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与优化措施①

2017-11-27李彬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2期
关键词:济宁市均等化公共服务

李彬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与优化措施①

李彬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山东曲阜 273165)

在新农村建设以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实现城乡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本文对济宁市城乡公共体育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和现状以及发展对策进行了分析,目的在于推进民生建设工程,旨在完善政府财力分配机制,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绩效评价与监管机制等实现途径。

城乡体育 现状 非均等化 济宁市

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意义。均等化是促进我国城乡大众体育事业协调发展,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重要体现,是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现阶段,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将农村地区作为重要扶持对象,公正地对城乡体育公共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意义。首先,现阶段工作重心在农村,照顾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护他们的享有的权利,共享国家的发展成果。其次,均等化是积极响应城乡共同发展的治国方针的重要体现。它是我国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核心内容,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居民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起到维权作用,是对社会公共治理的积极探索,对和谐社会的实现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章以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院期刊阅览室、中国知识网等,同时查阅《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及全国体育院校学报等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多篇,对城乡体育均等化相关的政策法规及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比较。

1.2.2 问卷调查法

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现状进行调查,对红星小区、明珠小区、舜泰园小区居民委员会各自发放问卷50份,对金乡、嘉祥县农村发放问卷200份并收集、统计、分析和研究,其中城市有效问卷143份,农村问卷185份。

1.2.3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用Excel 2003进行数据统计并针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济宁市城乡公共体育服务经费投入情况

专项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影响济宁市体育事业整体发展进度的障碍。“十二五”期间,为减轻经济水平较低区县的财政压力,对各区县经费投入重新规划,制定指标。当前,经费渠道有3个方面:一是区县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二是由企业事业单位的赞助;三是由个人自助筹资。

2.2 济宁市城乡居民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情况

在对济宁市城乡居民满意程度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城市居民满意水平明显高出农村地区,有26.6%的城市居民对现有的体育公共服务认为满意,有52.3%的居民认为基本满意,有21.1%的居民认为不满意;在农村有5.2%的居民认为满意,19.2%的居民认为基本满意,有75.6%的居民认为不满意。由于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处于严重缺失状态,当地居民在意识之中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十分陌生,甚至并不知道自己有权利享受政府提供这项福利,所以而有绝大部分的表示不满意。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济宁市城市和乡村的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体验与认可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与农村相比,城市的认可度更高一些,这与目前实际情况一致。

2.3 济宁市城乡居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情况

由于今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速,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使城市居民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城市土地寸土寸金,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城市规划设计不合理,多方利益群体的分割,使得用于公共活动的场地资源被挤占。所以,在调查中,公共体育场馆成为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需求,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不断改善,多数居民表示自己有能力并愿意购买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甚至网球等最基本的体育器材,所以对体育器材的需求不是很高;而农村居民的需求恰好相反。由于受生存环境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居民居住相对分散,特别是偏远的农村地区,距离城镇中心比较远,多数人认为,兴建的体育场馆对他们来讲享受不到,甚至不知道自己还可以去使用。多数农村居民表示,自己也有体育健身的需求,又羞于自己不会使用体育健身器材或开展相关活动,自身学习科学的健身方法和技术缺乏机会和资源,更希望相关部门为他们定期提供相应的健身指导。从上述分析能够得出,济宁市城乡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都有着较强烈的要求,需求提供的相关内容与其自身生活具有较高的相关度,与农村相比城市居民对体育需求达到一个较高层次,更加注重体育带来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层面的提升,较落后农村地区依然停留在一般性的体育需求上。

2.4 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2.4.1 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经费投入不均等

与城市相比,政府对农村投入相对较少,发展水平较落后,城乡落差大。第一,表现在质量较低,结构失衡,农村居民的体育需求没有实现。第二,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投入偏少,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2.4.2 缺乏完善的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由于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一致性,用于其发展的相关法规政策必然要求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但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具体落实中统一依照省市级的政策规划执行,各级政府部门指标没有细化,使具体工作开展中无章可循,缺乏详细规划,必然会导致政策落实的不确定性和实施的结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异。

2.5 实现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条件

2.5.1 继续加大经费投入是均等化的实现前提

当前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制约本地区均等化的实现。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改变当前济宁市育公共服务缺乏专项经费支持的局面,积极调整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是实现均等化的前提条件,特别是对农村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合理规划和重点安排,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公共场地缺乏、器材种类不全、活动开展和组织无经费、指导人员缺乏培养的局面。

2.5.2 加快政策法规建设是均等化的实现基石

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无章可循,缺乏合理规划和科学提供标准,必然导致现实结果与预期目标的背离。缺乏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法律法规体系,使体育公共服务在城乡上具体落实无法可依,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体系,必然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腐败现象的滋生,给社会管理造成巨大的公共危机。

2.6 实现济宁市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

2.6.1 加强管理部门服务意识,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

与城市相比,农村更加缺乏利益诉求表达的道,一直是被动的接受者。加强体育公共管理部门为人服务的公仆服务意识,建立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拓宽民众表达体育公共诉求的表达通道,具体决策上积极采纳城乡居民意见,兼顾二者利益诉求,是改变当前不均等现状的基础。

2.6.2 完善政策和法治体系建设是保障条件

加强监督管理和规范,积极加强普法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城乡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发展环境,使济宁市体育事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切实考察济宁市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现状和体育事业的发展趋势。

2.6.3 培养居民体育维权意识是均等化实现基础条件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全面推广,农村居民对体育的意识不断加强,农村居民受到环境及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从事农活劳作即是体育锻炼的观念,与城镇居民相比,对体育的认识和观念都比较薄弱和落后,没有融入到他们实际生活当中。此外,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相对信息封闭、思想观念陈旧,偏远地区还存在对从事体育活动锻炼的不理解,认为是不务正业、贪图玩乐的表现,这种意识与观念尤其在中老年人身上根深蒂固。

[1]冯国有.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及其财政政策选择[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6):26-31.

[2]刘庆山.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述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4-26.

[3]郇昌店,肖林鹏.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08(2):29-3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128

G80-32

A

2095-2813(2017)11(b)-0128-02

李彬(1971,10—),男,汉族,山东金乡人,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济宁市均等化公共服务
新疆少数民族妇女享有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Analysis of Methods to Improve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近30年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