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雄蚕品种秋·华×平30繁育成绩的几点认识

2017-11-29王涤龙陈素娟

中国蚕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蚕种原种总站

王涤龙 陈 曦 陈素娟

(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杭州 310021)

提高雄蚕品种秋·华×平30繁育成绩的几点认识

王涤龙 陈 曦 陈素娟

(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 浙江杭州 310021)

介绍了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繁育秋·华×平30的情况。通过总结多年繁育秋·华×平30的经验认为,秋·华×平30尽管繁育难度大、繁育系数低、繁育成本高,但是只要合理控制雌雄原蚕的饲养比例,合理调节原种出库日差,加强原蚕饲育管理工作,强化制种各环节工作,就能够提高秋·华×平30的繁育成绩。

家蚕; 雄蚕品种; 平衡致死系; 秋·华; 平30; 蚕种繁育

雄蚕品种由于叶丝转化率高、强健好养而广受好评,也因茧层率高、丝质好而深受缫丝企业的青睐,与现行的普通蚕品种相比,其提质增收的效果十分明显,得到蚕业界的广泛认可[1]。推广雄蚕品种符合当前浙江省蚕桑产业作为历史经典产业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方向[2]。

但是,雄蚕品种的繁育存在着繁育难度大、繁育系数低、繁育成本高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蚕种繁育单位[3],已成为影响雄蚕品种推广进程的主要原因。秋·华×平30是国内外第1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

也是目前生产上主推的雄蚕品种[4]。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自2012年引进秋·华×平30并试繁至今已有6年,经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断摸索,逐步掌握了秋·华×平30的繁育技术,实现了秋·华×平30繁育的稳产、高产、优质。现将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繁育秋·华×平·30的情况及提高秋·华×平30繁育成绩的措施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 秋·华×平30的繁育情况

从表1-2可以看出,2012年杭州市蚕桑技术推由于秋·华×平30不同于常规品种是单交品种,公斤茧制种量是以制种量除以秋·华加平30的收茧量来计算,同样克蚁制种量是以制种量除以秋·华加平30的蚁量来计算;秋·华×平30的盒种卵量为62 000~64 000粒;#—饲养蚁量、收茧量、不良蛹数、制种量为各年的总和,公斤茧颗数、不良蛹率、公斤茧制种量、克蚁制种量为各年成绩的平均值;表2同。

表12012—2016年秋·华×平30的秋期繁育成绩

年份品种饲养蚁量/g收茧量/kg不良蛹数/头公斤茧颗数/粒不良蛹率/%秋·华×平30制种量/盒公斤茧制种量/盒克蚁制种量/盒2012秋·华3302237.84345910.085平30170504.26247370.0604148.01.518.302013秋·华140929.89195320.048平3080268.73177870.0433281.52.7414.922014秋·华6503931.29315590.078平303501008.61608110.1509903.02.009.902016秋·华4002486.70305420.055平30270945.00387780.0487368.02.1511.00合计#秋·华15209585.721145560.067平308702726.601397780.07524700.52.1010.33

广总站饲养秋·华蚁量330 g,饲养平30蚁量170 g,由于是第1次试繁,经验不足,公斤茧制种量仅为1.51盒/kg,克蚁制种量为8.30盒/g。2012年至2017年,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共进行了4期春繁、4期秋繁(2015年秋未繁育),共饲养原蚕种蚁量6 724 g,其中饲养秋·华蚁量4 313 g,饲养平30蚁量2 411 g,饲养的原蚕平均雌雄(秋·华∶平30)比例为1.79∶1,雄蚕品种秋·华×平30制种量为80 627.5盒,平均克蚁制种量为12.0盒/g。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通过实施严格的防治微粒子病措施,全程规范化、标准化的操作,慢慢摸索出雄蚕品种繁育的技术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繁育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繁育成绩,克蚁制种量基本稳定在10.0盒/g左右,其中2013年的秋期克蚁制种量最高,主要是由于当年气候适宜,桑园病虫害发生少、桑叶质量高。为浙江蚕区大面积推广饲养雄蚕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表22014—2017年秋·华×平30的春期繁育成绩

