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庆钱杆舞的现代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2017-11-27

武术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余庆文化发展

王 波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余庆钱杆舞的现代传承发展路径探析

王 波

遵义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6

余庆钱杆舞是以歌伴舞的形式由单人、双人及多人进行的舞蹈表演活动,在民族传统节日、婚事和重大赛事中组织开展,它已成为余庆县地域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项目。要有效促进余庆钱杆舞的健康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它的文化内涵,展示它的竞技特征及健身功能,并在村寨、社区、学校中提高它的民族文化传承认同感,以便达到良好的普及推广。

钱杆舞 起源 竞技特征 传承路径

1 余庆钱杆舞的起源

在我国的许多地方,都有表演钱杆舞的地方民俗文化习惯。在我国的苏皖地区,把钱杆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来传承,承载浓郁的地方特色,舞者手拿钱杆舞动,边打边唱,队形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进行变化,有单打、双打、对打等钱杆表演,主要通过钱杆击打身体不同部位发出有节奏、清脆的响声,表达喜庆、丰收、胜利的喜悦心情。[1]在贵州的余庆、桐梓、务川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都有表演钱杆舞的民族习俗。余庆是我国“四在农家”的主要发源地,这种富学乐美的健康发展理念,推进了余庆对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与打造。余庆钱杆舞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由于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及相关人士的努力,从民间的自导自演逐步走上呈现魅力、娱乐身心的大舞台,为观众呈现全新的视角,它也成为余庆地方民风民俗文化中一个主要的文化表演项目。

余庆钱杆舞的发展历史,要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发展史。关于余庆钱杆舞的传奇发展,在当地民间至今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万历年间播州土司统治时期,杨应龙起兵谋叛,企图脱离明王朝的管制。万历二十八年(于公元1600年)初春时节,朝廷派提督陈璘领兵到播州开始平乱,陈璘大军一路破关斩将,杨应龙溃不成军。在追击杨应龙残部路过狗场(现在余庆龙溪镇)时,进行简短的休整,而这里的万龙崖花洞成为天然的屯兵宿营地。背井离乡的思绪激发了陈璘的感叹,在石壁上凿诗曰:“仗剑空狐穴,停轺憩洞天。有崖堪鑗勒,何处不燕然。”由此带动了士兵的情绪,在洞中以打钱杆、快板进行消遣。这给当地的百姓带来新的见识,并学会了打钱杆的表演。陈璘大军开拔后,中原文化打钱杆这一舞蹈形式在当地保留下来。经过后来人的演变与发展,在余庆白泥、龙家、龙溪、敖溪等乡镇沉淀下来并不断的传承发展。[2]

2 余庆钱杆舞的竞技特征

余庆钱杆舞,俗称“钱杆旗舞”,是以手握钱杆的中段,利用钱杆的绕体将其两端不同次序的打击身体的肩、背、手、腰、腿及脚部位的一种表演活动。它以单人表演为主,逐渐发展成为多人的以歌伴舞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余庆钱杆的制作方法,一般取材于长大约一米、粗细适当的一根直竹竿,挖去两头竹节的一部分,以三个铜钱为一组,用金属线串在竹子被挖掉部分的中间,需要铜钱四组,竹竿的两端各两组。表演时,表演者边跳边唱,手握钱杆的中间,配合歌舞的节奏以钱杆两端轮番击打身体的肩、背、腰及四肢,或打击地面,或与他人对打表演。在旧曲、新词及民乐伴奏下,由一个男演员作主词演唱,其他表演者附和随声,表现出清晰、明快的节奏、律动。铜钱随着钱杆的节奏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形成钱杆舞蹈艺术。每一段歌词唱到收尾时,音调由低音转化为高音,附唱的歌者也随之发出“阿欧”的四声重叠音,就如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和声部分,随之进入下一个表演环节。钱杆舞既是一种形体动作文化,也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给人一种不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空旷感觉。钱杆不间断在舞者手中来回的飞舞击打,形成美的感官盛宴。铜钱在激烈碰撞中引发出的共鸣,犹如山间清澈流动的水沁人心扉;那掷地有声的金属撞击声,充满着无限的力量。这种先声后舞、再声再舞的表演活动,折射出余庆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文明进步的需要。

