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茎瘤芥叶片遗传规律的初步研究

2017-11-27杨连勇孙信成张忠武陈位平彭元群康杰田军柏秀芳

长江蔬菜·学术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花叶

杨连勇+孙信成+张忠武+陈位平+彭元群+康杰+田军+柏秀芳

摘 要:以2个稳定纯合的茎瘤芥品种为亲本材料,采用双亲本杂交遗传设计,研究茎瘤芥2个叶片性状(板叶对花叶,全缘对缺刻)的遗传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板叶与花叶、全缘与缺刻2个叶片遗传行为均属于质量性狀遗传,花叶对板叶以及缺刻对全缘,均为一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通过对叶片花叶、缺刻隐性性状的选择,可以加快获得稳定的育种材料。

关键词:茎瘤芥;板叶;花叶;全缘叶;缺刻叶;遗传规律

中图分类号:S6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7)20-0048-03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是我国特有蔬菜之一,是加工榨菜的原料,国内学者对其起源、分类、栽培等研究都有过报道[1~8],对其遗传规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茎膨大性、结球性等主要性状的研究上[9~14]。茎瘤芥叶的大小和多少以及叶的着生姿态等性状都影响田间群体结构和小气候,是较为重要的农艺性状[15],冷容等[16]、刘义华等[17]对茎、叶性状的广义遗传率、主要遗传控制因子等遗传体系进行了分析。叶片作为遗传育种的标记性状,可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通过对茎瘤芥叶片板叶和花叶、全缘和缺刻的遗传规律进行研究,为茎瘤芥材料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同时为茎瘤芥三系杂交F1代组合选育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材料来自2个典型生态区域的稳定材料,亲本材料分别为15-2本地板叶(叶片板叶、全缘)和15-7浙引半碎叶(叶片花叶、缺刻),亲本配组前已经过6~8代自交纯合。

1.2 试验方法

按双亲本杂交遗传设计,2015年秋于湖南常德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基地,配制杂交组合:15-2(♀)母本×15-7(♂),获得F1代种子;2016年5~9月于北繁基地青海加代,分别获得杂交组合(F1)的自交F2材料和亲本自交P1(P1×P1)、P2(P2×P2)材料;同年秋季将P1、P2、F1、F2材料于本院试验基地播种移栽,完全随机区组排列,大田管理按常规方法进行。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于2016年12月对茎瘤芥叶片板叶和花叶、全缘和缺刻进行目测记录,分类统计田间调查数据,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整理,进行遗传规律的Χ2适合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板叶和花叶叶片性状的遗传表现

根据P1、P2、F1、F2组合世代的叶片板叶、花叶性状统计结果(表1)可知,F1代各茎瘤芥单株的叶片均为板叶,没有出现花叶叶片的茎瘤芥单株,说明供试材料茎瘤芥的叶片板叶、花叶遗传,板叶对花叶是显性性状;通过对F2进行生物统计学Χ2适合性检验,Χ2=0.159<Χ0.05,表明差异不显著,即叶片板叶对花叶的比例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的3∶1比例。

2.2 全缘和缺刻叶片性状的遗传表现

由P1、P2、F1、F2组合世代的叶片全缘和缺刻性状统计结果(表2)表明,F1代各茎瘤芥单株的叶片均为全缘,没有出现花叶缺刻的茎瘤芥单株,说明试供材料茎瘤芥的叶片全缘、缺刻遗传,即全缘对缺刻是显性性状;通过对F2进行生物统计学Χ2适合性检验,Χ2=0.865<Χ0.05,表明差异不显著,即叶片全缘对缺刻的比例是符合3∶1的分离规律。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以2个典型生态区域的2个茎瘤芥遗传稳定的自交系材料为亲本,初步分析了茎瘤芥的2个叶片性状(板叶与花叶,全缘与缺刻)均属于质量性状遗传,叶片花叶对板叶以及缺刻对全缘,均为一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的简单遗传。本试验F1代为P1×P2正交,未进行P2×P1反交,不能确定板叶花叶与全缘缺刻的遗传属于核遗传还是质遗传,若正反交数量结果一致,则说明为核遗传,下一步需要补充F1代反交及回交的遗传试验。

