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人类”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构建

2017-11-28周雪

卷宗 2017年32期
关键词:学习者人类英语教学

摘 要:后人类时代,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在分析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后人类”英语教学的特点,阐述了“后人类”视阈下如何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学习模式以及评价方式方面构建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几点思考,旨在更好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大学后续课程的深度融合,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后人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后人类”这个新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进化论的视角看,“后人类”是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人类所转化的与自然进化不同的类型。“后人类”视阈下,技术并非人体的延伸和附属物,而是融合甚至同化到人体中。在教育创新中,“后人类” 注重“发展人性”,摈弃传统教育的“强制人性”。 [17] 后人类消解“人类中心主义”,反思信息技术和网络对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改变,不再耽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张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在“后人类”学习中,虚拟的cyberspace 为后人类的身体提供了新型的活动空间,传统单一面对面的自我被多重自我所取代。学习的主体是由集合体构成,而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或者“群体”,学习者的身份完全通过学习“共同体”来构建。“后人类”消解知识的等级性,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15]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外语人才培养的模式,应具有全球化视野,遵循开放,共享、资源优化的理念,课程创新将逐步朝着个性化、实用化的方向迈进。

1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大学英语的改革方向关系着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和社会对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国内大部分高校改革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破旧立新,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完善和补充近几年来备受推崇。大学英语教学由原来的通用英语教学逐渐转移为专用英语教学。如:华中师范大学为2015级《大学英语》提高级学生开设了“实用英语口语”、“英语创意阅读”、“基础写作”、“英语演讲艺术”、“英语词汇的奥秘”、“实用英汉互译工作坊”和“英语诗歌品鉴”7门必修的英语后续课程;中山大学在2017年开设了10门后续拓展课和4个俱乐部;集美大学在2017年开设“高阶读写”“英语主题阅读和成长写作”等英语后续课程。

目前学者们从三个角度对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进行实证研究:(1)以某一课程为研究对象,“通用学术英语”、“英语电影赏析”“中国文化英语”、“剑桥商务英语”等,如:朱琼莉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以“中国文化英语课程 ”为例”;(2)以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为指导,“ESP理论”“需求分析理论”、“以CBI(内容)为依托”“慕课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如:章木林、孫小军的“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为例”;(3)以某个大学为研究样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连民族大学”“延边大学”“温州医科大学”等,如: 林宝玲的“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体系构建探析——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为例。学者们从不同视角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收集数据、对比分析,充分地论证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了现状和存在的缺陷,提出有关后续课程设置和构建的建议。

2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开课现状和问题

目前全国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本科院校较少。即使是开设后续课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教材陈旧过时,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再加上教学管理和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严重落后,课程设置、课程培养方向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后续课程的质量和水平也很难得到保证。有些高校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后,采用大班选课的授课方式,教学形式单一,只在一、二年级开设基础英语课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严重缺失,导致英语学习断线,大学英语教学甚至沦为所谓的“形式教育”。有些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采取分级教学的教学模式,基础好的学生在分级考试或者四级考试后即免修大学英语,英语学习出现严重断层,很难满足社会对“个性化”“实用化”英语人才的迫切需求。

3 “后人类”英语教学

“后人类”教学注重“发展人性”,摈弃传统教育的“强制人性”。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填鸭式” 的英语教学,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信息化大背景下的“后人类”英语教学,主张将“学习者”完全“浸润”在英语语言环境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在自由开放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后人类”教学不再只耽溺于“以学生为中心”。一直被学习主体压制和控制的学习客体(信息技术)逐渐摆脱边缘化的地位,在学习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后人类课堂中一直活跃着信息技术的身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学习网站、校园网、微信、电子邮件等现代化手段,上传英语课程教学课件和英语学习视频,发布互动话题和网络作业,邀请学生视频环聊,召开网络座谈会,解答英语学习难题,共享英语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后人类”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物理空间限制,克服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班级的壁垒,使课堂走向三维甚至多维时空,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体验,采用信息技术形塑学生的学习场景,为学生提供英语语言感知的浸润感。[13]

“后人类”学习中,学习主体不是某一个体,也不是某一群体,而是集合体,学习者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建构自我身份。[17] “后人类”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知识“动态”“平等”“连通”特点,利用信息化平台和高校优质课程联盟,选择优质的、顶尖的英语课程资源,搭建老师和学生集体参与的学习共同体,营造和谐的“同伴教学”“ 同辈共享、讨论、互评”的学习氛围,激励、敦促学生养成主动、积极学习英语的习惯。

“后人类”教学消解了知识的等级性,知识不再是精英阶层的特权,也不是特权阶层赠与普通大众的礼物。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具备“开放的”“共享的”“平等的”特质,学生和老师接触信息的机会是均等的。英语教师更应在英语教学资源、教学材料的选择上下功夫,将优质高端的课程资源整合利用,与国际化接轨,缩小“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平等”,培养“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英语人才。[9]endprint

