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超短波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效果研究

2017-11-30马淑义甄玉婷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7期
关键词:尿急超短波源性

马淑义,甄玉婷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用超短波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效果研究

马淑义,甄玉婷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目的:探讨用超短波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某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B组患者进行超短波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残余尿量及其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超短波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超短波;常规治疗;最大尿流速;残余尿量

神经源性膀胱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此病的发生率较高,约有30%~70%糖尿病患者会罹患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即使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仍有25%~30%会发生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1]。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会出现尿道功能障碍的症状,不仅会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工作,还可诱发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疾病。有研究表明,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降低其尿路功能受损的程度,改善其预后。超短波疗法是一种物理疗法,此疗法可通过超短波电场作用于患者的肾脏,使其肾脏的血管扩张,具有利尿及缓解肾脏血管痉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讨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超短波治疗的效果,某院对收治的32例此病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超短波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某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本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为[2]:1)患者的病情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被确诊。2)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夜尿多、尿不尽、尿潴留等症状。3)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患者的残余尿量均>100mL。4)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1)因尿路机械性梗阻引起尿潴留的患者。2)合并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3)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将这64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有32例患者。在A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13例,女性19例。他们的年龄在40岁~75岁之间,平均为(54.3±2.4)岁。这些患者的病程为3~20年,平均为(10.5±1.6)年。在B组的32例患者中,有男性12例,女性20例。他们的年龄在41岁~75岁之间,平均为(54.9±2.5)岁。这些患者的病程为4~20年,平均为(10.9±1.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具体的方法为:1)用20μg的前列地尔(由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0103100)+ 250mL的生理盐水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天滴注一次。2)用500μg的活性维生素B12(由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50021486)对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每天一次。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3)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进行相应的抗感染治疗。4)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5)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为其使用胰岛素进行控制血糖治疗。⑥对患者进行营养神经治疗。在此基础上,对B组患者进行超短波治疗。具体的方法为:1)本次研究使用的仪器为超短波治疗仪。2)将大小为25cm×35cm的电极板置于患者的膀胱区,在电极板上垫上衬垫(长为3~4cm),并用沙袋进行固定。3)将超短波治疗仪的微热量设置为40~50mA,每次持续治疗15min,每天治疗1次。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的时间为2d,共治疗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进行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均使用B超测定其最大尿流速及残余尿量。

1.4 疗效判定标准[3]

经过治疗,若患者尿频、尿急、夜尿多、尿不尽等症状消失,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残余尿量低于50ml,即可判定其治疗效果为显效。经过治疗,若患者尿频、尿急、夜尿多、尿不尽等症状均明显改善,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残余尿量在50~100ml之间,即可判定其治疗效果为有效。经过治疗,若患者尿频、尿急、夜尿多、尿不尽等症状均无改变或其病情在加重,进行B超检查的结果显示其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其膀胱仍明显充盈,即可判定其治疗效果为无效。

1.5 统计学处理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对本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最大尿流速和残余尿量的比较

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和残余尿量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最大尿流速及残余尿量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最大尿流速及残余尿量的比较(±s)

组别例数最大尿流速(ml/s)残余尿量(m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A组3212.58±1.3218.05±2.18124.86±16.4178.28±10.63 B组3212.43±1.2922.15±4.23125.82±16.3946.72±5.82 t值1.04713.76501.00243.3360 P值0.89570.00030.99450.0008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经过治疗,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A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3 讨论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糖尿病植物神经病变所引起的泌尿系统疾病。此病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患者的膀胱自主神经及副交感神经受损,使其膀胱肌的收缩力明显下降,引起的排尿反射异常及排尿受阻,从而引发尿潴留。此病患者会因膀胱内过度充盈而出现尿频、尿急、尿失禁及尿潴留等症状,不仅会给其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而且容易合并起泌尿系统感染、肾积水等并发症。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先进行控制血糖、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基础治疗。用前列地尔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其受损的血管,具有改善血管痉挛的作用。外源性活性微生物B12可参与蛋白质、核酸及卵磷脂的合成,有利于修复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受损的神经细胞。超短波作为一种物理疗法,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并能通过双向调节人体内植物神经的功能来增强膀胱肌的收缩能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的目的。一般的超短波疗法对健康人的植物神经无明显反应,但对伴有明显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通过调整其植物神经的功能,使其植物神经功能趋于正常化,从而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4]。黄庆娟[5]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超短波疗法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在90%以上。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B组患者的最大尿流速、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此研究结果与张晓慧[6]的研究结果相似。

综上所述,用超短波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尿潴留、尿频、尿急、尿不尽等症状。

[1] 任红,袁军,郭淑芹,等.穴位注射用于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6):501-503.

[2] 闫冬雪.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52例[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3):340-341.

[3] 高兰平.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60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13(2):442-443.

[4] 吴佳寅.贯通汤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0,32(4):318,354.

[5] 黄庆娟,劳丹华,韩满玲,等.超短波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3):1205-1206.

[6] 张晓慧.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8(15):57-58.

R587.2

B

2095-7629-(2017)7-0040-02

猜你喜欢

尿急超短波源性
超短波联合穴位按摩治疗Ramsay-Hunt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别以为夏季饮水多尿频尿急就不当事
尿频、尿急 别轻易吃抗生素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膀胱的谎言——尿频、尿急、尿失禁
男女“尿频 尿急”科普书 9元领
机载超短波电台邻道干扰减敏特性建模与评估
航空超短波通信链路余量分析系统设计
雄激素源性秃发家系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