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高中特色课程的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2017-11-27巩建英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

巩建英

摘 要 国家教育部针对普通高中围绕“高考指挥棒”设置课程,致使大部分高中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动手能力这一局面,提出了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意见,从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入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各地高中进行特色课程建设。一些地区在实践中摸索出具有自身特色化发展的路径,在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特色课程建设存在误区,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理清一些基本问题,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建设特色课程的必要性,进而明确建设高中特色课程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 高中特色课程 理论依据 必要性分析 未来走向

多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始终围绕“高考指挥棒”设置课程,升学率俨然成为评价一个学校高中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这种“千校一面”、严重束缚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模式,谈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日,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潜质的学生提供各具特色的课程选择,让教育真正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让特色课程充实和完善学校的课程结构与教育内容,进而成为推动一所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强大助力,带动一个地区普通高中的多元化发展,是当前高中教育的实然之需、应然之求。

一、建设高中特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日,各地学校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建设高中特色课程,有助于改变“高考指挥棒”下绝大部分高中办学同质化日趋严重的倾向;有助于完善现行高中课程评价体系;有助于建立高中三级课程,以便与高校课程接轨,是当前高中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有助于改变高中办学同质化倾向

一直以来,因为高考的压力,我国高中教育无论从课程目标设置、内容评价体系还是社会认可度上都存在日趋严重的同质化办学倾向。例如课程目标围绕高考升学率设置,与高考无关的课程,不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无论是否有价值,均被排除在外。由此导致评价学生的标准只能是高考的分数和最终考取的学校,社会对某一所高中的认可度也取决于高考升学率。于是我们会看到每逢七月,各个高中學校在校门口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升学率,更有甚者在高速公路上刊登巨幅广告,昭告天下某某高中今年考上了多少位985、211大学的学生……这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功利化行为,忘记了作为学习者的学生的主体需求,扼杀了高中学生内在的个性和潜质,用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培养出一个个刷题机器,除了会做高考模拟题,其他什么都可以不用管。这样单一化的培养模式无法达到时代、国家、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因此,国家在《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要求:“高中应充分发展自身办学特色,建设特色化课程体系。”因此,借鉴国外优秀高中办学经验,各地高中因地制宜建设特色课程,是克服我国高中同质化倾向、实现高中多样化办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2.有助于完善现行高中课程评价体系

2014年国务院下发文件,要求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入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目标,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表现,综合反应学生德、智、体、美的发展情况,扭转当前高中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随后,教育部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发布了教基二〔2014〕10号和教基二〔2014〕11号两个文件,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与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两个方面,敦促各地普通高中加快课程评价体系建设,改革现有“以分数论人才”的单一评价模式为全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文件要各地高中全面深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细化学生素质评价内容,在学生自主选择学科兴趣和自由发展个性特长的基础上,从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完成高中毕业生评价工作。普通高中想要完善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建设高中特色课程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通过构建合理完整的高中特色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在情境性与互动性的教学活动中完善自己、发展潜能,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学业水平、艺术素养和实践动手能力等的和谐统一发展。

3.有助于建立三级课程以便与高校课程接轨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的课程管理体系改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系。这样的体系便于管理与执行,但也带来诸如三级课程难以自然融合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各地普通高中均围绕高考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让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沦为一纸空谈。只有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源头开始,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潜能发展为核心,以打造本地区高中特色课程为手段,才能真正做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真正融合,进而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接轨。例如,苏州中学走过了“毁掉湿地又开发建设湿地”的建校历程,因此在学校特色课程“湿地”中引领学生理解什么是多元共生与自然和谐、什么是人性完善与价值尊重、什么是社会和睦与互惠合作三重境界。这样的特色课程设计完美地融合了地域文化特色与本学校特色,且有利于高校学科选拔适合学校特色和专业要求的学生,即促进了高中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又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完美接轨,可谓一石二鸟、一箭双雕。针对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脱轨现象,各地高中大力建设特色课程有助于学生跳出应试教育的窠臼,从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出发,系统地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为将来进入高一级院校学习打下基础。

4.有助于建立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案

传统教学课程模式以考试大纲为蓝图,以学生成绩为指标,教师像带着镣铐跳舞,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实施及改革上没有自主权。国家在《教育改革中长期发展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教师要转变观念,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这势必要求教师享有课程设计的自主权。建设高中特色课程,扭转教师作为被动执行者的局面,让教师不但可以灵活编排和呈现课程内容,还可以结合学生个性与本校特色,实现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特色化、优质化。这些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案,即发挥了教师特长,也有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平台。“教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高中特色课程鼓励教师按照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个性化教学,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知识发展的逻辑规律、学生认知发展即身心发展的科学规律出发,完成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在三尺讲台上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展现学科魅力,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鲜明人格魅力的人才。当然,任何课程理论的发展总是体现在各种具体矛盾冲突中的。建设高中特色课程,势必会遇到,如何面向学生建立相对公平和公正的特色课程评价机制,如何预防高中特色课程过于依靠教师的随性发挥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建设高中特色课程中需要正确面对并在实践中总结归纳反思的。endprint