“后人类”教学致力于培养学习者的批判思维能力,这种批判思维能力是通过学习“共同体”中各个“集合体”共同构建的。英语教师可以利用慕课、微课等新型学习模式,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讨论分享中养成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再单纯依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组织化、系统化教学。[14]老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汇编成电子书,增加学生“互学”“互评”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的知识素养。

4 “后人类”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构建

“后人类”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颠覆传统课堂,使教育从单一过渡到多元、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批量生产到实现个性定制;弥补了传统教育在课程设置、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学习模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固有缺陷,更好地提升了后续课程的个性化和实用性。后人类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不是作为游离于教学的技能而存在,信息技术和教学的“无缝”对接,更好地帮助“后人类”学习者实现的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

4.1 后续课程设置

“后人类”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应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发展人性”的培养。

后续英语课程的设置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提前在学生中展开调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细化课程门类。课程的设置可以参考高校英语系的课程设置,也可以把英美国家高校的英语系所开设的课程作为参照系。[8]后续课程应在保证英语学习大学四年不断线的前提下,进一步促进学生由“浅表学习”转向“深度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大量增加对“软知识”的摄入,也更贴合英语课程应更加“生活化”和“国际化”的教学要求。[13]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也应合理配置和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有为他们“私人订制”的特色英语课程,让学生可以完全“浸润”到大规模,开放、共享,连通、丰富逼真的语言环境中,在“虚拟学习社区”全方位汲取需要的“营养”。后续课程的设置既挖掘了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又拓展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兼具功能性和人文性,引导学生多关注语言文化类课程,尤其需要增加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激活中国元素,营造中国气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既有意境高妙、韵味独特的唐诗宋词,也有引人入胜、叹为观止的文学名著。但是目前现有的英语后续课程却很少涉及这些主题。西方文化颇受欢迎,大放异彩,导致中国文化在国际范围内的“文化失语”现象泛滥。[2]与英文著作的深度阅读相比,中国学生整体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深度阅读显得很薄弱。[12]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也需兼具前瞻性和批判性,严防“全盘西化”,挖掘“后人类”的“个性”。帮助“后人类”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他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彰显中國文化的软实力。教师可以在中国文化英语后续课程中引导学生多观看“BBC:美丽中国Wild China”、“ BBC发现中国:美食之旅”、 “中国新年(英文版 ) ”等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节目;也可以借鉴苏州大学的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地方文化英语导读”和海南大学“中国文化英语课程”等。[4]

4.2 后续课程培养方向

“后人类”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实施中,设定“定制化”、“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课程目标。[16]网络后续课程兼顾“后人类”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配备有详细的课程说明,也有明确的课程分类,难易等级划分清晰。学习者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定位适合自己的课程。“后人类”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也活跃着“技术”的身影。后续课程的设计者也可以使用教育领域新兴的“学习分析技术”(1earning analytics,简称LA ),这个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对学生作出全面 、正确的评价。通过大数据收集信息,全程记录“后人类”学习者的学习进程,通过技术手段“追踪”学生的“学习轨迹”,细致入微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需求,对学习者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及时诊断其薄弱环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习者享受高品质的课程。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向学生者自动推荐适合的学习策略,根据其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推送为根据其学习程度“私人订制”课程和学习内容,真正实现“后人类”“个性化”学习。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可以将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语言素养课程、文化素养课程、技能素养课程和测试素养课程。如:语言素养课程包括:英语语音矫正、实用交际英语口语、英语口译、英语视听说、英语词汇的奥秘、英语演讲艺术、英语公众演说、英语创意写作工作坊、英语阶梯阅读、英美报刊选读、英语书面翻译等课程;文化素养课程包括英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经典、跨文化交际英语、英美电影赏析、英语诗歌品鉴、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中国经典作品赏析、中国诗词赏析、希腊神话、美国亚裔文学赏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作品赏析等课程;技能素养课程训练学生的实用英语技能,为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打好基础做好准备,可以包括会计、旅游、金融和贸易英语等;测试素养课程以帮助学生建立应对雅思、托福、BEC、考研、翻译资格等的学习策略、切实提髙学生在这些考试中的成绩为主要目标,可以包括雅思、托福、BEC培训班、考研和翻译资格冲刺班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开设采取动态化管理,可逐步增开更多“后人类”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有兴趣教的课程。