年份品种饲养蚁量/g收茧量/kg不良蛹数/头公斤茧颗数/粒不良蛹率/%秋·华×平30制种量/盒公斤茧制种量/盒克蚁制种量/盒2014秋·华5202714.9364880.015平30254783.66117500.0289808.02.8012.672015秋·华6504111.5384850.020平30350989.3277310.01813503.02.6513.502016秋·华7404810.4074730.015平304851.503.5067230.00913616.02.1511.122017秋·华8835209.7084910.016平304521310.8067460.00819000.02.9014.23合计#秋·华279316846.56597380.017平3015414587.281397780.01655927.02.6312.90

2 提高雄蚕品种秋·华×平30繁育成绩的措施

2.1 合理控制雌雄原蚕的饲养比例

在繁育雄蚕品种秋·华×平30的过程中,平30饲养的是雌性不育的全雄蚕,秋·华饲养的是在幼虫3、4龄期剔除雄蚕后的全雌蚕。这就为合理少育雄蚕(平30)多育雌蚕(秋·华)提高公斤茧制种量提供了机会,当然也增加了由于雄蛾数量不足,使部分雌蛾无法得到交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所以控制好雌雄原蚕的饲养比例显得十分重要。据我们的实践,平衡致死系原蚕与对交品种的收蚁量比以控制在1∶4为宜,2015年颁布的浙江省地方标准《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也将平衡致死系原蚕与对交品种的收蚁量比例规定为1∶4[5]。

但由于常规品种中系原种(秋·华)与日系平衡致死系原种(平30)的成品卵形式不同,通常平衡致死系原种为“标准化”的盒装原种,盒种卵量为常数(34 000粒/盒),盒种收蚁量决定于良卵率及孵化率。常规品种中系原种是“非标准化”的框制原种,它的张种收蚁量决定于卵圈数、良卵率及孵化率。平30原种盒种收蚁量在5 g左右,秋·华原种张种收蚁量在6 g以上,如果按1盒平30原种配4张秋·华原种的比例进行收蚁饲养,则实际收蚁量的比例约为1∶5,超出了浙江省地方标准[6]。此外,从家蚕饲养的角度来讲,秋·华容易饲养,结茧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均高于平30,最终使它们的种茧数量比例超过1∶3[6],造成雌蛾的浪费,严重影响繁育成本。经过多年的繁育实践摸索,我们认为收蚁时秋·华的雌蚕头数与平30的雄蚕头数比例以控制在2.3~2.6∶1为宜,结茧数比例一般以控制在2.4~2.7∶1较为合理。

2.2 合理调节原种的出库日差

由于秋·华发育齐,应结合发蛾调节,尽可能拉大秋·华的发育日差,以避免由于其发育过齐种茧羽化发蛾过于集中造成雌蛾损失。繁育的发蛾调节工作难度较大,应根据2个原种的品种性状,协调原种出库日差,一般收蚁时秋·华收蚁量的60%~70%比平30迟2 d收蚁,秋·华收蚁量的30%~40%比平30迟3 d收蚁,上蔟日差的原蚕比例控制在收蚁日差的原蚕比例范围内较为理想。

2.3 加强原蚕饲育管理工作

平30是日系平衡致死系原种,其品种性状与现行原种有很大差异,因此在饲养中应积极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平30的高催青积温是常规品种中罕见的,在催青11 d的情况下,各段温度应比标准催青温度提高1~5 ℃。经过多年的繁育实践,我们认为蚕卵胚子发育至缩短期(戊3)后用27 ℃催青比用25~26 ℃催青小蚕发育更齐、更好养。平30在1、2龄期饲育的温度应比常规品种高1 ℃,用叶偏嫩1个叶位,以保证其发育整齐,减少小蚕损失。3龄后用桑应充分成熟(通过增施P、K肥和提早摘蕊等措施促进桑叶成熟),并控制好给桑量,既能减少桑叶浪费,又能使家蚕良桑饱食而提高体质,还可达到提高公斤茧颗数的目的。一般认为公斤茧颗数以700~750粒为宜。平30原蚕相对于其他蚕品种,比较忌湿叶,在当前为了防治微粒子病普遍采用桑叶全程漂白粉溶液叶面消毒的情况下,要根据条件将叶面消毒的桑叶尽可能晾干后使用。