3 余庆钱杆舞的现代传承发展路径

3.1 余庆钱杆舞的现代传承发展

钱杆舞,经过余庆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余庆民俗传统文化的特色项目,以龙溪为传承中心,向周边乡镇发展,主要在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儿女结婚、店面开业、乔迁之喜等节庆活动中组织进行,成为一种与民同乐的生活化的文化。由于钱杆舞的表演,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运作方法,对时间、空间及活动背景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二人钱杆的表演,只要有人群、有激情、有需要,就会形成一种价值共识组织开展实施。表演者在打钱杆过程中,以舞为伴,以唱为导,一人领唱,众人附和,没有乐器伴奏,但打钱杆发出的声音好似乐器的节奏,掷地有声、娓娓动听。领唱者的唱词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具有随意性,见什么唱什么,但它又是对生活的提炼,以快速的思维蕴壤呈现对生活的判断、观感,得到参与者及观众的认可,这种生活转换为语言艺术,没有长期的凝练是无法完成的。这种生活艺术,还表现在田间地头,每逢春耕时节,能看见老百姓拿着“竹竿”起舞弄身影,祈祷一年四季风调雨顺;在秋收时节,跳着钱杆舞,感恩上苍的眷顾,五谷丰登。

伴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场舞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追求幸福生活质量的又一个运动标志,钱杆舞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器械的广场舞运动项目。可以充分利用钱杆舞的运动健身特点,开发它的运动价值功能,提高它的运动健身性和广场舞的休闲娱乐性,使表演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利用钱杆的运动特性使全身多个部位得到相应的运动,促进身体骨骼、肌肉、经络各个系统的功能性发展,达到娱乐身心,促进身体的完善。这种来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适合男女老少的参加,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3.2 余庆钱杆舞的后继人才培养

余庆钱杆舞,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才有今天的发展态势。加强余庆钱杆舞的后继人才培养,需要拓宽传承视野。在加强民间传承基地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学校成为传承发展钱杆舞的重要发展阵营。在开展学校校本教材挖掘整理开发实施的过程中,针对当地的钱杆舞文化特色,部分地方学校将它引入到学校的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余庆龙溪中学率先进行钱杆舞文化的传承试点,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挑选部分学生进行重点培养,聘请有名钱杆舞表演大师进行“传、帮、带”活动,其中编写的《钱杆唱响谢家坝》反映谢家坝幸福环境和人们美好生活。由于钱杆舞以民乐进行的舞蹈艺术,没有固定的旋律和规格动作,主要呈现对生活的态度及对事物的领悟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反映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钱杆舞的特点,在于自娱自乐中强身健体,对场地、器材要求较低,技术难度不大,运动强度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既是舞台艺术,也是一种利于开发集娱乐、趣味、健身一体的传统文化活动。把钱杆舞引入体育课堂教学,不但能达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还能培育学生的应变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1]刘 震.钱杆舞的演变与现代健身方式融合[J].高考(综合版),2014(5):125.

[2]艾心慧.龙溪镇钱杆舞[EB/OL]http://www.ccoo. com.cn/wenhua/49629x.html.

Study on Moder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Yuqing Money Bar Dance

Wang B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Zunyi Normal University, Zunyi Guizhou 563006,China)

Yuqing money bar dance, is a kind of activity with song and dance togethe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 of forms: single, double and multi-person dance activities in traditional festivals, weddings and organizing major events, and it has become Yuqing county regional culture activity on behalf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uqing money pole dance, we must fully mining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show the competitive feature and its fitness function, and in the villages, communities, schools to improve its ethnic culture identity,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popularization.

Money pole dance origin competitive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path

G85

A

2096—1839(2017)8—0093—02

王 波(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理论改革与实践。

猜你喜欢

余庆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A radar-infrared compatible broadband absorbing surface:Design and analysis*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特殊护身符
特殊护身符
护身符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