4.3 后续课程学习模式

“后人类”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可以采取“个性化—合作”的学习模式,利用慕课、微课等优化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5]个性化学习层面,“后人类”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迎合了作为“后人类”的90后学习者喜欢使用虚拟平台传递信息、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的年龄特点,利用技术手段推送符合学习者认知水平的、具有时代特点的英语学习资源,激发“后人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励学习者随时随地展开学习。[3]合作学习层面,后人类”大学英语网络后续课程利用网络技术,敦促学习者利用学习圈中的小组评价和同伴互评,通过协作完成后续网络课程中的学习任务。培养“后人类”学习者的数字化素养,提升学习者创造性使用技术的方式,把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习作为一种常态化“习惯”。 [6]endprint

网络后续课程的学习模式也可以多样化,既可以通过技术支持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学习课程计划器,根据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需求,按照其学习进度和步调自动为其推送英语学习资源和服务,通过移动终端布置小组作业、组织互动讨论、提问答疑、随堂测试,或者是远程并班教学[10];也可以利用信息网络的支撑,邀请外国教授和学生在线通过视频、网络会议、小组讨论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文化、学习经历和体验,不出国门,可以享受“在线留学”的新体验。[1]后人类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将线上线下、室内室外、国内国外都连接和联动起来,多角度、多层面地延展了“后人类”的学习活动空间,提供更多让“后人类”思想碰撞、相互启发的机会,通过相互反馈、交流、讨论提升“后人类”学习者的全球学习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的基础上,帮助“后人类”学生养成喜欢学习、高效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4.4 后续课程的评价方式

致力于培养后人类学习者“发展人性”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该兼顾结果和过程,可以将学生在课程平台的参与度和贡献度纳入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合理、客观的动态评价。从在线学习、课堂学习、社会实践、期中、期末考试等方面来综合判定。“后人类”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可以设立动态的电子档案,在重视课程知识测试和考试结果的同时,收集、综合分析学生的课前自学效果情况、学习需求满足情况,语言技能训练情况,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学习投入情况等各个方面信息。

学习者电子档案主要包括:学习者参与后续课程前和课程后的分数,课程前和课程后的分数的进步比率;学习后续课程的时长、作业、测试完成的细致度和认真度;微视频中设置的梯度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学习共同体所组织的讨论、实践活动的参与度;“沉浸感”语言课程中角色扮演、人物互动的“代入度”;文化类课程中人文素养的形成度;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同伴满意度等。档案记录主要用于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的综合评价。[11]后续课程的打分可以采取系统设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同伴互评和老师总评的方式。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也可以是动态的、多元的,使综合评价更加完善、全面。[7]后续课程的学分也可以列为实践创新学分的一部分,纳入学生综合性评价的范畴。

5 结语

为“后人类”量身定做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既有真实的互动体验,语言学习的沉浸感,也有在线教育的便利性,其“知识共享”的理念,为“后人类”学习者规划了和全世界学生成为同学的全球化视野。

参考文献

[1]william·G·Bowen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M].China Citic Press,2015,Beijing.

[2]曹顺庆 文论失语症与文化常态[J].文艺争鸣,1996(2):50-59.

[3]陈坚林 大数据时代的慕课与外语教育研究——挑战与机遇[J].外语电化教育,2015(1):3-8.

[4]陈 炜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文化课中的实践[J]. 高教学刊,2017(8):110-112.

[5]胡航 董玉琦 技术促进深度学习“个性化——合作”学习的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7(3):48-61.

[6]胡永斌 龙陶陶 美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和现状的启示[J]. 中国电化教育,2017(3):36-43.

[7] 戴朝晖 陈坚林 基于慕课理念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影响因素研究[J]. 外语 电化教学,2016(12):35-41.

[8]郭英剑 办外语专业,我们的参照系在哪里?[J].当代外语研究,2017(3).

[9]何克抗 关于M O O C s 的“热追捧”与“冷思考”北京大学 教育评论,2015 (7):110-129.

[10]李文光,刘也 基于Moodle社交模块功能聚合的个人学习空间功能设计,现代远距离教育 ,2017(3).

[11]王慧君 孙锦 翻转课堂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定位[J].数字教育 2017(2):5-8.

[12]王 哲,张 跃 大数据方法与外语教學创新研究——以“2015 年百万同题英文写作研究”为例[J]. 外语电化教学,2015(9):3-8.

[13]王竹立 面向智能时代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新论[J].远程教育杂志 2017(3):3-10.

[14]徐海艳 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电化教育,2017(2):29-34.

[15]杨一铎 后人类主义 :人文主义的消解和技术主义建构[J].社会科学家, 2012 (11):38-41.

[16]尹婷 徐玲 信息化背景下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个性化”教学实践与反思[J].数字教育,2017(1):39-43.

[17]左璜,苏宝华 “后人类”视阈下的网络化学习[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7(2):19-27.

作者简介

周雪(198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用学与英语教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习者人类英语教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