秋·华是斑纹限性品种,其体色雌蚕为普斑,雄蚕为素蚕(白蚕),是十分容易饲养的家蚕品种。但秋·华原种中的雄性原蚕在蚕种繁育中无用,饲养只会白白浪费桑叶及劳动力,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繁育成本,要从4龄开始利用秋·华斑纹限性的特点,逐步淘汰“白蚕”(雄蚕)[7]。但由于雄蚕数量多,时间紧,不太可能一次性淘汰彻底,因此要在饲养过程中反复不断地巡视蚕座,以4眠止桑前1~2次给叶时期为最佳复查时间,发现遗漏未淘汰的白蚕,要及时淘汰,确保白蚕淘汰率达到99.5%以上。这既是降低繁育成本的一项措施,也是确保所育成的雄蚕品种蚕种雄蚕率高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秋·华的饲养过程中,加强淘汰“白蚕”的工作是确保新蚕品种繁育质量的关键所在。

2.4 强化制种各环节工作

由于雄蚕品种的原蚕特性不同,秋·华羽化集中度高,往往秋·华雌蛾同日羽化的数量远远多于平30雄蛾同日羽化的数量。在雄蛾不足时,往往会采取用当天羽化的雄蛾与雌蛾提早进行交配的做法,来增加1次雄蛾当天的交配次数,但此法若处理不当会大大降低雌蛾的产卵量。因此必须保证在蚕蛹保护室温度为24 ℃左右的前提下,雌蛾感光(凌晨2:00感光)6 h后(早上8:00后)、雄蛾感光(凌晨4:00感光)4 h后(早上8:00后)方可进行交配。宁可交配时间短,也不能提早(早于早上8:00)交配。新鲜雄蛾一交时间长度为2.5 h,二交时间长度为2.5 h。如气温较高或雄蛾总量偏少,可在当天安排雄蛾三交,三交时间长度为4.0 h。

当天使用后的多余雄蛾应放置到温度不超过10 ℃的环境中冷藏,以备次日使用。雄蛾的使用(保存)时间不宜过长,平30雄蛾交配4次不会影响蚕种质量[6,8],但同一雄蛾交配次数最多不得多于4次,一般在发蛾后至第3天应完成使用,以提高雄蚕品种的蚕种质量。

[1] 陈小龙.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J].蚕桑通报,2011,42(2):14-18.

[2] 佚名.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 浙政办发[2015]114号[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15-11-19).http://www.gov.cn/zhengce/2015-11/19/content_5057450.htm.

[3] 陈诗,何秀玲.雄蚕杂交种生产成本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2,33(4):198-199.

[4] 何克荣,祝新荣,柳新菊,等.雄蚕新品种秋·华×平30的育成[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 272-1 276.

[5]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雄蚕种繁育技术规程:DB33/T 990—2015[EB/OL].工标网,(2015-10-25).http://www.csres.com/detail/275463.html.

[6] 傅志莉,邵云华,郭勤,等.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繁育体会[J].蚕桑通报,2016,47(3):58-59.

[7] 沈文静,韩庆,陈素娟,等.平8雄蚕多次交配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2,33(1):41-42.

[8] 陈诗,王红芬.雄蚕杂交种特点及繁育技术[J].蚕桑通报,2007,38(3):18-19.

2017-07-26;接受日期2017-09-19

信息: 王涤龙(1975—),男,浙江杭州,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 15868138866, E-mail: 835574909@qq.com

S882.3

B

1007-0982(2017)04-0057-03

猜你喜欢

蚕种原种总站
“川山×蜀水”原种保种技术及效果
家蚕原种繁育微粒子病防控措施及成效
省蚕业管理总站组织召开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七届二次会议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产卵布蚕种浸酸操作的做法和体会
省植保植检总站张武云一行赴翼城调研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科学制定生产计划 合理满足蚕种需求
散卵蚕种收蚁新方法——白纸袋收法
全方位管理 提高原种整体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