺,像一把锤子一样,如果手软,没有力量支撑的话,是弹不出强劲有力的声音。整体的气势是在不断的上升,最后推向了第59小节的乐曲的高潮段落。有六个小节的双手八度,此时全身的力量都要灌输至手指间,强劲有力、敏捷坚挺。

第59至61小节谱例:

(三)踏板的应用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5]合理的使用踏板会让演奏时的声音、色彩、风格等等都产生有益的影响。为了保持乐句均匀的渐强或渐弱、为了增强乐句的连贯性、为了整体音响效果更加的饱满等,这些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踏板。

在第68小节末,最后的半拍用四个音的和弦来表现号角的声音,需要很大的力气灌输至手掌和手指。这时踩上踏板,使音响效果更加饱满,充分地展现出了一群号角声的震撼气场。随后,用踏板保持逐渐的渐弱渐慢。

第68至70小节谱例:

第100小节突然出现了大变化,右手变成了一系列的十六分音符,敏捷又十分的轻巧,充满了灵气。加上踏板,使乐句更加连贯更加的完美。另外左手的八度也类似简短的号角声,配合踏板的应用,左右手演奏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第100小节谱例:

门德尔松常用音乐本身来替代文字说明,巧妙运用生活中形象具体的体裁表达思想感情,手法鲜明、简洁、清新自然、朴素干净的诠释了他的音乐,并抒发出最纯粹的浪漫主义情感。他的想象力仿佛插上了一双音乐的翅膀,在音乐的海洋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翱翔,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浪漫主义者的心声、灵魂和思绪。他的谐谑曲虽然不及肖邦谐谑曲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但是门德尔松将一种轻松的、悠然自得、自由自在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实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1]陆家齐.才华出众的女音乐家门德尔松[J].世界文化,1994,(03).

[2]张玉洁.浪漫主义音乐的感悟者——门德尔松[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6).

[3]张晓蕾.门德尔松钢琴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4]刘庆华.门德尔松的音乐贡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5]吕力.门德尔松钢琴音乐风格特征研究[J].作家,2009,(08).

猜你喜欢

门德尔松演奏技巧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四)
“浪漫派大师”门德尔松的故事(二)
门德尔松的诚实
关于古筝演奏技巧发展的若干思考
海顿弦乐四重奏《骑士》的作品风格和演奏分析
浅谈低音提琴在演奏中的技巧问题
浅谈二胡传统作品与移植作品演奏技巧的特点及异同
诚实更重要
他所到之处,尽是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