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边缘产品”的成功启示

2017-11-27梁志高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17年11期
关键词:研发部门搜狐阿里

梁志高

互联网的诞生,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那些曾经幻想或不曾幻想过的产品,也在加速改变世界:智能手机、各种软件、机器人、无人机、无人驾驶等等。

然而,有人回顾近年来的互联网发展史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我们耳熟能详的这些高科技产品,最初却是市场或公司内部的“边缘产品”。

2001年6月,张朝阳宣布电商业务搜狐商城上线,这在当时被誉为是搜狐新的战略核心,有望再造一个搜狐;2003年,搜狐一个产品经理接到任务“给你6个人的预算,组建搜索部门”,这个人想“6个人的预算,如果招兼职可以招12个人”,后来就招了12个便宜的兼职开干。

时至今日,搜狐商城早已经被中国互联网所遗忘,而那12个兼职干的事情“搜狗”,马上就上市了,估值有望超过80亿美元,是它母公司搜狐的3倍。

2011年1月21日,腾讯只是悄无声息的发布了一款产品的测试版,这种低调并非刻意,而是根本无心,因为当时除了张小龙,估计没人会意识到这款产品的价值和意义。后来,我们就有了微信。

2013年阿里推出“来往”,马云要求公司所有人和周围的人都要安装来往,否则“不给年终奖”,在当时来往是阿里全员都上阵的绝对的核心战略产品;2009年,阿里花费5.4亿人民币收购万网,这个级别的金额在阿里帝国中排名无法进入前20。然而被阿里强推的来往现在和网易的易信一样,名存实亡,反观5亿买来的万网成长为后来的阿里云,刚刚阿里云举办了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大会--云栖峰会。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目前我们使用和熟知的一些互联网应用和产品,一开始都是不起眼儿,如苹果、谷歌、微软、Facebook、亚马逊等等,现在都成了市场的主流产品。而那些一开始就资金、资源不缺,高举高打的项目往往难以成功,如:IBM、惠普、戴尔、联想等进行的互联网戰略项目等等。

为什么“边缘产品”往往成功?这其中暗含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道理,即:所谓的“边缘产品”,往往却是自带创新的基因,往往是原有热门产品的延伸,它所代表的方向,往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蓝海”。

反过来问,为什么那些被公司反复论证,最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战略性项目,最终却无疾而终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一是市场竞争的思维惯性。所谓竞争,当然主要指同行竞争。同行竞争最顽固的思维惯性,就是“你有我也要有”。这种竞争精神值得提倡,但从市场的角度看,由于我们习惯于搞模仿、挣快钱,“把握市场时机”,导致企业不自觉地加入到了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当中。更何况,公司制定的产品战略,其实通常市场上已经有了成功的参照,你看到的利益,其实也是别人家的“愿景”。因此,争到最后,市场很快成熟,而对于后来者来说,你已经落伍。所以,失败的概率当然就很大。

二是公司组织机构的没有创新。互联网公司是高科技公司,通常都设有研发部门,精英人才、主要财力、领导注意力等资源资本,都集中在这里,这是必须的。然而,据笔者了解,许多公司的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脱离情况严重,对市场变化很难快速做出反应。这也从另一面印证了,一些所谓的“边缘部门“,恰恰是由于接地气儿,反而对市场更加敏锐,产品更能对接消费者的真正或不断变化的需要,最终脱颖而出。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发部门搜狐阿里
云上阿里
辰辰带你游阿里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搜狐汽车
A制药公司研发部门核心人才流失研究
搜狐汽车
激励型目标管理绩效在公司研究部门的应用分析
我国新能源汽车研发部门绩效体系研究
阿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