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研究①

2017-11-27王迪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2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篮球习惯

王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23)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研究①

王迪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基础部 江苏南京 210023)

体育教学改革是近几年不断寻求突破的时代课题,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公认的符合现阶段体育教学的方式,它对于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特点,结合南航金城学院篮球教学案例分析,结果显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把上课和课后时间合理利用,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习惯 大学生 体育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1]。“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成为需要的自动化行为方式”,而体育习惯是指人们在体育锻炼中长期坚持,形成的一种身体自动化的行为模式。高校体育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运动当中,即体育习惯的养成。近几年,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成为各个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其不仅承担了体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任务,同时承担了课外体育锻炼功能,是学校体育教学的一种新体系,对大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

1 影响体育习惯形成的因素

(1)技术因素。要养成持续体育锻炼的习惯必须要学习运动技术、熟练掌握,最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一系列动作。掌握运动技术是人们培养体育习惯的开始,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的基本条件。技术动作掌握后才能了解运动的乐趣,培养运动的习惯。

(2)身心因素。兴趣是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关键性条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注重的是心理效益,兴趣可以激发学生自觉运动的能力。学生在某些运动项目上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很容易再次的投入其中,对运动技术掌握和提高就会多一份渴望。

(3)体育态度。体育态度是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因此包括了人们对体育活动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3]。参加体育锻炼后,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体育运动形成正确的认识。

2 课内外教学一体化的特点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指将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俱乐部作为一个整体,在坚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把大学生课外活动时间纳入到体育教学中,体育成绩参考两者的情况给予正确的分数。

2.1 依托课堂教学,突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作用是大学生掌握运动技术的平台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连成一体,教师利用每周90min的课堂教学,传授学生基本技术、规则、战术打法等,学生基本掌握;课后积极参与到课外练习当中,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练习与活动之中,逐步形成熟练掌握的技术。为了激励学生积极、自愿参与体育锻炼,采用分数累计的形式将学生的体育课成绩和参与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成绩规范起来,通过各种形式鼓励学生保持不间断的体育学习[4]。

2.2 选项的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目的是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学生根据科目老师的课程介绍,项目特点选择上课的老师。打破传统的选课方式,除了老师可以自由选择外,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打破班级、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项。此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手段,吸引更多的学生选修自己的课程。

2.3 丰富的比赛内容,在情感体验中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校生活精彩纷呈,各个课外俱乐部之间的运动竞赛是学校每年重大赛事,在轻松愉悦的运动氛围中增加运动项目的兴趣,吸引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竞技技术,从而养成良好的终身锻炼习惯。当今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通过举办各种体育竞赛,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参与能力之外,更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协调人际关系,在运动竞赛中体会竞争、友爱的氛围,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5]。

3 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成效分析

3.1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篮球选项课的实施

该校课内外一体化篮球课程的实施,设置组织机构,该组织机构主要由篮球协会负责,下设教学部、竞赛部两个部门构成。每个部门再下设负责制,根据学生篮球水平,从低到高分成3个组别学习,部门负责人负责学生的出勤、打卡。为了保证出勤率,把参与到课外活动的次数与整个学期的成绩进行捆绑。如果缺席达到1/3课时,期末考试时的平时成绩为0。协会的管理人员都是义务付出,主要是学习管理经验,为日后的工作打基础。

3.2 强调“技术教学”,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教学方法,迅速提高运动技能。

篮球选项课是学生较为热衷的一项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较为顺利。在课后练习中,通常会发现学生打球的积极性特别高,但是投篮命中率和篮球的技战术打法几乎是零基础。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着重教授技战术打法,投篮的基本手型,移动步伐等练习。通过课堂的教学后,课后学生在分组练习中便后合理运用。

3.3 赛练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篮球比赛,精彩纷呈,在比赛中尽情释放自我,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终极目标。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团结、拼搏的气氛。教会学生比赛中如何加油鼓劲,教会他们在比赛中勇于张嘴“我来、好球”,用这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比赛的信心和他们敢于担责的勇气。篮球项目注重的是团体协作,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们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提高,更多有共同兴趣的学生组织在一起,形成共同的朋友圈。

3.4 课内外合作练习,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

篮球是一项团体作战的运动,练习中,每个人每个位置各司其职,有着共同的目标,取得胜利。比赛成绩的好坏,牵扯到每一个队员。赛场中的相互帮助,相互提醒,是团体运动的魅力所在。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学生不仅学习兴趣明显增强,而且篮球技术也在显著提高。一些被动参与课程的学生,在同学或室友的带动下,积极走出宿舍。据调查,每周平均参加3次以上(每次至少1h)排球练习的学生占选课学生总人数的87.6%。每周参加篮球社团(俱乐部)活动2次以上(每次至少1h)的学生占选课学生总数95.9%。在周末或是晚上各个院系的篮球爱好者相约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篮球赛,已成为金城学院的品牌赛事。

4 结语

掌握运动技术,获得情感体验,获得正确的锻炼认识,主动参与锻炼,这一系列的过程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的过程。本文研究了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技术因素、身心因素、体育态度因素3个方面的因素。结合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特点,依据南航金城学院篮球教学案例,发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把上课和课后时间合理利用,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促进作用。

[1]程杰.学分制下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1):97-99.

[2]郁俊,周君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6):83-84.

[3]赵丽萍,韦颂,杨伟.对我国普通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4):82.

[4]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19-20.

[5]李欣悦.实施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4):112-11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2.104

G807

A

2095-2813(2017)11(b)-0104-02

王迪(1981,2—),男,回族,辽宁本溪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篮球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篮球习惯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上课好习惯
快乐篮球进山乡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篮球36计之瞒天过海
好习惯
篮球辉煌(中篇小说)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