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校本课程如何选择与重组课程资源

2017-11-27张波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重组选择校本课程

张波

摘 要 当前普通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最大的问题是内容上游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异化成学校增色或掩饰的工具,其根本原因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还缺少科学的方法。为此,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应遵守“适应性好”“可行性强”“认可度高”“规范性优”四个标准,运用“添加”“删减”“整合”“分解”四种方法,依托“书香校园”平台,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实施语文学习策略校本课程、实施语文美文阅读校本课程和语文微型化校本课程,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 语文 校本课程 资源 选择 重组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不少高中学校都开设了语文校本课程:有的是针对地方特色文化的,如《家乡风土人情》;有的是着眼于教育缺失的,如《我的人生规划》;有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如《影视欣赏》。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又由于部分学校对语文校本课程的内涵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没能把握语文校本课程开发的维度,也未能界定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边界,导致不少语文校本课程游走在“语文”的边缘,有的泛化成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甚至异化成了学校增色或掩饰的道具。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但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校本课程意识,对语文教材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还缺少科学的方法。

一、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的标准

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时代,课程资源数量越来越多,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但是课程资源数量上的增长和形式上的丰富,并不能代表资源效能的提高。课程资源建设的社会效用才是资源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旨归。因此,在不违背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边界”的前提下,在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上还是应该有恪守的标准。

1.适应性好

“适应性好”关注的重心不是教师去教什么,而是关注学生应该学什么。校本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彰显学校的特色,也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特长,而是为了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和语文素养提升的需要,最终让学生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比如:病句辨析、图文转换、语句的衔接、作文的审题立意等,这些与学生语文素养密切相关的学习要点,在国家课程里往往很少涉及。要想实现突破,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选取恰当的资源载体来进行针对性训练。在校本课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借助丰富的资源载体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所谓“教师即课程”的观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可行性强

目前,一些学校的校本课程最大的不足在于玩假的、做游戏。只是在来访时,才端出来展览,并没有真正实施。开设校本课程,不能光打着素质教育的大旗,去刻意地求新求异,去装点所谓的门面,而应注重实用性。对于校本课程,我们不能理想地一厢情愿地认为它就能完全对应试教育进行补救,如果能够做到由原来为单一升学做准备变为兼具就业与升学的准备的话,是谓一举两得。

3.认可度高

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服务于受教育的对象,建立课堂教学改革新体系时,要重视课改的实效性,才能得到课改主体和客体的认同。目前,社会、家长、学校、学生把“升学”放到了无可替代的位置,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恰当的校本课程不仅不应该影响升学率,反而能促进升学率的提高。

4.规范性优

“高”“大”“上”是一种对校本课程开发维度的误解,校本课程也可“短”“小”“快”。“短”就是用时少、花费少,“小”就是主题小、范围窄,“快”就是易实施,见效快。只有三方面结合,校本课程才能形成立体的框架,内涵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学校形成了很多的“短”“小”“快”的语文校本课程,只是大多数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还没有把这些课程规范化。如果能够规范化,即一致性、严密性、稳定性、连续性等方面做得再细致些,校本课程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的方法

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的基本能力,课程资源也只有借助教师的同构与异构,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师即课程”的理念,强调的就是教师不能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要真正地走进课程、有机地构成课程、科学地发展和创生课程;教师要能够用独有的眼光去理解和体验课程,将教学智慧、人格魅力、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渗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创造出鲜活的课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添加”、或“删减”、或“整合”、或“分解”,在不违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这样的教学资源才能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添加”主要是增添学习的支架,辅助学生的发展。“删减”主要是让课程由多到精,以少胜多。这两种方法较容易实施。对于“整合”和“分解”,笔者认为有必要作出详细说明。

1.整合是提高课程的收益的关键

“添加”与“删减”的主要是内容方面。本质上,这种调节是此长彼消,最终容量上并没有多少变化。如果没有整合,那教学上的收效就不会高。

整合从内容上,分为窄式整合与群文整合。所谓“窄式整合”,是指阅读同一主题、同一作者或同一体裁作品的信息整合。它是建立在單篇乃至局部的精读、细读的基础上的整合拓展。它以“互文阅读理论”为核心,从而在对文本能动的建构与重构的交互运动过程中,实现信息的共享。“群文整合”是指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取一系列文本进行集体建构的信息整合模式。与传统的单篇教学的精细化阅读不同,它以粗读、略读为方法,以分享阅读感悟为核心,以探究发现为乐趣,从而在海量材料中实现快速提取精要的信息。

