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求生活中的“个性刺点”(Personality Punctum)

2017-11-28罗婧予

卷宗 2017年32期
关键词:刺点巴特罗兰

罗婧予

一年又一年,一如平淡的生活,一如人们的众口铄金:年味越来越淡了,过年越来越没有意思了。但是生活还是在继续,虽平淡却仍矢志不渝的前行,正如閻连科所说的:人生就是锅碗变飘勺,阴差又阳错,除此没有更新的东西和设备。

每当平淡乏味的生活莅临之时,米兰·昆德拉的“幸福就是重复同样的事情”,就成了我自我安慰的一剂针剂。生命需要鲜活,而这种鲜活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近乎平淡的生活中历练出来的,而寻求生活中的“个性刺点”(Personality Punctum) 就是最好的方式。

近来阅读罗兰·巴特的《明室》,一本谈论摄影的小小札记,译者给出的副标题为:摄影纵横谈。陈丹青对于此书很是推崇,他谈到罗兰·巴特不仅仅是在谈论摄影,而是通过摄影来谈论“观看”,具体来说,我们该如何观看图片、书籍、油画,雕塑……延伸开来,我们该如何观看生活,历史,未来……。

罗兰·巴特是一个同性恋,因此对于母亲的感情就特别的深厚。母亲去世之后,在十一月的一天晚上,他开始整理母亲遗留下来的照片以求寻找记忆中的母亲。但是在寻找之前,他就先做出了这样的论断:我没有抱着“重新见到”母亲的希望,对照片我根本不抱期望。“一个人有很多照片,我们回忆这个人时,面对着这些照片,反而不及只是想想他来的清晰。”我知道得很清楚,我翻阅这些照片也是白费力气,我永远也不可能把她的容貌完全想起来了,不可能了。

在罗兰·巴特看来,“现实主义者们,我也是其中之一,在我肯定地说摄影是没有寓意的图像时,哪怕这些寓意使照片的解读明显的转了向,我就已经是个现实主义者了,根本不把照片当作真实物体的‘拷贝,而是把它看作‘过去的实在事物的表露,是‘魔法,不是艺术,研究照片具有一种证明力,这种证明针对的不是物体,而是时间。依照现象学的观点,照片的证明力胜过其表现力。”在文章的结尾处,罗兰·巴特得出了摄影的真谛就是“这个存在过”,或者说是“仅仅存在过”。

罗兰·巴特还说摄影是疯狂的,它的疯狂之处在于,时至今日,还没有任何图画艺术品能够让我确信一件东西以前存在过,而且摄影一直在遭受着社会的驯化。“社会在努力使摄影变得规矩,竭力抑制摄影的疯狂”。为了达到这种目的,社会采用了两种手段:第一,把摄影变成艺术;第二,普及摄影,使摄影“合群”,把摄影变得平凡。

罗兰·巴特把一张照片看作是三种活动的对象,即:实施,承受,观看。实施者是摄影者,观看者是看照片的人。罗兰·巴特还将照片承载的内容或者是承受称为摄影的“幻想”,以区别于现实中的景象。这也是“这个存在过”的一个有力的佐证。

在观看“幻想”(确切的说应该是照片或者是摄影)的过程中,罗兰·巴特赋予了照片以二元性:知面(STUDIUM)和刺(PUNCTUM)。知面具体说来就是照片的内容,体验了摄影师的意图;刺点具体说来就是照片中的细节。

知面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常态,拿过一张照片来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照片在描述什么。而在细节方面,由于每个人观看照片方式角度的不同,所注意到的细节也就有所不同,从而对于照片的解读也将无穷无尽。如果说“世上没有任何两片相同的叶子”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是哲学家求知欲的点滴结晶,那么对于照片的未完成的解读延伸开来就是:一万个人的眼中就有一万种观看方式。正是个人观看方式的不同,个人从不同视角的观看,世间才呈现出纷繁的别态。

罗兰·巴特将这种对于细节的不同关注称之为“刺点”,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在照片之中能够刺痛你的某一点。罗兰·巴特偶然看到拿破仑最小的弟弟热罗姆的一张照片,他当时十分震惊得想到“这是一双曾经看到过拿破仑皇帝的眼睛”。这是何等非凡有趣的眼光!

威廉·克莱曾经拍摄过纽约意大利人居住区的一群孩子,照片非常感人,也很有意思,而罗兰·巴特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小男孩的坏牙齿,而且他的眼睛始终离不开那一口坏牙。

“刺点”的存在使得对于一张照片的解读始终处于进行时,因此所谓的“知面”也永远无法言尽。延伸到“观看”上来,对于“刺点”关注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一个人的观看视角,然而,即便是“一万个观众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也总会有三六九等之分。同样“知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对于事物、事件的认知程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者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试想,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将事件的万事万物都溶于一炉之中,那是何等的荣耀,同样也是何等的可怕。

“知面”的丰富最终是建立对“刺点”的追逐之上的,一旦具有共性的“刺点”被挖掘完毕,那些极具个性的“刺点”就会隐匿于自己的世外桃源,直到那个有着独具慧眼之人的青睐。

生活中同样如此,人们过多的沉溺于那些具有共性的“社会刺点”中,互相追逐,随波逐流,直至麻木沉沦,还自诩为痛并“快乐”着。平淡的生活,人们只忧伤惆怅于初始的苦难与乏味,然而深埋于其下的新鲜甘甜(“个性刺点”),却少有人关注青睐。

“时势造英雄”,我想时势造就的应该是那些就有独特视角,能够青睐“刺点”,完善认知“知面”之人。如果说时势是一个偶然的因素,那么具有非凡眼光就应当成为一个必然的条件。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完全可以说不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是英雄成就了时势。

1980年2月25号下午3点,罗兰·巴特在巴黎学校街横穿马路时被一辆洗衣店的卡车撞倒,4周后他去世了。从此他那略过忧伤的友谊的微笑逝去了,他那更新事物的非凡的眼光也逝去了。endprint

猜你喜欢

刺点巴特罗兰
曼罗兰中国有限公司
浅析摄影对生命延续的有限性
浅析《明室》中的摄影观点
《罗兰·巴尔特自述》:“反自传”的自写实践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浅释
巴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