童南奎等[2]研究表明,芥菜叶片无裂表现为显性性状,深裂为隐性,它们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本试验结果与之基本一致;刘义华等[1]以5个茎瘤芥品种为亲本材料,对茎瘤芥2个叶片性状(叶片刺毛、缺刻)的遗传进行了研究,表明叶片有缺刻对无缺刻为不完全显性,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中有不同的遗传行为,叶片有缺刻对无缺刻在余菠×永安小叶组合中是由1对核基因控制,而在涪丰14×浙桐组合中则是由2对具有重叠作用的核基因控制,与本试验结果存在差别,可能是由于环境和亲本组合的不同所引起的,说明在不同亲本组合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行为,茎瘤芥种质资源的共同性和多样性是同时存在的;叶片性状可能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利用叶片性状进行组合和品种选育时,最好保证育种材料种植时环境一致,从而提高育种选择效率。

本文研究的板叶与花叶、全缘与缺刻2个叶片相对性状可以作为在茎瘤芥育种中区分真假杂种和F1代纯度的指示性状,通过对叶片花叶、缺刻隐性性状的选择,可以加快获得稳定的育种材料。

参考文献

[1]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等.茎瘤芥叶片刺毛与缺刻的遗传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第七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666-669.

[2] 童南奎,陈世儒.芥菜几个品种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J].园艺学报,1992,19(2):151-156.

[3] 孟秋峰,王毓洪,汪炳良,等.芥菜分类及茎瘤芥(榨菜)育种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7,11(23):184-187.

[4] 刘剑,方晓燕,张静恒,等.9个茎瘤芥亲本的配合力分析和遗传力估算[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39(6):726-729.

[5] 林清,龙治坚,韩国辉,等.基于SCOT标记的芥菜种质遗传多样性与指纹图谱[J].中国蔬菜,2013(12):31-39.

[6] 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等.茎瘤芥瘤茎增长过程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5(6):9-11.

[7] 王旭祎,范永红,刘义华,等.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J].西南园艺,2006,34(4):17-20.

[8] 赵亚南,刘玉红,唐振亚,等.不同养分配比对茎瘤芥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5(1):49-52.

[9] 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等.灰色关联度法在茎瘤芥(榨菜)育种上的应用初探[C].中国园艺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93-795.

[10] 刘义华,张召荣,冷蓉,等.茎瘤芥(榨菜)产量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2):58-62.

[11] 刘义华,张召荣,赵守忠,等.茎瘤芥(榨菜)瘤茎蜡粉遗传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3,26(3):1 297-1 299.

[12] 刘义华,张召荣,冷蓉,等.茎瘤芥(榨菜)瘤茎形状的遗传研究[J].植物科学学报,2014,32(1):34-39.

[13] 刘斌.榨菜瘤状茎膨大相关基因筛选及种质创新[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4] 张郎朗,刘斌,李俊星,等.榨菜瘤状茎膨大性状遗传分析[J].核农学报,2014,28(1):22-28.

[15]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等.茎瘤芥(榨菜)叶性状的基因效应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1):141-144.

[16] 冷容,刘义华,张召荣,等.茎瘤芥(榨菜)晚播条件下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2):677-680.

[17] 刘义华,冷蓉,张召荣,等.茎瘤芥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初步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4):442-444.endprint

猜你喜欢

花叶
轮回
花叶鹅掌柴不同颜色叶片光合特性
兰花(新韵)
秋天?花叶
不同激素、基质配方对“花叶”玉簪组培苗快繁的影响
让爱随风
采桑子·雪夜
偶然
秋日书(外一首)
两种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