整合从形式上,分为学科内部整合与跨界整合。“学科内部整合”,是指立足于语文教材内部,对资源进行整理与合并,力求超越传统教材的布局,最终实现有序呈现的一种模式。它力求改变传统的对每课资源平均用力、面面俱到的做法,对教材资源进行重新布局与调整。以单元为模块,以主题为模块,以作者为模块,以文体为模块,丰富多样,教师精讲些篇目,指导学生学习些篇目,学生自主学习些篇目。它的作用是打破了对国家课程唯马首是瞻的格局,使教学资源更符合校本化的配置结构,通过重组释放了空间和时间,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变成现实,同时也为提升语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自觉专业素养提供了可能。“跨界整合”分为“广义跨界整合”和“狭义跨界整合”。“广义跨界整合”,是指打破学科界限,不同学科之间进行相互补融的模式。它彰显的是大语文的学习观,凸显了教学的诗意。但是,往往花费的精力大、时间多,效率却不高。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可偶尔为之。“狭义跨界整合”,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的技术手段来丰富语文教学方式的整合模式。立足点仍是语文教学,如:巧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利用翻转课堂中的视频公开课、微课来学习,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实现互动,用绘画中的“飞白”来辅助理解“留白”手法,用演唱来展现诗歌,用流行歌词来透析表现手法等。endprint

整合从逻辑上,分为基础性整合和发展性整合。基础性整合指基本知识整合、文本聚焦整合及基本技能整合(朗读策略、记忆策略、探究文本策略等)。发展性整合指学生语文素养终身发展性方面的整合,如:时文品评、新闻论坛、作文创新训练、名人思想专题探究等。

2.分解是深化语文校本课程的有效途径

新课改的教育观要求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如果把校本课程开发简单地局限在面向全校学生的层面,很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的初衷。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实践中要关怀到每位学生的确又很难做到。折中的方法就是至少要关怀到每个班级,或者说每个班级的每个层面的学生。因此,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的学习需要,对校本课程进行分解,分解出适宜于班级不同层面的学生的微型课程,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分解在具体的操作层面还可具体化,正如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说:“重点教学内容要分层推进;重点学习活动要分步到位;难度大的问题要分层解决;内容交杂要横向分解;教学过程要随机现场分解。”总之,课程的分解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深化语文校本课程的新思路。

三、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的实践途径

语文课程资源研究在指导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确发挥了积极作用,它不仅体现了课程元素的丰富操作上,否则这些理论就是没有用的理论”。因此,在语文校本课程资源选择与重组的实践路径上,笔者认为应依托“书香校园”建设的发展平台,实施“四步骤”来全面推进。

1.实施语文知识校本课程

我们对语文知识既不应该也不可能加以回避,因为任何一门成熟的课程都不可能没有知识。培养能力不能脱离学科知识点。架空基础知识大谈语文能力或语文素养的提高,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参照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体例,建立与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课程语文知识点教学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语文是自学性较强的学科,但如何自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网络已普及,但让高中学生上网去找,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网络的干扰因素太大。经过实践证明,这个平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印发知识点校本读本。编发知识点校本读本,不仅可减少搜寻资料的许多艰辛,还提供了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便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当然,用好这本书,要在积累中分类有序,要在教学时适时聚焦,要在课堂里随时翻检。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教师在教材中“零散”讲授中的弊端,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高效性。

2.实施语文阅读策略课程

美国宾夕法尼亚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曾作出过这样的表述:“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由此可见,要想实现学生自主建构文本意义的最优化,还需要运用一系列阅读策略。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需要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语文当然也需要能够自主学习的策略。学习策略有:朗读策略、记忆策略、文本质疑策略、确定文本重要内容策略、概括文本信息策略、对文本信息作出推理策略等。而如果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没有了阅读策略作支撑,缺少了阅读必备的技能与方法,那么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必将会落空,“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阅读的教学观的必将得到消解,新课程的课改理念将无法实现。因此,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策略、提升阅读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规范学习程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3.实施美文阅读课程

阅读,并不是教师像餐厅服务员那样把一桌子美文盛宴直接端给学生,任学生在语言的汪洋大海里自由沉浮。阅读也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阅读,但是时间太少,阅读的数量少,内容的档次不高。从这个角度来说,实施美文阅读课程,就很有现实意义。美文阅读课程,可从内容上来规范,从习惯上来纠正,从时间上来把控,从作业来强化,从思维上来深化,这对不良的阅读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扭转作用。

倡导乐享阅读工程。读书的乐趣是让心灵自由地飞翔。不能每读一篇文章,就强迫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刻意地去背诵优美语段。这样,就很容易把读书变成一种心理负担,何谈乐趣?乐享阅读,只列出必读书目,不规定内容,学生可自由选择,随意挑选。可以以20天为时间单位,两周阅读,一周回顾。回顾就是过滤与沉淀,回顾就是解构与重构。回顾的时候,再做一点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小练笔,来唤醒记忆、消化知识、体会情感、激发创造、建构信仰,从而通过不断的阅读强化,最终达到阅读的自动化和最优化。