二、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设好高中特色课程体系,关键点在于学校如何结合自身特色探索课程变革。各地高中在开展特色课程体系建设时,必须清楚两点:一是承担着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任务的普通高中,必须面对高考的压力,依据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必修课程模块;二是如何开设独具特色的选修课程模块。一所学校特色课程方案建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地方在于学校要如何有机结合必修课程模块与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模块选择以及选修时序的多样化选择。一所普通高中的特色课程方案,要求设计者思索在现有教学条件、资源配置和师资水平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学校潜力,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多元化的特色课程;同时还要思索特色课程设置是否在学校、教师的可承受范围内,不要因为盲目追求课程选择的多样性,让老师超负荷授课,竭泽而渔。建设高中特色课程体系须考虑课程设置与未来发展方向接轨、与世界教育发展接轨等问题,让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真正成为指向未来、引领发展的学校名片。

1.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授课模式

高中特色课程的开发重点要考察如何将既定的课程目标付诸实践。特色课程本质上仍然是教学互动,是一种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创生”优质、独特但又符合课程要求的授课经验。

其中,“优质”、“独特”指的是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变革传统课堂中单一、被动、封闭的教与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中成长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内化知识,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检验高中特色课程设置是否真正指向未来,关键是考察课程是否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否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认识到:建设高中特色课程是没有一套固定模式或者现成程序规则的。凡是能结合本校特色、凸显教学过程中的思维、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凡是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凡是能促进学生学生习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特色课程,都是指向未来的高中优质特色课程建设。

2.将必修、选修课程有效融合,彰显学校特色

对一所普通高中而言,承担着向高等学校输送人才的责任,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国家规定的通识课程,又要开设独具特色的选修课程模块以彰显学校特色。因此高中课程方案的设计,不同的学校由于上述结合方式不同,会形成多种多样的学校课程方案。例如:同一个地区的A、B两所普通高中,按照上述结合方式,发展了极具特色的特色课程模式。其中A学校因为历史沉淀,“人文与社会”领域方面的师资力量较强,于是学校围绕“人文社会”这个主题,设置一系列围绕该领域的特色课程方案,高水平的选修课得到了教育界同行乃至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使“人文与社会”成为该校的特色招牌,想在这方面得到深造并由此进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的学生会优先选择A校;B学校则可能在“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围绕“科学技术”这一主题开设高质量的选修课程,当地人们都知道该学校的强项是理科,具备“人有我优”的特征。因此,有效融合必修与选修课程,彰显学校特色,是指向未来的高中优质特色课程建设。

3.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探索课程多元化评价

正如前文所言,无论普通高中课程如何改革,高考都是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普通高中在深化课程改革开发与实施选修课程时,需要考虑如何与高考接轨。这需要学校在深化特色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处理好高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关注高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实行高考必考科目与选考科目相结合,抓住高考改革的契机,从国家要求普通高中“改革现有‘以分数论人才的单一评价模式为全方面多角度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点入手,探索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学校可以引导教师认识到课程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发现与创造课程价值,进而认识到课堂类型评价模式不只是一篇论文、一份调研报告等形式上的变化,而是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定义问题,学会用可操作性的方法解决问题、收集资料、选定研究方法、选择参加人员、得出结论、提出建议等等。这样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探索选修课程实施中如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

4.完善各类机制,建立特色办学的评估检测标准

我们必须看到,建设高中特色课程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推动,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环境、条件及管理体制上给予保障与支持。例如,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正视高中教师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学校资源设备有限等客观制约因素,建立一套完善的高中教师选修课程开发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师课程开放与设计能力。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建设高中特色课程、开发普通高中特色,是一个不断试错纠错的过程、是动态的循环,包括了学校特色办学理念的确立、师生特色课程参与程度、学生发展变化的显效度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普通高中,完善各类机制,建立特色办学评估检测标准。例如,行政部门要思考如何正确引导高中改进学业水平考试评价体系,拓展对学生个性化水平认证标准,建立一套地区普适的评估标准。最后,普通高中也要勇于承担责任,敢于在特色办学过程中形成“试错、纠错”机制,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形成自主能动型的特色办学模式,不断促使本校校长和教师参与特色办学,让高中特色课程指向未来,为高等学校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华伟,李伟成.特色课程建设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以广州市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实践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2] 王建.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J].教育探索,2015(8).

[3] 彭建平.为了每一个生命的激扬——对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管理,2015(12).

[4] 徐士强.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模式初探[J].上海教育科研,2013(5).

[5] 吳景松.当前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的制度困境与重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5).

[6] 罗洁.在实施中创生: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校本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1).

【责任编辑 王 颖】endprint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试论过失犯罪负刑事责任的理论依据
情感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