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①

2017-11-27高珊珊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2期
关键词:解剖学实验课理论

高珊珊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究①

高珊珊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肇庆 526100)

本文在探讨传统运动解剖学课程授课模式的基础上,对运动解剖学理论课、实验课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教学模式在运动解剖学课程中应用的合理性,根据课程、教师和学生特点,将理论讲授、模型观察、多媒体动画、运动案例分析等有机地融合,更利于学生接受,提高了教学效果。

运动解剖学 理论与实验 结合式教学

运动解剖学课程的授课内容涵盖了人体所有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知识讲解,传统授课模式通常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实验观察和运动技术分析为辅的形式,但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分析后发现,这样的授课模式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增加大学生课程实践学时的方案,真正推进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运动解剖学授课过程、内容、方法及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分配进行探讨分析,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转变思想、更新教学模式,将运动解剖学理论知识讲授与实验课程有机融合,以便发掘更能满足学生需求、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授课形式,为广东理工学院素质教育的开展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1 运动解剖学课程概述

1.1 运动解剖学课程的特点

运动解剖学课程是大学体育类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新生最先接触的一门基础课之一,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是很突出应用性的形态学科。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人体的构成,开拓思维,在解剖学思维的带动下提高对体育运动技术性的认识,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身体锻炼方法,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预防运动损伤,为今后从事体育相关工作积累知识,同时也为以后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好理论基础,因此,运动解剖学课程在人体和运动相关理论及术科教学中均有着重要地位。

1.2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内容和形式上看,运动解剖学课程中有很多知识属于肌肉起止点记忆、运动形式理解、运动技术分析等内容,特点是理论深度大、内容繁多,通常被认为是体育专业学生较为难学、难记的一门课程。传统的运动解剖学授课方法大多实行理论课大班集中授课、实验课分组教学的模式,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弊端。从师资力量看,运动解剖学的授课教师多缺乏运动实践的经验,他们的特点是理论知识丰富,教学中通常运用文字叙述、图片展示和动画分解的教学方式,但对运动技术的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将理论与运动实践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看,学生最喜欢有实用意义的课程,最难接受识记性的内容,传统课堂中老师讲授时间长,束缚了学生的主观思维发展,导致他们认识不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如何让学生看到运动解剖学课程与体育技术动作的联系、提高教学效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 运动解剖学理论、实验课程内容的特点

2.1 理论课程内容的特点

运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涵盖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结构知识,属于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学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解剖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通常情况下,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以语言描述、图片对照的形式对器官的形态结构知识进行讲解,涉及到很多名词解释和专业术语,在理论课堂上,任凭教师抑扬顿挫、口沫横飞地宣讲,也很难打动学生,学生也较难理解。

2.2 实验课程内容的特点

运动解剖学实验课的设置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帮助学生通过直观、系统的观察、分析来理解理论知识,加深对专业名词、结构特点的认识,对全面锻炼学生的探索、认知、实操能力,以及分析、解决疑难的能力很有帮助。但是在传统课程模式中,往往更重视理论识记性知识的传授,实验观察和运动技术分析处于边缘地位,学生在实验课上反而更注重完成实验报告,甚至形成了实验课就是写报告的误解,没有突出实验内容授课的优势,间接阻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3 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授课模式的探究

3.1 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授课模式的实施过程

所谓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授课模式,就是不再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一改传统的理论课大班集中教学的形式,直接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走进实验室,借助标本、模型、动画分析和多媒体等手段进行教学,免去理论课单纯使用语言描述和图片讲解的形式。这种结合式教学模式更能提高学生对人体结构和运动技术的直观了解,更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印象,进而真正掌握相应知识点。因此,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的实施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要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优化结合式教学内容,授课内容的合理性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也更有利于高效达成教学目标。但是在这种结合式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专业特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兴趣,为以后从事相应的运动领域的工作奠定厚实的根基。

3.2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的教学效果

经过分析发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实验器材的作用,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种结合式授课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真正开拓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面。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授课形式在于可以走进实验室,借助挂图、模型、体育技术示范和其他设备来授课,更能突出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也能更充分、有效、直接地利用实验器材。另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师生能更好地进行教学互动,讲授、分析、实践、师生互动相融合,通过多样化的授课方法和手段来凸显教师、学生“双主体”地位的教学过程,更能激起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上课时乐于提问,抢着做示范动作,这正是优于传统教学之处。

4 结语

传统的运动解剖学课程授课模式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理论与实验结合式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借助模型观察、体育技术动作示范和影像视频、多媒体资料等进行理论讲解,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更能加深学生对人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的认识,提高学生对人体器官位置的感性认识,真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运动解剖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可以开拓创新,优化结合式教学内容,从开课初期就进行分组实验室教学,不再进行单纯的大班理论授课,同时注意区分专业特点,使学生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更有利于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1]杨健科,蒋宁,李杰.论运动解剖学的科学思维[J].当代体育科技,2013(34):6-7.

[2]张友旺,李春艳.运动解剖学教学方法的应用进展[J].解剖科学进展,2013(1):88-91.

[3]秦智,陈建.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湖北体育科技,2013(4):356-357.

[4]刘宇飞,李晓琳.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及设想[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1):66-69.

[5]张念坤.基于“双主”模式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2(24):136-137.

[6]马永贵,宋斌.解剖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1(10):168-169.

[7]杨赳赳,王国军,王国基.体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209-210.

[8]刘宏骞,赵金良.运动解剖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2):69-71.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106

G806

A

2095-2813(2017)11(b)-0106-02

高珊珊(1991—),女,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解剖学实验课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人体解剖学与医学影像解剖学在教学中的结合探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人体解剖学
有趣的实验
魔术师的考验
太极拳侧行步运动解剖学分析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导学案在化学实验课中的应用
“解剖学”中文译名的由来与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