4.坚持实施语文微型化课程以促学

从课程观的角度来看,微型化课程规模小、内容少,但是关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维度仍是不可或缺的。微型化课程不能等同于微型课,微型课只是微型化课程的配套资源。微型课包括目前视频格式的微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程与微型课,两者紧密相关,但本质上不同。从实践上来看,由于微型化的课具有动态性、生成性、随机性、多变性,它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课程意识来经营好一堂課。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一堂成功的微型课也可以说就是一门微型化课程。

(1)注重微课程的针对性

①坚持实施补充拓展类微型化课程。补充拓展类课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从教材或当前生活中选取相关的资源,进行拓展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如:鲁迅小说《祝福》中关于鲁四老爷书房中脱落的一半对联,下联“事理通达心平气和”仍存在,但是上联却没有了。教师可以让学生补充出上联,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传统文化对联方面知识的探究。比如:由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的结尾艺术,引出对一系列诗词中“以景作结”手法的探析。

②坚持实施问题解决类微型化课程。目前,高中语文教学效率有点低,教学效果还不太好。由于“满堂灌”“满堂问”的陋习依然存在,学生中也存在有“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伪理解”现象。这严重消解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魅力。究其原因是什么呢?对问题的追问,可能让我们会更加接近问题的本质。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不足导致理解浅尝辄止的呢,还是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导致理解的偏颇狭隘呢,抑或是训练不到位导致理解不深不透呢?如:“托物言志”与“借物抒情”的区别、“比喻”与“象征”的区别等,学生理解失误频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学生接触这些概念的时候,理解肤浅,脑海里始终停留在原先的错误思维上,犯了先入为主的毛病。再如:学生在学习一些典故较多的古典诗词时,很难读懂,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如果教师能够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有组织的梳理、科学的设计、点拨,效果一定会很大的。endprint

③坚持实施动态生成类微型化课程。“生成性”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师生、生生在互动中,心与心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中,情与情的触摸中,从而滋生出来的宝贵资源。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预设,而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恰当的调整与变更。它对教师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知识储备都提出了一定挑战。当然,也正是由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远离僵化,显露出勃勃的生机。

(2)注重微课程的活动性

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真正的教育是生活与生活的摩擦。”新课程理念也认为“环境即课程”“活动即课程”。因此,应通过发挥环境与活动的作用来设计和实施课程,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①加强读书环境建设,创设优良读书氛围。要把学校的大图书馆分解为若干小图书馆,并把这些图书馆搬到教室的周围,力争达到三至五个班级拥有一个阅览室,目的是让学生随时有书可借,随地有书可读;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强大功能,从根本上打破资源孤岛所造成的现实壁垒,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慕课或网络公开课等资源;各班级师生每人各拿出写有自己名字的三五本书,一个班合起来便有二三百本,集中放置在教室书柜,供大家共享阅览,可定期更换,期末各人收回。让书籍始终陪伴学生,触手可及,开卷有益。

②定期开展书法培训课程,努力实现“书品”促“人品”的教育目标。在信息化的冲击下,学生以纸墨为媒介的书写大多不能过关。定期开展短期的書法培训课程,既可以使学生的书写美观大方,也可以实现以“写好字”促“做好人”的养成。在书写内容上,或是传统经典文化,或是初高中指定背诵篇目,或是古今中外名人的有关治国、做学、立人等名言警句。这样,不仅使书香与育人养德珠联璧合,还可以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③举办校本语文实践活动,让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比如:教师可开展名著欣赏讲座、书法讲座、诗文楹联讲座、古今人物评说讲座等;学生可搞网络文化论坛、思想争鸣论坛、读书知识竞赛评展、鉴赏感悟片语评展等。学校举行课本剧表演比赛、演讲比赛、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竞赛、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语文课堂笔记展览等,各班级举办谚语搜集、汉字听写、拟写对联、写诗文歌词、玩成语接龙、猜字谜、接背古诗等活动。这些活动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得课堂内外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在真实的氛围中,在活动的过程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在信息的整合中收到了极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同时,在开展这些活动的时候,还需要开辟学校和各年级的语文学习成果公开展示园地,让学生及时看到自己和同学的学习成果和荣誉,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从而激发出语文学习的动力,点亮语文促学的火炬。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而校本课程恰恰就是学校理念的一个有效的载体。一旦课程改革进入到了改革核心,那么课程变革和教材重组就是必然的趋势,体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境界和专业水准。先进的理念要转化成优异的成果,还需要教育氛围和社会共识。只有在实践中走出校本课程资源的选择与重组之路,课改才能真正地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赵婧.基于大数据的课程资源建设:趋势、价值及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4).

[2] 黄厚江.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3] 赵婧,武晓楠.课程即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4] 倪文锦.语文教学的去知识化和技能化倾向[J].语文建设,2009(9).

[5] 肖川.教育与信念[J].基础教育课程,2016(6).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组选择校本课程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